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清末官书局经费来源的分析和探讨

清末官书局经费来源的分析和探讨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清代中叶,由于历经内乱外患,图书文物惨遭散佚焚毁的厄运,损失颇为惨重。同治初年,百废俱兴,清廷极欲整顿地方各项事业,其中对振兴文教事业的开展,便是各省官书局成立的原因。著名的官书局有六家,即被称为“五大官书局”的金陵、浙江、江苏、淮南、湖北崇文书局和广雅书局。当时创设书局的地方疆臣大吏,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书局聘有充裕的人才及不虞匮乏的经费,使各省官书局能刊印出数量庞大,精心校刊,品质精美,且值得信赖的典籍。故广为世人利用与收藏,得以流传后世。所刻书通称为“局本”,成为中国近代印刷史与版本学上的一个组成部分。
  官书局初设伊始,地方督抚大员莫不视为盛事。立局刻书,财源是关键。各书局的经办者,举贤任事,甚至亲自挂名,努力经营,网罗散佚的典籍,精加校刊,雇佣精良刻工,达成刻印图书的目的。为此,书局的经营需筹募大量的经费,用于书局中各种支出,聘用各种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其间,以及制定书局行事的章程等相互配合,书局方能正常运转。本文综合各省官书局经营之状况,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贮存的清代有关书局的档案资料为参考,予以梳理分析,探究清末各省官书局从事刻书事业经费来源的概况。
  一、经费来源选介:
  清中叶,在内乱外患的交夹之下,无论军事、政治、经济都呈现一片衰微、崩溃的现
  象。同、光之际,清王朝为平定内乱,乃将中央之财政权及领兵权,逐渐授予各地督、抚等疆臣大吏,由于他们掌握支配各地方的经济大权,所以能设法筹措经费,经营刻书事业,同时延聘学有专长的士绅及技术专精的刻工,从事开展书局的事务。故所刻之书,大多精美,且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售价低廉,为当时儒学仕子所称道,使典籍得以广泛的利用与流传。
  历代刻书事业的兴盛与否,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经费的赢绌,必然影响到刻印书籍的数量及品质。同治、光绪年间,各省官书局刊印图书,除局内各工作管事及校勘人员的俸饷外,工匠之工资,以及板、纸、墨等价格预算,无一不需销耗大量经费,而经费的来源,与内府所刻图书,全由国库支付迥然不同,但既为地方督抚所设,其开销自由书局属地筹募资金支付。
  清咸丰、同治时期外患内乱频仍,当时清廷为应付时局稳定社会,政府各种军需费用日益增加,经费异常拮据,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疆臣大吏极力整顿社会秩序,相继设立书局刻印图书,以振兴封建文教,达到教化的目的。然而,社会经济衰微,足以动用的经费,亦实属有限。江苏学政鲍源深于《请购刊经史疏》中说:“或疑现在各省经费支绌,筹饷艰难,拟购书、刊书无暇遽及,夫戡乱则整武为先,兴学则修文宜亟,况购书、刊书经费,每年不过筹饷中百之二三,筹捐尚易。”{1}可见,当时各省经费支绌,似无暇顾及刊印图书之事,鲍氏上疏便以购书、刊书的费用,仅不过筹饷中的小部分,乃建议以筹捐的方式筹措经费,以供开设书局刻印图书之用。当时筹措经费的方法,以厘金、盐税及官绅捐助为主,这也是咸丰、同治时期清廷财政上的主要部分来源。
  二、抽厘助资
  清末,一般省立书局,经费多来自厘金。开征厘金是清廷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
  起义为特征的一种捐税。名目繁多,且数量庞大,各省纷纷仿办,自行设卡,抽收厘金,作为解决其饷缺的主要手段。至此战事略息,而抽厘仍旧,其中“余额”部分遂常拨作刻书、修志之用。浙江、江苏、福建等诸局均用此法维持经营。
  例如:晚清重臣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福建省设立书局之经费。据《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中记载:“所指以厘金充修脯一节,闽省鳌峰书院旧藏正谊堂板无存,左宗棠设局重刊。”{2}
  另四川总督吴棠奏《闽省建设书院疏》折中又述;“前督臣左宗棠重刊先哲遗书,开设正谊书局,录选举贡百余人,月给膏火,分班校拨,……呈经前兼署臣英桂批司议定章程,在于厘金项下筹拨银五万两,发交殷实富商,每月完息一分一厘以资经费”。{3}左氏以厘金作为书局人员的薪金,另拨出一笔款项交给殷实商人盈利生息,将每月所得利息,用于经营书局的费用。
