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意新语工”之符号学解读

“意新语工”之符号学解读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摘 要:“意新语工”作为中国古代诗话的重要术语,与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显学符号学发生了跨越时空的契合。符号学中的展面/刺点理论与之有着重要联系。隐藏的刺点构成“意新”,凸显的刺点构成“语工”,并且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独特的文本风格。

关键词:关键词:意新语工;符号学;刺点;文本风格

    《六一诗话》载: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1]由此便引申出中国古代诗话的一个重要术语——意新语工,而要做到“意新语工”就是要使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像亲眼所见一般,作者要表达的情意,含蓄在形象里,让读者通过形象去领会。符号学作为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显学,涉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必然也与中国古代诗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诚如王夫之所言:“乃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中国古人已经看到符号学“统会天下之理”。[2]那么“意新语工”又是如何与符号学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契合?

一.意新:隐藏的刺点
    巴尔特生命中最后一本著作《明室》(La Chamber Claire,1980)讨论的是摄影,在这本书里巴尔特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观念,用到两个拉丁词Studium/Punctum,赵毅衡先生将其译为“展面/刺点”。巴尔特认为某些照片是展面的,某些照片是刺点的,但是同一幅照片上可能既有展面,也有刺点。展面所呈现的感情或者画面较为平淡,而刺点通常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独特的局部,或一篇独特的文本,刺点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是日常状态的破坏,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性”解读。[3]如果诗歌只呈现出“展面”,就会使读者感觉到其间的感情不好不坏、漫不经心,就无法达到“意新语工”这一标准。诗话中论及的“意新”概念则强调将表达的情意含蓄在形象里,通过形象去领会,亦即需要“刺点”的激发与引导。展面的艺术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带来的情感冲击在意料之中,不管是高兴、沮丧、激动还是别的什么,都不会让人特别难以接受,它所传达的意义一般是可以被理解的。[4]巴尔特言,“Punctum”一词也有刺伤、小孔、小斑点、小伤口的意思,还有被针扎了一下的意思,照片上的“Punctum”是一种偶然的东西,正是这种偶然的东西刺痛了我,也伤害了我,使我痛苦。[5]引申到古典诗歌中,“意新”不是依靠在技巧与章法上取胜,而是把读诗之人引向境况之外去,是诗歌字面之外的一些东西。在此种情况下,刺点是隐藏的,需要深入的理解与探究。
    刺点可以带来沉思中的敏悟。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山花的枝头自在飞翔,在林间尽情欢唱,不由得感慨: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也无法唱出这般美妙的歌曲。因为林间的自在,才是它们自由鸣唱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亦如此。一句“不及林间自在啼”,正是全诗刺点所在,使得整个作品上升到新的高度。诗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身不羁的性灵,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的欣赏。与“锁向金笼”进行对比,更加彰显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刺点使得诗歌情感跌宕波折。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本皇家园地,理应富丽堂皇,此处却寥落冷清;鲜花本为艳丽之物,却被寂寞环绕。繁华落尽,愈是辉煌也就愈是凄凉,而在这凄凉之中,几位头发已白的宫女,闲坐一起,谈论当年的玄宗,到此便没了下文,行宫结果如何,白头宫女命运如何,没有交代。诗歌通过行宫寂寞凄凉的气氛和宫女怀念当年的场景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刺点,表达的是这些表象背后的东西,是强大的唐朝自盛而衰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深思。到此结束,无需赘言,意境既出,已经足够。
    刺点引向画面之外的精神向度。李商隐《锦瑟》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此诗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而著称,也以其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历代诗评家和注家一次又一次地试图解开她神秘的面纱。历代对于该篇的赏析,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说”、“寄喻说”等,各执一词,无法给出统一的标准。中间二联是全诗的刺点所在,庄周梦蝶,沧海遗珠,它所展示的象征性图景,在时间、空间、情感方面没有固定的次序和逻辑。然而,却无一不透露出伤感、迷惘的情调,对仗工整,声韵凄清,意象迷离,全诗仍具有明显的整体感。悲怆的情感与精丽典雅的诗歌语言和谐结合,使得这首诗体现了一种凄婉的美感,由此将读者引向文本之外的精神向度,极富感染力。
    “意新”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刘禹锡曾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对如何克服“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现象,他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也就是说意境不在象内,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6]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屡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超以象外”这类提法。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不能执著于具体的“象”、“景”、“味”、“韵”,而要从中超脱出去。司空图给了读者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让读者在广阔的时空中尽情遨游,以使得“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经过刺点的点染之后,古典诗歌成功地做到了“意新”,使得诗歌更为含蓄不外露。
二.语工:凸显的刺点
    如果说“意新”与刺点理论的契合是隐藏的,那么“语工”便是直接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刺激。符号文本有两个展开向度,即组合轴与聚合轴。任何符号表意活动,小至一个梦,大至整个文化,必然在这个双轴关系中展开。一个符号表意开始,从聚合轴进行选择,用以产生组合段。文本完成后,只有 组合段是显现的,属于表层结构,聚合是隐藏的,属于深层结构。聚合是组合的根据,组合是聚合的投影。“刺点是在一个组分上聚合操作突然拓宽,使这个组分得到浓重投影”。[7]而反映在古典诗歌上,便是常说的“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贾岛亦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连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古人对于字句锤炼的看重。
