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第1篇: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特征中的体育美学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体育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宗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调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共同发展,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健美操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新形势下健美操的教学在体育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所体现的特征
健美操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锻炼学生的作用,在民众生活中起着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作用,在社会风尚与精神中也承担着相应的价值作用,承担着塑造良好心理健康角色的作用,健美操的动感性、愉悦性、参众的广泛性使得人们在健美操的这一体育项目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与他人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和人际交流,能够让参与大众健美操体育锻炼的人们获得身体和心理各个方面的陶冶,也能够为人们因生活工作各方面压力而重负的心灵提供一个发泄、放松的方式和平台。在新形势的新特点下,健美操的教学方式也有了许多改进,健美操教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也日趋多样化。
新形势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健美操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串联式教学,即一种强调不间断性的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将教学内容切分为若干串,每一串有四个八拍,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要依次一个八拍一个八拍的教授,前一个八拍掌握后再进行下一个八拍的教学,当一串四个八拍的教学完成后,需要将这一串教学内容连接起来反复练习,将这一串的四个八拍串联起来进行巩固练习,以此类推,最终将若干串内容串起来进行练习。在串联式健美操教学中需要学生不间断性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旧知识的学习和反复练习中记住新知识,需要学生身体动作与大脑思维共同运转,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全神贯注,集中精力,保持身体与大脑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健美操教学得到很好的效果。
音乐剪接与选择的多样性是健美操教学的有一个特征,在健美操教学中,音乐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练习与适应节奏的关键。在一套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注重所选择音乐的节奏与健美操动作的协调性,把音乐与健美操融合为一,体现出高度的美的色彩。
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还体现出一个特征,即在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氧训练后要进行肌肉的调理,通过对于发展不平衡肌群的调节和对于肌体外部形态的改善来保持肌肉功能,将身体的机能保持在一种最佳的状态,教师要控制好健美操运动负荷的练习次数以及健美操教学活动过程中休息的时间。
2体育美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体现
体育美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美的表现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美”,体育美以形象性、客观性、社会性、象征性、独创性为特征,以整齐、和谐、对比、对称、比例、层次等为形式特征,包括运动美、身体美和道德风尚美。健美操教学特征中所体现的体育美学是改进健美操教学方式的一种角度。
在新形势下体育美学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发挥健美操动作示范与讲解的艺术性,教师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要运用正确恰当的术语进行讲解,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人体动作、形态、审美特征;其次表现为发挥形态表现美的美学教学特征,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主导教师和主体学生两者对于形态美的理解与实践。然后还表现为发挥健康美和动作创编美的美学教学特征,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武术、舞蹈、爵士舞、现代舞、体操等基本素材动作的设计与组合创编适合健美操教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增强生命健康与活力,呈现出生命美与创造美;最后体育美学在健美操教学特征中的体现还表现为发挥音乐与动作和谐美的美学特征,使健美操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和谐统一。
3结语
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方式的改进促使健美操教学呈现出新的特征,体育美学在健美操教学特征中的体现对于健美操教学方式的改进也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健美操教学的发展与完善需要体育美学的融入,体育美学融入健美操教学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傅丽
第2篇: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美学渗透探析
关于体育与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国内,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很多研究。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在美学方面的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而言,都需要始终贯穿美学的教学。就高校体育教学中美学渗透而言,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多引进美的元素和内容,增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体育和美学的关系
(1)从体育的本质来看
体育是一门以提升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促进运动者智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审美意识,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欣赏。
体育美学时刻融入在体育活动中,它是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的反映,参与者通过身体运动,在一连串的有节奏、有形态的动作下,力量、速度与柔韧相结合,加速血液循环、减脂塑形、体现形体美,勇敢坚韧、克服困难,释放压力展现自我。这就是一种由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具备的美感。另外,在表演项目中,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有美的享受。