  同治六年(1867年)浙江巡抚马新贻奏《设局刊书疏》中,对浙江书局刻书之经费来源,曾说:“并先恭刊钦定《七经》、《御批通鉴》、《御选古文渊鉴》等昭示圭臬,其余有关经济讲诵所必需者,随时访取善本陆续发刊,一切经费在牙厘项下,酌量撙节提用”。{4}
  再如:江苏省额赋较为繁重,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光绪朝东华录》载,江苏巡抚赵舒尧于考核钱粮、整顿厘金及裁减局员新资之覆,奏云:“善后局开支经费,同治十二年奏准酌提厘金一成,光绪十年改支八分,十三年后奉部奏定改提五分,如省城保甲、发审、官书、洋务各局用款,均归善后局于酌提五分内支放”。{5}从上述史料可知,浙江书局刻书所用经费及江苏官书局之用款的部分来源,是由厘金税制不同项目下所支付的。抽取厘金一项已成为书局筹款的方式之一。
  三、捐助筹募
  地方官僚、士绅的捐助也是书局财政的重要来源。各省书局刊印书籍的经费,开创书局者于筹措款项之际,或鉴于经费难筹,或为起领导作用,多率先自己捐款或捐其养廉之银,也有省府示意或盐商出资报捐,富豪的自动捐献等,所得募捐款项,以助刻书所用,表示官员支持及提倡之意。
  1.官员自行摊捐与富绅出资报捐
  广雅书局创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倡立。广雅书局的经费,有自行捐献之款及罚款等。见张之洞所奏《开设书局刊布经籍折中》叙述的更为详尽:“上年即经臣之洞捐赀设局举办,……名曰广雅书局,臣之洞捐银一万两,臣大瀓捐银三千两,顺德县青云文社捐银一万两,仁锡堂西商捐银一万两,省城惠济仓绅士捐银五千两,潮州府朱丙寿捐银五千两,共银四万三千两,发商生息,每年得息二千三百六十五两,又诚信堂、敬忠堂商人,每年捐银五千两,共七千三百六十五两,以充书局常年经费,计款项尚不甚充,如以后别有筹捐之款,再当凑拨应用……檄饬两广盐运司综理局事”。{6}由此可知广雅书局以捐助方式筹款的来源甚多,除张之洞个人捐款 外,尚有多位商家捐款资助,并将集得款项拨交商人孳生利息,一并为刻印书籍所应用。
 至于刻书经费中的罚款,张之洞于《致海署天津李中堂》电牍中云:“洞在粤筹有专款,内分两宗,一系文武官绅捐,一系盐埠商捐,……官捐者,系武营罚款捐出四成为报效,……盐捐者,系仓盐盈余化私为官,暨提充书院工程”。张氏于广东所筹措的专款中,一为文武官绅捐款,即武营罚款捐出四成;一为盐埠之商捐,这些均属以捐助方式筹得,进而拨交书局刊书充作经费。{7}
  又如,光绪年间,曾国荃任山西巡抚时,经考察认为晋省位于山陬,经史子集十购九缺,坊肆刻本讹误过多,使有志读书者难于求购。遂于光绪五年(1897年)三月在太原省城设书局,刻印《六经》、《四书》、小学等书,经费所需庞大。所奏《设立书局疏》曰:“在太原府城内,设立濬文书局,……此项经费所需亦鉅,理宜在晋省殷实之家劝捐筹办,……臣檄饬司道于开局后,遴委公正廉明之员,择地方饶富较多之户,……诚能苦口劝导,谕知富绅量力饮助,亦可集腋成裘,晋省富绅夙明大义,谅心敬恭桑梓,踊躍乐输”。{8}濬文书局刊印图书所用经费的筹办,曾国荃拟采取向殷实富绅之家于小麦收成后,以劝捐的方式办理。但时逢光绪年间山西地方因其他赈捐,本以穷困,又加上近来年逢干旱,收成欠佳,民力至为窘迫。然而,书局尚属开始经营初期,凡此诸多原因,可见当时劝捐筹措书局经费的艰辛。
  2.地方官吏的捐廉报效,以弥补财政不足
  金陵书局成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两江总督曾国藩创立。曾氏设立金陵书局之经费来源,朱孔彰在《曾祠百咏注》中云:“公捐廉俸三万金,设书局,重刊经史,先在安庆商之九弟沅圃方伯,刻《王船山遗书》”。{9}表明曾氏自捐养廉俸给三万两,以设立书局刊印图书之用。另外,《曾文正公手写日记》同治五年(1866)五月三日记载:“同治二年(1863),沅甫弟捐资全数刊刻,开局于安庆”。至于刻印《王船山遗书》时,其弟曾国荃亦先后捐款共计五千金,充补刻书时的费用。
  例如: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吴棠率先捐出养廉之银以设立书局,重刊钦定《朱子全书》,其后又率所属以捐助方式筹得款项,用以续刻其他书籍的支出。
  另有,左宗棠于陕西设立书局,据罗正均编《左文襄公(宗棠)年谱》同治三年(1871年)四月条记载:“是月设书局西安,刊刻经籍。……其刊印经费,均由陕西藩司于本大臣养廉项下拨付”。{10}左氏在陕西设书局刊刻书籍的经费,拨交驻陕西军需局在他的养廉项下支付。其后,光绪年间陕西学政何逢时,曾于陕西设书局刻书,据《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百一所载:“陕西学政何逢时奏,捐廉筹款,刊刻书籍,请饬下抚臣,极力维持,以裨学校”。{11}
  上述各官书局刊印书籍经费的来源,有官吏自捐资金或养廉金、商捐、及富绅劝捐等,均属于由捐助的方式自行筹措款项,以供书局开支。
  四、提充盐税、关税
