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闲读《老王》细思量的思考分析

闲读《老王》细思量的思考分析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 杨绛先生的《老王》以作者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这个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本性的纯朴善良,平淡的文字中深含的礼赞悲悯情怀和批判精神足以涤荡人的灵魂。
  关键词: 《老王》 礼赞 悲悯 批判精神
  《老王》是现代作家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它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二单元“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代表课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及琐碎平淡的叙述勾勒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三轮车夫的形象,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不仅还人物以真实,同时也产生了惊人的震撼效果。合上作品,你会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从心底生起,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就“杨绛风格”的浑然天成而言,《老王》甚至超出了《干校六记》,值得细细品赏。
  第一味,由衷的礼赞。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曰“善”,二曰“苦”。老王的苦表现在: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在生活中不但缺乏关爱而且备受他人嘲笑和歧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忠厚老实。老王的善表现在:(1)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3)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4)临终前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综上所述,老王是一个忠厚老实而命运悲惨的底层劳动者形象。作者写他的“苦”是要表现他的“善”。像老王这样的人在不幸的生活中却能不改变其善良的本性,这种品格是多么可贵。这是一个遭受社会漠视的人的善良,是真正的善良、纯正的善良。作者借此展现了底层人物身上的光芒,正是他们所坚守的道德良知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石。除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颂,我们还能读出什么?
  第二味,深深的悲悯。老王和我是在乘车过程中熟悉进而熟识的,一个是乘客,一个是三轮车夫,一个是社会精英,一个是处于底层的社会边缘人。然而就是这样似乎永远不相交的人生竟然会联结在一起,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无法避开其中折射出的平等观念和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老王的周围不但没有同情,有的却是嘲笑和歧视,精神上的孤苦伶仃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加让人不堪,但作者一家对待老王却很好。知道老王眼睛不好,就送了大瓶鱼肝油并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关心他的身体状况,等等。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仁心,才能这么关心人,尊重人。杨绛夫妇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又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启蒙,平等、博爱思想深植于心。因此这种爱非常自然,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深感佩服。
  第三味,不可忽视的批判精神。文章的可贵之处绝不只是想让我们对老王的不幸与善良表示同情或赞美,每读《老王》,总能感受到作者在含蓄低调的文字里所蕴含的那力透纸背的自我批判。细读文章,你会发现杨绛先生行文中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是深入骨髓的。作者将老王的“善”与他们一家的“善”仔细比较,直到逼出自已灵魂深处的“小”,实在让人震惊。老王给人的感觉是“单纯”,谁对他好,他就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去感恩。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应该说是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也受了不少苦,被批斗被抄家,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人皆避之唯恐不及。但这些却没有影响老王对他们的态度,老王的善举或许来自于杨先生夫妻俩素日对他的同情关照(老王对其他人只是价格公道,而对杨先生一家才有特殊照顾),或许来自于人本身的天性,或许二者兼有。因为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来分辨是非而不是随波逐流,应该说他对杨绛是全心全意,毫无顾忌的。作者在写老王的这种“善”时是充满着感激乃至感恩与高度的赞美的。尽管她也写到自己一家对老王的“善”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她自觉他们的“善”是有别于老王的“善”的。她对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清高是有深刻反思的。作者在字里行间让我们读出他们一家对老王的平等和关爱可以说是一种俯视式的,并不是像老王对他们一样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劳动来感恩杨绛的时候,杨绛总是会把钱给他,和他划清界限,谁也不欠谁的。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老王生存上的必需。但是当老王临终前想尽自己最后的全部力量去感谢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较平等,对他帮助很大的杨绛一家时,杨绛却回头去拿钱,我想这时老王的心应该很冷吧。因为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不仅仅是报恩,那样的话完全可以请人代劳,正如他托人带话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老王病重期间是怎样的孤独和悲哀。正是对于人间温情的渴望,让老王拼着余生的力量来到“我家”,是寻求最后的温暖,更是寻求一份在尊贵者面前的平等感。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把杨绛一家当做亲人看待的,他当然也最希望杨绛一家能像他对他们那样对待他,让他感受到一点亲人的温暖。他还存有一丝希望,对杨绛说:“我不要钱。”但当时杨绛却认为这是一句客套话,并没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愿,所以老王才会“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他想没有遗憾地离开,但我觉得他是带着遗憾走的。一个需要尊严的人,一生低下地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临死前去寻找一点尊严,却被善意地曲解了。而历尽人生之后的杨绛终于明白老王的用意、老王的需要时,老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她才有深深的不安和愧怍。“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作者的认识上,生存条件好的人只是一种幸运而没有优越感,能得到他人(比如老王)的照顾、恩惠乃至真情更是一种幸运。她因对老王的帮助有限而愧怍,更因发现自己对老王的同情骨子里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同情而愧怍。对老王她虽有大善大爱,但对老王却缺乏了一种精神上的尊重和关爱,她从自己的善意中终于解剖出一种浅薄:众生平等,幸运者对于不幸者的所谓的“可怜”也是一种不尊重。当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对灵魂的毫无掩饰的反思时,自己的灵魂也必将被涤荡:物质的给予是我们帮助不幸者的最好方式吗?
  文章的批判精神既指向自己,更指向社会。全文的最后一段杨绛说:“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在这里明确地否定了此文的价值不在道德反思,而在其更重的社会担当。她让我们和她一起思考社会的问题:老王的不幸是他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在新社会新时代为什么还会有这些问题?她启迪我们站在众生平等的层面来思考对待不幸者的方式和平等的真正内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44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