    对日常状态的破坏,由此形成出乎意料的亮点,这是古人“炼字”的一种常用方式,通常也是一首诗歌的刺点所在。宋祁有诗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春意本无法自我表达与呈现,然而这个“闹”字却生动地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同样,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8]“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这两字是对日常状态的颠覆,却达到了“常字见险”的效果。
    古人炼字还经常将词性活用,或者有意打破格律的束缚,此时刺点是犯规的、阻断的,却又带来不同寻常的韵味。例如古典诗词中的“虚字实用”,《诗人玉屑》卷六引《诚斋诗话》谓: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杜云:“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老”字盖用“赵充国请行,上老之”。所谓“以实为虚”,即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上引杜诗中“老”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谓“以•••为老”。《容斋续笔》卷八:“春风又到江南岸,于‘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易为‘入’,旋又改为‘满’字,如是者十余字,最后始定为‘绿’字。”[9]“绿”,形容词作使动之用。上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则是不及物动词“翻”、“失”二字作使动之用。罗大经《鹤林露》:“作诗要健字撑柱,要活字斡旋。”[10]虚字活用作实字,在词性和词类上都发生了变化,从表面看来是一种犯规的,不符合逻辑的行为,然而虚实之间的灵活转换,增加了诗句的变化,品之有眼前一亮之感。
    再次,诗词中那些迷乱的、尖锐的细节,也是刺点所在,从而形成非常规的突破。一句诗中,字的选用如果恰到好处,便可使静态的物象活泛起来,使毫无生气的事物染上鲜活的生命力,如一幅平庸的图景,撒上了迷人的点缀,让人惊奇、诧异,仿佛“洞天石扉,别有天地”。香菱品王维诗云:“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似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字,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11],只有这一“直”与“圆”两字,才真正把握了大漠旷远凄清的意境,化腐朽为神奇,“灵丹一粒,点石成金”,看似无理而理在其中。景与情、情与理在诗人的审美视野里被独一无二的完美组合起来,构成了“有口说不出来,却又是逼真”的审美意象。这两字是违背常规的,尖锐的,却又是诗人审美体验中的独特发现。
三.刺点形成的特殊风格
    所谓“意新语工”,即在凸显的刺点和隐藏的刺点的共同作用下,文本所形成的独特审美风格。欧阳修认为,只有做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在提及梅尧臣的诗时,欧阳修说: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12]他的意思是,许多诗歌意味深远,初读就像食橄榄一样,只有通过细细地咀嚼、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诗歌中的刺点就像橄榄一样,初食感到味酸,再品感到味涩,继而感到味苦,最后会感到味美味甜,这种真味让人久久回味。“殆难指陈以言”也是指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心得意会的过程,读者以己之意体悟诗人作品之意,然后若有所得,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13]初始时期,刺点带来的更多的是阵痛感、灼烧感,甚至是断裂无序之感,唯有细品之后,方能体会个中真味。在刺点的渲染下,整个文本风格也得以改变。
    首先是寓意陡升,独树一帜。例如,欧阳修明道元年所作的《书梅圣俞稿后》里说:“然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陶畅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斯固得深者耶!其感人之至,所谓与乐同其苗裔者耶!”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富画龙点睛之笔,诗歌的语言力避单一化,尽量附带多种意义,使之丰富和含蓄,造成广泛的联想。这种广泛的联想随着诗歌语言表述的深入,不断散发出各样的光彩,引人思索和探究,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关键时刻,猝然而收,戛然而止。刺点带来的断裂感生发出无限意义,为全诗意境的凝聚和升华制造高潮,诗歌的语言创作就此结束,而意境的发掘构建才刚刚开始。对有些诗歌来讲,诗歌愈是突兀,留下的意想空间就可能愈大,其意境就可能愈深远。
    其次是巧抓特征,神笔状景。清•黎简《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首联中的“动”“窥”“深”三字写出小园景色的幽静美好:“动”,小园中池水清静澄明,树影摇曳其中,微风乍起,婆娑荡漾,画面恬淡而优美;“窥”,采用了拟人手法,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着园中的景物,意态神情,灵活俱现;“深”,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木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水之深、之清。刺点有效地抓住了景物的状貌特征,使得整首诗歌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再次,淡中显奇,深情无限。唐•杜甫《蜀相》:“丞相祠堂 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怀着一腔仰慕之情,探寻丞相祠堂,千回百转方才来到祠堂,但诗人不观赏殿宇和塑像,却注意到萋萋碧草“自”春色,呖呖黄莺“空”好音。庭草自春,不关人事;新莺空啭,徒有伤情,荒凉与寂寞溢于言表。原本平淡寡味的字眼,因为有了“自”“空”二字,感伤、孤寂,凄苦之情便从中弥漫开来。
    “意新语工”,何以为“新”,何以为“工”,只有通过对诗篇刺点的捕捉,找到走入诗作的切入口,结合诗中的意境、形象,把握诗作情调的“冷暖”,揣摩诗人细微的情思,方能体悟其中的无限神韵。
参考文献:
[1]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267.
[2][3][7]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乔琦.诗歌刺点:意义在文本断裂处产生.海南大学学报,2010(5).
[5] 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6] 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商务印书馆,2011.
[8]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 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17.
[10]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108.
[11]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 刘畅.意境纵横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17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