(2)从美学的观点来看
美是人类力量的感性展现,建立在生命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而生命健康的发展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而体育美学,将美与生命健康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体育的美是体现在生命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人的身体通过各式各样的姿态展现出一种形态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认识程度越来越高,美学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体育美学是美学范畴中重要的一支。如今的社会,提倡体育美学、重视体育美学、发展体育美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3)教学中体育与美学的关联
美,作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精神生活欣欣向荣的重要标志,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之中。体育作为一个多项目学科,它本身就包含了较多的审美元素。体育和美就相当于生命和美、健康和美、运动和美、展示和美,与美密不可分。体育对锻炼身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的身体,根本谈不上美;另外,没有美的健康也将会黯然失色。体育作为一项审美活动,它对陶冶人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等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要想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渗透体育美学的教学。在体育项目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体验到各种动作带来的美的享受,如形态美、语言美、动作美以及技术美等,体育不仅是一门学科,它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本身又是美的体现,从这个层面来讲,体育和美学又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美向往,注重形态美的塑造,从而让他们在向往美和感受美的过程中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体育美学
(1)遵循体育美学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学的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而存在着的,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循体育美学的原则,在对学生加以正确指导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利用美学的观点感染学生。学生在了解美的内涵的基础上,能够逐渐产生审美意识,然后形成审美动机,在接下来的体育学习中,将会自觉地主动参与,从而激发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融入形态美内容的教学,增加学生接触美的机会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开设形态美项目的课程,是体育美学渗透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柔力球和艺术体操等项目和内容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项目本身对形体形态就有要求,兼具了力量美、形体美以及韵律美,在音乐的伴奏下将视觉美感知和听觉感知有机结合,这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匮乏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在课程的开设上还不够充分和到位,这对学生接触美、体验美是不利的。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多融入健美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在有益健康上还是在培养审美能力上,都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对学生的视觉形态展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学生的行为其实是对老师的模仿。学生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以及动作形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美,用专业技术的美和魅力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包括语言美和体态美,体育老师要将这两者的艺术表现与体育动作和技巧妙地融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体育教学和美学渗透两不误。然而,对于体育教学中标新立异、缺乏内涵的语言和动作,教师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加以制止。体育美学的渗透需要体育老师规范自身的神态和举止,将优雅、美妙的身体语言展现给学生,这一点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4)营造美的氛围,增加美的体验
目前,在体育训练中,已经随处可见音乐的广泛运用,它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克服无聊感和枯燥感,消除疲劳感,还能够通过轻快的节奏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激情。因此,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然后再进行体育项目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给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在课程结束之后,再放一些节奏比较缓慢的音乐,对学生迅速恢复体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体育老师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去观看体育比赛或者表演,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当然,体育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参加比赛和表演,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美的审美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美学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基本项目的学习上,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对其存在着排斥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健美知识的熏陶下,观看一些美学效果很强的图片或视频,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锻炼效果,从而刺激他们形成体育美感的意识及动机,在体育运动中有意识地展现出身体各方面的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渗透体育美学的教学,一方面,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体育美学的渗透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号召,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与体育美学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首先,体育项目的训练离不开意志。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学会一项体育项目,还是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要克服就需要坚忍的意志,意志是改变客观规律的中坚力量,美能增加参与者坚持的力量,学生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
