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依托叔本华伦理学理论对《儿子与情人》进行伦

依托叔本华伦理学理论对《儿子与情人》进行伦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儿子与情人》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部小说中体现了强烈变态的母爱,恋母情结等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本文依托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对该部作品中进行伦理批评分析。

关键词:母爱;恋母情结;伦理


一、作家与作品简介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通常写作D. H.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其在一些作品中对性爱的描写使其成为性爱小说之父以及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英国诺丁汉郡是劳伦斯的出生地,他的父亲出身于下层阶级家庭,而他的母亲却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虽然其父母有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但由于家庭出身的不同,他的父母关系变得日益恶劣,这样的家庭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劳伦斯接受过教师职业培训,并于1908年取得诺丁汉大学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劳伦斯在从事教师职业期间创作的一些诗作引起了《英国评论》的编辑福特•马多克斯•休佛的注意。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菊花香》也因受到这本杂志的编辑青睐而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并在伦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劳伦斯创作生涯从此开始。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于1910年出版了,此后不久,他的母亲病逝了。劳伦斯和他的母亲关系非常亲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儿子与情人》源自于他的个人经历,该作品曾引发西方评论界关于“恋母情结”的巨大争议。母亲的去世是劳伦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母亲去世之后,劳伦斯决定彻底放弃教师职业,做一名专职作家。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弗丽达•冯•里希托芬于1912年私奔至德国。一战爆发后,两人返回英国,并于1914年结婚。1915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出版,但一出版就因淫秽而成为禁书。一战后,劳伦斯偕同妻子离开英国,开始去法国、意大利、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旅行,并且在有生之年仅短暂的回国两次。他曾梦想在新墨西哥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却又因肺炎复发而不得不回到欧洲,并开始创作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30年,劳伦斯死于法国芒斯。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该作品虽然曾经被列为禁书,但一直风靡世界文坛。该作品视角独特描绘了莫瑞尔夫人对儿子保罗的强烈变态的母爱以及保罗的恋母情结。本文依托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探析《儿子与情人》中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二、叔本华伦理学理论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叔本华看来,伦理学是一门很简单的学科,在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时,他以人类行为的动机为出发点。叔本华将人类行为的动机划分为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这三种动机被他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与同情。同时,叔本华认为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同情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1. 利己   
    叔本华认为很多出于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的表面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欲或者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而作出的道德行为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心理、生理的满足或者逃避法律的惩罚而已,根本没有任何的道德意味。
2. 恶毒   
    恶毒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无处不在的恶毒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与反感。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是恶毒的体现。嫉妒和幸灾乐祸是恶毒的两大根源,嫉妒是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3. 同情   
    叔本华引用卢梭的说法,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感同身受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幸福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对他人痛苦产生的同感。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源于利己、恶毒、同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相反,则道德程度越低。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无法改变这三者的比例,因此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就如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根本无差异。道德的起源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
三、《儿子与情人》中的伦理现象
    以往对《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的研究往往是从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出发研究该作品中体现的恋母情结,而本文将从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出发,研究该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1. 爱的缺失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里存在两方面爱的缺失:夫妻之间爱的缺失和父爱的缺失。
