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电影《阿甘正传》获得如此巨大成功,和人物形象阿甘的成功塑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阿甘的塑造主要是立足于其深度的性压抑,以及在社会规范里,合理的力比多转移,并最终把自己的生命愿望在精神上得到实现。力比多是人之本能,力比多的实现要通过社会许可的形式表现,其最高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美的终极追求。而美是生命愿望在精神上的实现。人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与此相对,人的生命愿望也分生物生命愿望、精神生命愿望和社会生命愿望。阿甘的力比多经过成功的转移,为他在精神上实现生命愿望做了一次成功的、虚拟的尝试。
关键词:性压抑;力比多转移;生命愿望;精神实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根本的生命能量可以分为希生本能和希死本能。希生本能从整体上看是一种保存人类的本能,从个体上看是自己个体生命保持本能。因此,希生本能分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生命本能首先表现为力比多。无限的追求快乐的性冲动当然有“反社会”的方面,因而,无论在哪个社会都当然有被压抑、限制的必要。个人的欲求受到压抑而潜藏在自己的内部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现实主义就是承认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希望以取得社会容许的形式满足自己的欲求。将生物欲求以变形地表现出来,以代替对这种欲求的压抑。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美术、学问、运动、诗等只不过是人的欲求的(力比多)以社会承认的形式表现而变形的结果(升华)。希死本能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有欲还原至无(即死)的倾向。它在日常生活中以攻击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攻击性倾向内向化就是表现为自我嫌弃,敌意,自杀等等,这种攻击性倾向外向化,针对他人时就表现为争吵、嫉妒、暴力等形式。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1994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六项大奖。影片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形象“阿甘”的塑造。其形象的成功是通过对其性压抑与力比多转移,到最后在精神上实现其生命愿望的。
阿甘自小懦弱,智力低下,经常遭到小朋友的欺侮和大人们的鄙视。阿甘性成熟很早,小时候他没父亲,连他妈妈也不知道他父亲是谁。母亲是个开放的女性,家里经常是娱乐的地方,母亲是唯一依恋的对象,他强烈热爱自己的母亲,并有一定的恋母情节,母亲的开心是他最大的希望。阿甘一直暗恋儿时的好友珍妮,而珍妮并不爱他,仅把他当朋友。但是,他依然执着,热恋着珍妮。为了母亲的高兴和快乐,为了给珍妮幸福的生活和爱情的归属,阿甘开始了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压抑化作动力,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精神上实现了生命愿望。
著名的美学家封孝伦先生认为:人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电影是艺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美”。对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审美过程得以实现是因为欣赏者和艺术作品能产生共鸣,这个共鸣就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在精神上实现了生命愿望。对生命充满渴望的人,就必然进行审美活动。审美,本质上就是主体人以精神活动的方式从对象中获取生命的满足。因此,审美的内涵和质量与人的生命愿望密切相关。人有三重生命,审美时就有三种生命愿望:生物愿望、精神愿望、社会愿望。阿甘形象的塑造,正是从三个方面满足了欣赏者的生命愿望。
一、压抑向生物生命转化:强健的身体,多彩的生活
人的生命愿望是指人在生物生命层面上的生命愿望。这层愿望是以生理刺激的方式获得满足。影片从弱小的阿甘着眼,展示了在生活面前,通过自身艰苦努力,战胜困难,历经磨炼,身体逐步强壮,最后成为体育明星的过程。在强健的身体优势下,阿甘成为乒乓球队员、长跑健将、橄榄球健将、勇敢的战士……在强健的身体优势下,阿甘不断更换职业:体育明星、勇敢战士、社会福利、民主运动、参与政权、医疗卫生业、业余长跑者……强健的身体,刺激的生活,让观众在影片的欣赏中得到很大的生命愿望的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愿望受到诸多的限制,身体状况、思想性格、时代局限、科技水平等等,都制约着人的生物生命愿望。生物生命的有限性太多,而人在精神领域中对生物生命愿望就如此之多,这是一个生活的悖论。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影片是载体,电影是手段。这样,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的梦想,在影片中得以实现,“电影就是白日梦”!