(3)端正学生的审美观
体育美学的教学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动作的规范化和美感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包括四肢的活动幅度、力度、速度、频率等都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中,因此,体育运动可以说是力量和美感的综合体。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想掌握住动作和要领,体现动作的美感,必然是需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够获得自己的一番见解。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各项具有美感的动作对学生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这对学生的审美观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另外,体育运动还能够将人的活力、情感气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端正学生审美观的有效途径。
4.结论
体育和美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中渗透体育美学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体育教学中已经逐渐融入了美学的教学,并且对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美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接受和重视,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方式和目标之一,它对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心灵的净化、身心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体育美学的渗透体现了高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同时对体育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美学教学的效果,学生也需要改变自身对体育美学的观念,重视美学的学习,这对自我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是其他理论学科的学习所无法替代的。
作者:刘敏
第3篇:述评体育美学研究
一、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美学研究
前苏联的美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异常活跃,美学对象由艺术到审美关系,再扩大到社会有益劳动的一切形式。前苏联美学家认为,美学是研究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美学的对象随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而日益扩大。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范围也不断拓宽。有的著作专门研究运动表演的问题。前苏联体育美学研究的特点,是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允许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并展开有益的争鸣、探索和革新,在研究中注意力集中于竞技活动的观赏方面,而对身体运动的基本审美特征较为忽视。也许是由于长期意识形态的对立使之其对西方体育美学研究的全面否定,影响到对身体美的正常研究。
东欧各国的体育理论,与苏联是一脉相承的,受其影响很深。前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理论研究有一些特色。有不少学者撰文,呼吁把具有许多共性的体育和艺术结合起来,发挥体育活动独有的美的魅力。如前东德国家奥委会艺术导员霍尼认为,音乐、造型艺术、文学及其他美的艺术,都应与体育结合起来;在美感起特别作用的领域,像技巧、体操、花样滑冰、旱冰、艺术体操及学校体育活动方面,具备节奏和韵律力量的音乐在促进效果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在研究中应注意运用马列主义文化理论、艺术史、各种艺术以及身体文化理论、运动教育学及各运动项目的理论。
二、欧美等国的美学研究
欧美国家对体育美学的研究是自由而宽泛的,人们倾向于用审美来评价人类的活动,这在一些学院和大学课程以及越来越多的相关出版物中可以反映出来。学者们建构体育领域的美学研究,并且试图给那些亲身参与身体活动的学生提供有关的文献。以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为主于1972年在波士顿成立的国际体育运动哲学研究会,把体育活动中的美学问题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学会的刊物用相当的篇幅发表有关体育美学的文章。另外,在“体育哲学”和“作为娱乐休闲的体育”等专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内容也都与体育美学有关。之后的几乎每一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都能见到涉及美学问题的体育论文。欧美国家美学流派繁多,学说纷杂,善于汲取各知识领域的最新成果,微观研究严谨,具体分析细致,尤其在定量化研究上成绩显著,然而概括性、综合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
三、日本美学研究
日本早在1950年体育学会的会刊《体育的科学》创刊号上,就发表了西田正秋的题为《体育美学的提倡》的论文,开始了将美学引进体育学领域的大胆尝试。西田正秋倡导,作为“人体(身体)美学”的专业研究者,主要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形而下的观察研究体育美学。他倡导的体育美学也可称作“形象美学”,是对人的身体美、姿态美、表情、动感节奏的研究。他关注通过运动教育对人体产生形象美的影响。因此,在他眼中的体育就是体育教学,体育美学近似于艺术教育的美学。
在举办1960年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体育界大兴理论研究之风,广泛搜集国外资料,出版了一批体育美学专著,跃居体育美学研究的世界前列。出版的书籍有池上金治的《体育美学》、《健康美学》、《美的比例》(协同出版株式会社,1966年);松田义之的《体育美学》(道和书院,1971年);小林信次的《体育美学》(逍遥书院,1973年)等。池上金治的著作结合生理学探讨了人体的形式美,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组编了一些有价值的健美锻炼方法,强调在体育实践中运用美学;而松田义之主要从解剖学方面探讨身体美,其著作虽涉及到一点体育活动形式美的内容,但大量篇幅是介绍人体各部分的解剖特点,并主要论述“身体的标准体形”、“体形的观察”、“理想体型”、“体躯测定”等。“体育”和“美学”这两个词都是最早经日本人简化后传到中国的,今天我们引进的体育美学专著,也以日本的最多,体现了相近的东方文化易于交流的特点。