  清末国力衰竭,地方财政更不充裕,各省疆臣大吏自行筹措书局刊书经费,大多依赖捐输及厘金为主,然而,亦有动用盐课、海关等税款的地方督抚。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曾建议两广总督瑞麟设书局刊印图书。曾氏《致瑞澄泉中堂》一文,提议设书局刻书的经费,可于粤东盐务项下,尚有可筹之款,用于书局首刻《十三经注疏》及诸书,以振兴文教事业。据《广东书局等所刻书》上载:“广东书局,……是1868年(同治七年)两广盐运使方濬颐(字子箴),在盐运项下拨出一笔银两开办,……1870年(同治九年)盐运使鍾谦鈞曾拨出款两万两千两做刻书之用”。{12}书中所述,两广盐运使方濬颐及鍾谦钧曾拨出盐款,用做刻书的经费,维持书局的运营。
  又如思贤书局,系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先谦以盐务公所岁终积聚六百金,于思贤购舍设立,其经费用做立局刻书之用。
  张之洞于广雅书局筹措刻书经费中,除前述取自捐助外,曾提用海关部分经费作为储备用款.据张之洞《札运司开设书局》公牍记述:“查本衙门,向有海关经费一项,本部堂到任以来,一概发交善后局,专款存储,留充公用,今即将此款提充书局经费,专刊经史有用之书”。{13}另据《张文襄公年谱》载:“所谓书院书局杂款者,即粤海关每月例进之公费,公不以入私,而发善后局存储备用者也”。{14}张氏于广雅书局刻印书籍时,所提充书局的经费,即由粤海关每月例进之公费,而拨交善后局储存备用,便以此款作为书局刊印书籍的资金。
  五、外销之款
  清咸丰、同治年间,各省督、抚所谓自行筹措的款项,大都可以任意支配本省开销,且不需将支销实情呈报户部,即不受户部的干涉,这些款项均可归纳为“外销之款”。然而,所筹外销款项的来源,又多取自捐助或厘金项目之下。即地方督抚自由掌管不在经常支出项目的闲款。
  自江南兴办金陵书局,经费的来源亦多出于闲款,据柳诒征《国学书局本末》中说:“咸、同间,督、抚兼治兵、理财之权,外销之款至夥。自江南兴办书局,各省踵之,其经费皆出于闲款,不在经常出纳之列”。{15}当时各省督、抚掌握外销款项很多,书局经费的筹措及日常开销,包括在不经常支出的闲款范围之内。
  例如:1.金陵书局与湖北、浙江、江苏、淮南等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时,曾国藩对金陵书局经费的筹措事宜,曾氏给《复马榖山制军》书札中载:“湖北书局,拟与苏、浙、金陵各书局合刊《二十四史》,诚属善举,惟金陵一局,并未筹定有著之公款,……应请阁下筹一闲款,源源拨济其薪水用款”。曾国藩以金陵书局于合刻《二十四史》时,所需开销的薪水等用款,尚未筹定款项,便请马新贻协助筹措一笔闲款,使能长期拨济该局的开销。
  2.湖北书局的刻书经费,据李鸿章奏《设书局刊书折》曰:“此次设局刊书,袛可先其所急,……一切经费,酌提本省闲款动用,勿使稍有靡费”。{16}李氏上折建议酌量动用湖北省之闲款,以弥补刻印书籍所急用,从中也可看出书局经费的短缺。
  张之洞主政湖北时,于湖北 崇文书局刻印《江汉丛书》,刻书所用的板价及工资,便由善后局于外销之闲款内所支付。
  3.湖南傅忠书局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曾纪泽主其事。该局刊印《曾文正公全集》时,局中所需经费及编校人员薪金,大部分由江南军需局闲款下拨付。在长沙当地所延聘办理事务者,则由李瀚章及李鸿章所筹款项以供局专用,或因官资注入故将傅忠书局视为官书局。
 六、藩库补助:
  清初以来直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地方督抚虽有较大的职权,但并无相对的财权,主管一省财政的布政使司也不是督抚的属官。但咸丰三年后,清政府不得不允许地方自行筹饷。由此,地方督抚开始拥有实质性的财权。
  为自筹饷银,地方督抚甚至统兵将领直接设置专门机构,包括各省藩、运、粮、关等和其他财政局所,管理财政收支等事务。如此,省辖官书局的运营经费,除上述各种不同的筹措方法外,亦有地方督抚为购书、刻板、修建而拨出专款的,如张之洞曾为崇文书局拨银四千两,从赵尚辅手中购得《湖北丛书》板片即是一例。又如,曾国藩调任后,江南书局经费日渐之绌,已无款刻印书籍,后由提调范志希禀请,自藩库筹拨一千五百金支助书局的开销经营。“江南官书局向每年在藩库领银三千两,在支应局每年领银四千两,以为常年经费”{17}是出《国学书籍本末》一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记述。可知清末江南官书局的经营费用,转由地方藩库及支应局拨款,以补助书局刊印书籍的经费支出。
  清末国力衰竭,地方财政更不充裕,有限的款项常被挪用。江南书局于藩库补助的经费停止后,书局中支付的薪水、购纸、印书等项目用款,全由售书所得,周转应用。
  上述各省官书局经费的来源,由各省地方官吏自行捐助、厘金、税金、藩库正款补助及售书之赢余等方式筹措。然而,在咸、同之际,正逢内乱外患交加下,清政府中外用款甚钜,财政至为窘迫,筹款颇为不易,但当时各省督、抚掌握地方财政,有权支配经费的开销,承办者出于对刻书事业的支持,极力落实各省官书局刊印图书的资金需求,并以不同形式筹得款项以供其开销。