二、压抑向精神生命转化:纯洁的爱情,事业的执著
阿甘自始至终的追求对象是珍妮。命运将他们从小就连在一起,珍妮的鼓励和期望给阿甘以巨大的精神动力,让他在日后的生活中始终有一条信念:不要让珍妮失望!在强大、纯洁的爱情动力下,阿甘把对珍妮的爱情化作事业的动力,爆发出惊人的生命能量,完成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大事。阿甘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珍妮的执著爱情是统一的。事业的巨大成功,其实现了爱情的愿望。阿甘的事业和爱情是交织在一起的。事业的巨大成功,在第三点详细阐述,此处主要从爱情的角度,从珍妮的复杂身世和曲折经历来分析。在阿甘的执著追求下,珍妮的思想经过了:无奈——反叛——回归的过程。
1.无奈的童年。
珍妮没有阿甘那么幸运,有一个好母亲。珍妮的父亲对她很不好,珍妮的父亲对子女不仅不负责,而且还很变态,对自己的女儿兽性大发,猥亵凌辱,给女儿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所以珍妮很小就希望自己能变成小鸟“Dear God, turn me a bird,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祈求上帝帮助自己脱离这个如同梦魇的家,自由飞翔,远离痛苦。
2.反叛的成年。
珍妮成长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的社会价值观转型期,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必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而且珍妮从小生活在暴力和孤独的阴影下,从珍妮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无奈,更体现出她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回归。努力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警醒人们应该反思生活的价值使得这个除了母亲没有任何朋友的男孩永远记住了这位天使女孩。阿甘的智障经常招致坏孩子的欺负,珍妮总是善意地提醒他:“Run. Forrest.Run.”。珍妮一心想成为民谣歌手,并且为此不懈追求。自幼向往在舞台上弹奏吉他唱自己歌的她却沦落到在一家低俗的剧场
做一名无装歌手。珍妮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她的执著也就显得那么苍白与无奈。无奈和无助在珍妮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个性解放的岁月里,珍妮成了命运手中的玩偶。另一方面珍妮身上更体现出了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回归。受“嬉皮士”运动的影响珍妮把性与政治、性与战争连在一起,认为性解放是个人的解放,是大家可以在一起分享的。其精神核心是
“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幻觉已成为其精神需要。而制造幻象的最佳方式就是吸毒。因此她当妓女,吸毒品“……expand her mind andlearn how to live inharmony……”这个当时的时代精神,即所谓“扩大胸怀,学会如何和谐生活”!内心的虚与悲剧感使得自己越是自由,越感觉被压缚。
3.回归的“晚年”。
珍妮疲惫了,在阿甘爱的感召下,她做了母亲,曾经一度独自抚养孩子。她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从女性的反叛走向了母性的回归,被她多次拒绝的阿甘给她提供了回归的家园和最后的幸福。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成了一个成熟优雅真正的女人,她找到了精神上的家园。对事业的执著,对爱情的执著占据了阿甘整个精神生命。
三、压抑向社会生命转化:巨大的贡献,成功的楷模
阿甘经历可以说是美国20世纪50—80年代的风雨表。影片涉及了许多美国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都和阿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历史事实,增强了阿甘形象的真实性,也为阿甘巨大的社会生命获得提供了客观条件。
1.参加三K党,取名为Forrest。2.阿甘对摇滚乐的影响。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扭臀舞就来源于阿甘。3.接触阿拉巴马大学黑人入校事件,反对种族歧视。4.肯尼迪总统接见橄榄球队员阿甘,阿甘获得巨大的社会生命。5.参加鲍勃•迪伦为首的“飘在风中”运动,表达自己反对越战和追逐梦想。6.接触黑豹党。反对越战,反对把黑人送到任何战争中去。7.阿波罗登月事件,体会“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是人类的一大步”。8.约翰•列侬。阿甘参与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阿甘也因此成了名人,上了电视采访节目,节目中的另一位嘉宾是“摇滚之父”、著名的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的主力成员约翰•列侬(John Lennon)。在电视节目中,约翰•列侬共讲了三句话:没有财产、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你试一试那会很容易。这三句话是约翰•列侬一首宣扬和平的歌曲“想象”(Imagination)中的歌词,节目主持人说,“Hard to imagine”,巧妙地向观众做了提示。9.水门事件。由于阿甘“热心”引出历史上的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Scandal)。10.艾滋病。影片中Jenny告诉阿甘自己感染了一种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的病毒。这就是艾滋病(AIDS)病毒。
上述历史事件,都是美国在20世纪50—80年代发生的历史大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下,作品塑造的一个阿甘,把阿甘置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增强了可信度。阿甘都直接参与、间接参与、亲身体会、或者是亲眼目睹了这些历史事件,而且因这些事件,阿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他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生命。社会生命实际上是人能够流传的符号生命,任何人,与其对人类的贡献一旦被文字符号等固化,就极大地保证了他的真实性和永久性。阿甘被导演以声音和图像等符号固化。阿甘性压抑的苦闷和力比多转移很成功,并在精神上实现自己的生命愿望。
参考文献:
[1]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 夏学花.嬉皮士——美国主流社会的叛逆一代[A].新视野文库 [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 陈代湘.人类自由与“美的规律”[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4] 刘洋.寻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传》的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
[5] 延俊荣.成功的秘诀——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3) .
[6] 赵陆.试析影片《阿甘正传》中的象征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 .
上一篇:找寻失落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