四、中国体育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极其丰富,但美学在中国被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则晚至20世纪初才从西方传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瞿秋白、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在介绍西方美学和发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方面都作了贡献,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美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中断了2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正常。对于美学在体育等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中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1980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正式发表了相关论文。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突飞猛进。自1987年起已有专著出版、举办了几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一些专著和教材相继出版,在全国十几所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体育系里开课,教育部也正式把体育美学列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1992年和1993年,中国最早正式出版的《体育美学》专著被韩国两家出版社翻译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美学已基本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特色。目前,已有华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美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对体育中的美学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
体育面向休闲时代,涉及的美学问题更多。体育美学帮助我们认识体育中的美,积极指导与体育有关的审美活动,促进身体运动技术趋向优美化和规范化,使人的身心日臻完善,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体育美学必须创新,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做出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通过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特有审美需求来提高生活质量,赋予体育事业以审美理想,是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明确途径。
作者:孟昌华
第4篇:体育美学视阈下的武术散打比赛
1前言
散打又称散手,武术搏击运动项目之一,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武术散打运动起源于1979年,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1989年,武术散打运动被批准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经国际武术联合会批准,散打列为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项目;1993年,武术散打被列为第七届全运会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金牌一块;1998年,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上,武术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多家和地区开展了武术散打运动。散打运动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武术散打比赛观众不多,媒体关注度少,武术散打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如果武术散打比赛缺乏一定的观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失去观众,失去大众基础,武术散打运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影响武术散打运动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提出武术散打运动中的“美”,并提出影响武术散打比赛观赏的因素有哪些,旨在提高武术散打的观赏度,并对武术散打运动本身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体育美学角度武术散打比赛“美”的表现形式
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枝,是研究人对体育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现代体育学的组成部分。美学研究我们对美的生活现象的关系的实质与规律性,从历史和哲学方面研究美感的形成过程,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把艺术作为完整的对象。[2]体育美学以人体美为基础,它主要在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这种美是通过后天锻炼得到的。
2.1武术散打比赛中的民族美
武术散打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相互尊敬、相互谦让的武德精神。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2004)中规定:双方运动员在开始每场比赛前相互抱拳行礼。但是从众多比赛中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运动员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相互的行礼,而是在比赛开始之前很随意的碰一下拳套,即完成了“抱拳礼”。在观众看来,并不是很了解碰拳套的含义,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礼节,更不会认为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抱拳礼”。因此,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2011)中将“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改为“每局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上台后先向本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还礼;运动员之产再相互行抱拳礼。”《武术散打竞赛规则》(2013)继续延用此比赛礼仪。
