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逻辑学
一、“言、象、意”的思想内涵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少数人会想到他的文学成就,《庄子》是一部经典著作,蕴含的道理对后世有很深影响,其中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道理浅显易懂。虽然随着人文学科呈现出修辞学转向,但是从修辞方面谈论庄子,涉及表达修辞的多,而涉及庄子修辞思想方面的研究很少。
庄子强调虚静修辞之美,提倡言不尽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在外物中,阐明了言与意的关系“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说话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句子可以忘掉。即言只是意的一种媒介,言是求意达意的一种工具。修辞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它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现,作为道家的代表著作,也运用了不少修辞策略,现单纯从比喻角度做一下简要分析。
二、庄子的比喻策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是庄子的名句,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淡,小人之间的交往像酒一样甜。“君子之交淡若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交友境界。即指导人们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度”,这个“度”如果不适当,就会变成扼杀友情的绳索。君子之交,对朋友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小人之间,说朋友想听的话,做朋友想做的事。庄子在这里用“水”和“醴”恰到好处地把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区分开来,浅显易懂。庄子在德充符还提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无论是人生还是道,每一个人抓住了一点,不能全面考虑。这不仅对诉诸头脑的分析有意思,而且可以给诉诸心的情绪以安慰。“宋代的苏轼与友人泛舟赤壁,客人感叹美好月光流逝,生命短暂;苏轼的劝慰之言即脱胎换骨于《庄子》:“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前赤壁赋》)从变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天地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否则如何有沧海桑田呢?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我们与万物一样,都没有终结,我们不是都存在于天地之间么?”。庄子的寓言在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同时也表现了道家崇尚的思想意义。
三、庄子修辞思想
“《庄子》一书的内容不仅是博大丰富,而且其思想体系也是极为复杂多彩,这是所有了解《庄子》的人的共识,它所具有的特殊复杂性,使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也最为纷繁,仁者、智者各抒己见,是此非彼,争论不休,愈演愈烈,至今仍无认识统一的迹象。”
庄子的修辞思想可以概括为“从俗脱俗”。道家的以俗为雅正是与儒家相对立的,道家强调“绝巧”、“弃智”,不主张修饰文词即推崇以俗为雅。庄子举的例子多数是浅显易懂的,如在齐物论中提到“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即养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果实,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发怒了,改口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都开心了。其实名与实并没有变化,只是形式变了而已。众生都在说自己明白事理时,庄子却说自己迷迷糊糊;众人都在说自己成就斐然时,庄子说自己一无是处;众生都说自己忠于仕途时,庄子却喜好隐世。这正是庄子思想突出的地方,是另一种智慧的表现。庄子的从俗其实是一种外在表现,在天地篇中,庄子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自己的观点:“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的游于世俗的态度显而易见,庄子主张在世俗中脱俗,即身在世俗,心远离世俗,在现实中从俗,在理想中脱俗。其观点被后世发扬光大,比如“隐于山林”、“隐于闹市”等等,这都是从俗脱俗的典型代表。
《庄子》是一部富有哲理和多种语言技巧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使哲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修辞技巧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借鉴,其从俗脱俗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庄子一百句》张引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63页
②《庄子文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孙克强,耿纪平2009年4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少明2004年2月第一版
[2]《庄子一百句》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引驰2007年5月第一版
[3]《向庄子借智慧》中华书局傅佩荣2009年4月第一版
[4]《庄子文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孙克强耿纪平2009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韩健悦,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上一篇:中西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的融合分析
下一篇:论西方叙事学的本土化的文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