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生产。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尝试论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并挖掘其实质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论,同意识形态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遗产非常丰富,尽管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论著中,对文艺生产理论的研究很少,但其基本概念和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首次把人类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并明确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①。在此处,马克思在将艺术活动看作一种生产的同时, 是将它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活动一同作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式加以研究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马克思提出了“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②,这里也包括文学生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两次提到“艺术生产”③,并明确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也继续提出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的概念。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晚年的一贯思想,它伴随了唯物史观从创立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艺术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 是对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思维的“物化”,那么它就必然具有生产力的作用, 因为没有生产力的生产是实现不了的。作为“艺术生产”的生产力的构成, 则主要应当包括创作主体, 借助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凭借审美能力和劳动技巧,通过与劳动对象的结合来进行艺术的创造活动。马克思“艺术生产”学说,在把艺术和美从单纯的理念活动和直观的心灵创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证其创作主体通过劳动实践体现的同时,也论证了“艺术生产”的鲜明个性及其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物化”过程与特征,并从生产的对象、产品属性、生产中的主客体间相互关系的特点、生产过程的实际步骤等方面,严格地区分了“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同性质,从而强调了艺术的“认识性、社会性”,显示了艺术的实践性、生产性,既阐明了艺术的上层建筑特点,又认可了艺术自身的“基础”因素,因而这个过程或结论,自始至终都浸渍于社会实践和经济形态之中,并发生出极大的科学性和辩证逻辑力量。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生产。从作为生产的艺术这个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行为,文学和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不仅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之中,而且它们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活动与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即物质生产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而生产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象性的存在,是感性地摆在人们面前的关于人的心理学,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解决这部心理学,理解历史和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时曾指出,在物质产品商品化的社会里,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也会商品化。这说明商品的内涵扩大了,商品不仅包括物质的产品,也包含了精神的产品,比如艺术品。艺术生产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而是把促进人类精神文明作为最高原则,所以艺术生产比起物质生产,它有着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即使如此,艺术生产也要受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制约。所以,在当今日益经济化、商品化的社会中,艺术生产想要得到更加完美的发展,就必须在不损失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条件下“入乡随俗”,与社会的市场经济接轨。从作为艺术生产的角度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不同于物质生产。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对艺术生产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有其不同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和特征,同时艺术生产作为一种“艺术”又区别于物质生产,具有意识形态范畴中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特征;二是“艺术生产”的上述两重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创作与美的创作具有物质生产的性质,因为它必须通过生产程序改变自然的物质,并从中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艺术与美又确确实实与物质形态大相径庭,它毕竟是精神的特殊形式的呈现,是社会审美、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因素和心态变化的产物;三是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其本身的历史、现状和内部发展都有其规律,并影响它的发展方向;四是作为生产的精神潜力的知识———智能形态的生产力,在特定情况下通过一定途径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生产力的“艺术生产”;五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为现实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提供了方法论。
总之,马克思以“艺术生产”概念为核心的“艺术生产”理论,包括“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生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它提示我们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立足于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面向着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未来理想,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地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因此,它不但具有睿智的前瞻性和预言色彩,而且具有一种理论的开放性。它的那些深刻的、具原创性的观点、理论,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仍能给人以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启发,不断激活人们的思想。这正是马克思思想具有“永久的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密切联系现实的文艺现象,在重读和阐释的过程中既吸取其精华,又有所突破、开拓和发展。这是在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的一条切实可行并且大有可为的广阔道路。我们应当为此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13页.
上一篇:《猫城记》:灰色乌托邦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