  清末各省官书局创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极盛于光绪中叶。时移势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颁行新政,废除科举,西学兴起,各省官书局在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动下,屡次裁并或裁撤,以至停办,而后为继起的新式书局所取代。
  注释:
  {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28册 卷五、374-376页,《请购刊经疏》
  {2}《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二0五 同治六年六月
  {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2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卷五·413页
  {4}同注3 卷五 370页 《设局刊书疏.》
  {5}王先谦、朱寿朋纂修《光绪朝东华录》,北京 中华书局 1984年9月 3697-3698页
  {6}《张文襄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 文海出版有限公司 1973年7月 卷23,奏议23
  {7}《张文襄公电稿附函稿六卷,牍稿二十八卷》张之洞撰 1918年铅印本
  {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萧荣爵《曾忠襄公(国荃)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卷十三《设立书局疏》
  {9}柳诒徵 《陶风楼藏名贤手扎》 1930年影印本
  {10}《左文襄公年谱》清罗正钧 年谱传记类第37册卷六,462页 清光绪二十三年湘阴左氏刊本
  {11}《大清德宗光绪皇帝实录》卷三百一
  {12}于今,《广东书局等所刻书》·《艺林丛录》第三编 106页 (台北 谷风出版社1986年)
  {13}《张文襄公全集》卷九十三·公牍八·6471页
  {14}《张文襄公年谱》·许同莘编 重庆 商务印书馆 1945年)105页
  {15}柳诒征《国学书局本末》·《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三年刊》1930年第5页
  {16}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十五 清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
  {17}同注15第9页
  参考文献:
  [1]清宝鋆等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清光绪五年内府朱格抄本 故宫藏
  [2]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9月
  [3]清曾国藩 《曾文正公全集》 清光绪二年傅忠书局刊本 故宫藏
  [4]清罗正钧编《左文襄公年谱》 清光绪二十三年湘阴左氏刊本 故宫藏
  [5]清李鸿章撰《李文忠公全集》 清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 故宫藏
  [6]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8年11月
  [7]《军机处上喻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电子版
  [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3年7月
  [9]周志初著 《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济南. 齐鲁书社出版 2002年11月
  [10]柳诒征. 《国学书局本末》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三年刊 1930年
  作者简介:王大忠,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清代古籍整理编目与研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53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