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术论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画的像不像”一般是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绘画的首要评价标准,但当家长和老师们跳出来纠正孩子“画的像不像,对不对”的时候,未来的“毕加索”和“梵高”们就已经被扼杀了。在儿童早期的绘画中,我们既看不到细节,又看不到透视变形,[1]不是因为儿童没有敏锐的观察力,而是因为他们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回想起在读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和任何一本书中可以给好画下个明确的定义或是明确的标准。但我认为好画应是真情的流露,应是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的表达,这就是我喜欢儿童绘画的原因。大人们的思想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禁锢,太多的传统思想,而孩子不会,他们看到的是最直接最本质的东西。
大学毕业那年我开了一间专门教儿童绘画的工作室,想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当代绘画相结合。记得有一次上课教孩子们画树,在传统写实绘画中树都是绿色的,但今天的课程安排是打破传统要画对比色系粉红色的装饰性的树。好多年龄大些的家长并不表示认同。他们认为树干一定要是褐色的,树叶也一定要是绿色的,家长们的教导行为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我个人很喜欢梵高的花卉系列,他能把平时常见的场景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他画面的颜色是那样的纯净又那样的强烈。梵高内心的纯净与孩子们的稚拙正好不谋而合。于是我就想开一期专门临摹大师原作的课程。孩子们见到梵高的向日葵异常兴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大师的原作彻底地翻了新。有的把向日葵原有的黄色大胆的改成了橙色,红色,绿色甚至是蓝色。孩子们画的不亦乐乎,而这是有的家长已面有改色,认为这是在糟蹋经典,老师在“糊弄”孩子。这时我在反问难道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不是最珍贵的吗?难道学画画不是陶冶性情而是单纯为了学一门技巧吗?
好多家长来学画画第一句话问的就是孩子多久才能画好,每画一张画有没有进步。那么我想问的是天天喝牛奶,多久能身体好,这和来学画画是一样的道理,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都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事实上,不光是孩子,大人在重新开始做一件事情时也需要时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功利心也越来越强,但孩子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不该被大人们附加太多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东西。
记得在在鲁美读本科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上创作课,把身边常见的事物用不同的方式画出来或是画出画面中的矛盾。,起初我们几乎所有同学都摸不到头脑,可我班的三名韩国留学生在一天之内就交出了十多张油画的创作小草图。当时我们都非常惊讶,发现他们交出的小稿都非常有趣,所有的想法都来源于小时候的经历或是小时候画的一些儿童画,这些儿童画只要稍加改动就能变成一幅完整的油画作品。出于好奇就问他们小时候老师是如何叫他们画画的。他们说在韩国,家长都非常注重儿童时期对绘画兴趣的培养,家长在家里都会留出一小面墙的地方让孩子小的时候随意的涂鸦,孩子可以画一切他们想画的东西,不受任何束缚,等孩子再大些请老师来家里教小朋友们画画,但不会教具体的形象而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作画。
国外的教育恰恰与我们相反,他们认为孩子是创意大师,每个孩子也都是梦想家,都有自己心中独特的世界。画的“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我认为绘画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最好媒介,最好的过程,最好的桥梁。绘画只是媒介,只是方法,只是过程。重要的是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能力,比如逻辑思维,洞察力,创意思维,想象力,耐力,审美,性情,修养。学过素描的人,眼镜像把尺子,墙上的瓷砖有一点不对称,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本事也是种眼力;画画久了的人慢慢就会练就一种洞察力,甚至能看穿一个人的内心;世上所有不存在的东西画家都能创造出来;一个人的耐力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做所有的事情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话,将来也注定一事无成。
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愉快和不满,还有的孩子会通过绘画来发泄自已的不良情绪,就会好像我们大人有人通过运动,购物甚至是暴饮暴食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一样的,幼儿也有他自己的独特方式。如果我们大人不仅不理解幼儿的画作,还阻止了他们唯一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他们就也无法再画“真画”了。
再看看我们成年人,在考学时期接受的教育是画素描写生,上了大学之后仍然是重复着画写实的内容,这些重复的劳动抹杀了一部分人的创造天性,孩子们一年一年的复读就只为了考上一所大学,似乎已经忘了当初学习绘画的初衷,只因当今社会功利性太强,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为了什么,做一切都必须要计算着得到应有的回报。也就不难理解,家长带孩子来学习绘画必须要问多久能画好,孩子画的“像不像”诸如此类的问题。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希望永远有一颗儿童般的赤子之心,不忘绘画初衷。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shulunwen/156209.html上一篇: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美术遗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