a. 夫妻之间爱的缺失
    《儿子与情人》的背景是劳伦斯出生的诺丁汉郡,父亲莫瑞尔虽然是一名矿工,但在结婚前的那种诙谐与幽默深深吸引着出身于中产阶级的母亲莫瑞尔夫人。莫瑞尔夫妇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的,而且两个人在婚前以及婚后的一段日子里过得幸福而快乐。但是沉重的矿井劳动和目睹了太多的矿井事故使得莫瑞尔先生变得脾气暴躁而且贪杯,莫瑞尔夫人原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丈夫有更高的追求,但实际上却经常与丈夫唇枪时间,有时甚至遭到打骂,无家可归。莫瑞尔夫妇由于性格不合,出身不同,精神追求的不同导致莫瑞尔夫人对莫瑞尔先生日益产生厌烦从而导致夫妻之爱的严重缺乏。
b. 父爱的缺失
    莫瑞尔先生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总是贪杯,或者与莫瑞尔夫人争吵不休,根本无暇顾及两个儿子的感受,也从来没有在两个儿子的身上花费太大的心力,因此,保罗从小到大都是缺乏父爱的。而这种父爱的缺失恰巧使得他想从母亲的身上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注。
2.  强烈变态的母爱与父子反目
    莫瑞尔夫妇在婚后只有肉体的结合,而缺乏精神的沟通与灵魂的共鸣。莫瑞尔夫人对丈夫逐渐失去信心,直至对丈夫完全失去信心。当她对丈夫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时,她就把她所有的时间、精力以及希望倾注在了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的身上。她强 烈的阻止自己的儿子像自己的丈夫一样庸庸碌碌,毫无作为。她千方百计的鼓励儿子出人头地,摆脱下层阶级。她对儿子的言行、举动进一步拉大了她与丈夫之间更加不和睦,而且她还和儿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那“没有志气”、粗俗的莫瑞尔先生。莫瑞尔先生从此成为与家人格格不入的“边缘人”。莫瑞尔夫人把原本应该倾注在丈夫身上的爱与关心全部投入到儿子的身上,在大儿子不行早夭后,二儿子保罗更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港湾。莫瑞尔夫人不断的鼓励督促保罗跻身上流社会,而且想法设法从精神上控制保罗。莫瑞尔夫人为了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千方百计的阻止儿子与其他女人相恋,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也使得保罗感到窒息,无法真正的爱上某个女孩。
3. 恋母情结造成的恶果
    莫瑞尔夫人从保罗小时候开始就把对丈夫的爱投入到了自己儿子的身上,这种爱的投入使得保罗产生了恋母情结。母子之间更像是一对恋人,当母亲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时,儿子保罗深情的抚摸着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这种只可能发生在两个恋人身上的事情,却错位发生在母子的身上。母亲的爱已经使保罗无法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敞开心扉,理直气壮的去爱。保罗的初恋米利安和保罗的母亲非常相像,都想从精神上控制保罗,保罗的身上背负着母亲无形的精神枷锁,感到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莫瑞尔夫人非常害怕失去自己的儿子,所以她与米利安明争暗斗,这种明争暗斗最终以莫瑞尔夫人的胜利而告终,但这种胜利换来的缺失儿子保罗的伤痕累累和精神上的巨大摧残。保罗爱他的母亲,但他又试图逃脱母亲爱的牢笼,通过放纵自己来减轻母亲的爱对他的牵绊与控制。他与出身下层阶级的克莱拉密切的交往着,但两个人彼此满足的是肉体上的欲望,而并非精神上的沟通,因此两个人的恋情最后也已克莱拉回到自己丈夫的身边而结束。保罗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恋母情结的羁绊,无法与他人达到灵魂与肉体的结合。
四、从叔本华伦理学角度看《儿子与情人》
1.从利己角度
    根据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莫瑞尔夫人是出于利己的动机而把过分的母爱倾注在了保罗的身上,因为莫瑞尔夫人最终的目的是使自己快乐。她想从儿子的身上得到本应从丈夫的身上得到的爱,她也把无法倾注在丈夫身上的爱转嫁到儿子的身上,这只是为了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她的这一利己动机却使得儿子保罗深陷母爱的泥潭,无法对其他的女人付出自己的真心。这种在儿子的身上投入过多的母爱看似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却是非道德行为。保罗在受到母亲精神控制的时候,也出于利己的动机与米利安和克莱拉发生了恋情,这只是为了使自己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已。米利安是为了对保罗进行精神控制才与保罗恋爱,而克莱拉却使为了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才与保罗发生了恋情。
2.从恶毒的角度
    莫瑞尔夫人由于无法得到丈夫的爱以及无法与丈夫进行精神沟通,便出于恶毒的动机对丈夫莫瑞尔先生表现出漠视与反感,而威廉与保罗因为母亲的原因也对父亲表现出漠视与反感,这一切都使得莫瑞尔先生越来越堕落,他与家人也越来越疏远。克莱拉因为一直都得不到保罗真的真爱,所以也是出于恶毒的动机,重新回到她根本不爱的丈夫的身边,使保罗成为一个沮丧者和失败者。
3.从同情的角度
    保罗的初恋情人米利安对于保罗所遭受的畸形的母爱感同身受,她竭力想使保罗摆脱这过于强烈的母爱,这是一种道德的行为,但米利安却在努力帮助保罗摆脱母亲的精神羁绊的同时,却想从精神上控制保罗,而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不惜一切代价,与保罗偷食了禁果,但由于米利安对本能的欲望的抵制和轻视,却使保罗离她越来越远。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通过叙述煤矿工人莫瑞尔一家的生活,艺术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困顿,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母子畸恋,伦理遭受破坏,保罗更是迷失了自己。通过小说的艺术呈现,劳伦斯揭示了造成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的原因,并尝试探索解救人类的出路:   从生活的激情和生命洪流中追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和谐。
综上所述,在《儿子与情人》中,很多的伦理现象,表明了畸形的母爱,不追求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的爱都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和心理负担。过多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影响会造成人性的扭曲或自我的迷失。劳伦斯的这部作品也揭示了一个真理:伦理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伦理引发道德,道德服务于伦理。
参考书目:
[1]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人民文艺出版社.2006年.
[2]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柯锦华,秦典华,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M].上海三联书店.2008.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20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