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激励性评价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研究表明激励性评价的效能主要体现在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能够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推动学生研究性思维。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语文教学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等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这一方式又是如何促进了课堂教学呢?笔者尝试通过对有关教学案例的剖析,分析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效能。
一、主动到被动:唤醒学生主体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一个强化的过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趋向重复;反之,则减少重复。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对错误的行为给予惩罚是负强化,这些强化可成为激励的力量。 它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爱、自尊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力量,这种信任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尊重。是把学生当作生动的,有个性的,有感情的人来看待。激励性评价正是因为真正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激励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试想,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训斥、指责学生,给学生的大部分是负强化,那么,学生见你上课心里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只有产生了这“自动力”,学生才会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个人的学习目标。才会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在课堂上只有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才会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发的,主动的思维,从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针对学生特长,教师可以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图标、激励卡来激励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如:用“小猴子”表示爱动脑筋;用“鹦鹉”表示愿意和老师、同伴交流;用“小猫”表示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画有嘴巴、问号、眼睛、耳朵、握手等图标来表示发言、质疑、阅读、倾听、合作等方面表现突出;还可以用一些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的激励卡。如“:朗读高手”、“写字巧手”、“阅读博士”、“故事大王”、“口算高手”等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对学生作业、作文等评价可采用等级和激励性评语以及含义深刻的“红星、小松树、小红花、小笑脸”等标志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增强信心,不断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口动到心动: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其目的是得到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看法、新产品。 在小学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深层的思维能力,迅速、流畅、独特的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受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和制约。创新意识和品格主要表现为创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不畏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意志坚定、能经受失败挫折、持之以恒等等。激励性评价正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氛围中,想象驰骋,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使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使课堂成为学生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激励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从而鼓舞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肯定学生有创新的想法、观点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如:“你的这个想法有创意!”、“你的这个想法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有新的收获。”这样的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鼓励了群体,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善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与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解除疑难。对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热情鼓励。对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也应允许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质疑问难中,老师的对不同意见的激励既培养的学生的创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模式。
三、心动到行动:推动学生研究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由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主提出并围绕问题(专题),在整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主动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上,正如清代颜元所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边习过,皆无用也。”当学生将被动接受“死”的书本知识转化为主动研究探索现实生活世界,语文教学才真正“动”起来了。研究性思维改变以往脱离生活现实的弊端,使学生有机会整合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研究能力对于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十分重要
。
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统治着传统的语文课堂,将人作为知识的容器,把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忽视人作为“完整的人”的独特个体生命的存在。在这样的课堂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被机械化、工具化的标准答案扼杀。而激励性评价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可以很好的推动学生的研究性思维。笔者上《做什么事最快乐》时,先在黑板上写出生词“快乐”,然后问“有谁愿意告诉大家这个词怎么读?”。师:“老师没有教,你怎么会认识?”生:“我在生日蛋糕上看到过,所以就会读了。”师:“(投去赞许的目光)你很会观察。”生:“我们以前学过生字‘块’,‘快’和‘块’看起来很象”。师:“(竖起大拇指)你很了不起!能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生:“我是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师:“(摸摸学生的头)你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能够从课外书中极取营养。”在这堂课中老师巧妙地以“老师没有教,你怎么会认识”加以引导,激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同时通过动情的声音,赞美的语言、眼神以及爱抚的肢体动作,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语文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激励性评价正是通过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性思维。通过激励性评价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主体性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包久霞. 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几种方式[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07,(6)
王锡萍.谈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教学[J].科学教育,2008(1)
李天松.研究式学习:路在何方[J].中学语文教学,2002,(3)
上一篇:文化体质改革背景下舞蹈教育的走向
下一篇:论广告设计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