“抱拳礼”要求: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问距离为20-30厘米。“抱拳礼”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是礼貌和礼节,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两臂屈圆,寓意夭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3]抱拳礼”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尚武崇德、万事礼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一项没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在里面,对于观众来说,武术散打也仅仅是一项搏击运动。从民族特性上来说,如果在武术散打比赛中缺少了“抱拳礼”,比赛观赏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2.2武术散打比赛中的运动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武术散打技战术能力及竞赛方法也都在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竞赛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作越来越科学,比赛越来越惊险和复杂。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力求通过身体外在表现出的拳法、腿法和摔法等技术动作,使观众在视觉、知觉上对人体在时间和空间中感受到动态美。运动员在战术思想的指导下,在擂台上,拳法快似流星、腿法势大力沉、摔法巧妙灵活,纵横驰骋,威风八面,其场面激烈、紧张都带给观众一种美不胜收的享受和体验。同时,在比赛中的运动员面对各种变化激烈的攻防运动,在各种组合动作的快与慢中不断应对,充分展现出动作与速度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2.3武术散打比赛中的技击美
技击是武术的核心,武术离不开技击。[4]武术散打主要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和相应的防守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竞技体育项目,是艺术性和技击性相统一,既具备使用的攻防价值,又具备艺术的美学价值的运动项目。攻防技击性是武术散打的一大特点,但是在比赛中,运动员经常相互缠抱在一起,或缠抱在一起后出现无效进攻,这样的技术动作使得整场比赛断断续续,影响观众观看比赛的连贯性。缠抱动作过多的出现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对观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使观众容易产生是在观看摔跤或是柔道比赛,并非是在观看武术散打比赛。因此,《武术散打竞赛规则》(2013)最新版中对消极搂抱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运动员被指定迸攻后达5秒钟仍不进攻时,另一方得1分。”“缠抱中击中对方不得分。”[5]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武术散打比赛的技击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2.4武术散打比赛的悬念美和风尚美
运动中的意志品质美,是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风尚、意志、情操的美,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是人的性格情操美的集中体现。[6]武术散打比赛是一个激烈的对抗性项目,比赛结果往往是不可预见的。武术散打技术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它要求运动员要对比赛进行有意识的战术安排和无意识的当场发挥,这使得武术散打比赛变化莫测、悬念重重。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不仅要机智果断、勇猛顽强,更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尊重观众,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出于勇,行于智,止于礼。”
3影响武术散打比赛观赏性的因素
3.1运动员角度
武术散打比赛是通过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直接地传递给观众,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精湛的技术水平以及坚韧的意志力,给观众以震撼和启迪。因此,运动员在场上应竭尽全力的发挥自身的运动素质,使其心理机能和精神素养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样才能给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比赛。在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采用“远踢、近打、贴身摔”技术,运动员动作技术的完美表现是整场比赛的最佳看点,观众在欣赏武术散打比赛的时候,可以从运动员的技术角度尽情领略搏击格斗的奇妙。例如,柳海龙的“柳腿劈挂”等。运动员机能的自动化程度,也是运动员经过长期的科学的、艰苦的训练和多次的临场比赛而逐渐形成的。
3.2裁判员角度
裁判员是比赛的执法者,他对运动员在场上的举动依据竞赛规则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判,同时,裁判员还掌握着整场比赛的进程和节奏,为运动员打出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提供保障。优秀的裁判员表情和善,判罚尺度公正准确,手势优美,声音洪亮,竞赛节奏恰当。因此,裁判员不仅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执法者,而且成为影响武术散打比赛观赏性的重要因素。
3.3竞赛规则角度
竞赛规则是技术发展的向导,是裁决比赛胜负的准绳,是组织训练和比赛的依据,是对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的规范,是武术散打技战术形成的基本,对本项目的普及与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新的竞赛规则出台都会引起武术散打技术、战术运用和训练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通过新旧规则的对比可以发现新规则鼓励选手靠主动进攻得分,这样的规则就明显提高了武术散打比赛的激烈性。新规则中出现的“运动员被指定进攻后达5秒钟仍不进攻时,另一方得1分。”“一方主动倒地3秒钟不起立,另一方得1分。”[4]这就迫使运动员在比赛中选择积极进攻,加强动作的连贯性,主动运用相关的技术动作以获得相应的分数。这一规则加快了比赛中双方运动员的攻防转换的节奏和连续进攻得分的节奏,使整场比赛衔接的更好,大大提高了比赛的精彩度。
4提高武术散打比赛观赏性的建议
4.1重新设计武术散打比赛服装一个项目所选择的服装是观众接触该项目的第一印象。武术散打比赛的服装由以前的红色和黑色短裤背心改为红色和蓝色短裤背心。虽然这种服装对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技术发挥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武术散打的服装没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这种红蓝短裤背心也是很多女性运动员所不喜欢穿着的服装。在比赛的时候,毫无特色的服装严重影响比赛的观赏性。我们应该向跆拳道学习,设计像跆拳道的道服一样有特色的服装。
4.2加强武术散打运动员对比赛礼仪的培养
武术散打中的“抱拳礼”足以凸显我国的民族特色,但是这一礼仪经常被运动员所忽略,或是简化。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平常应加强基本礼仪的培养,教练员应对散打运动员加强在传统武术文化方面知识的传授,并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彻底落实比赛礼仪,使运动员真正理解并积极主动的做到比赛中的礼仪,使这项传统的礼仪得到传承和发扬。“抱拳礼”礼仪就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只有在比赛中彻底落实这项礼仪,武术散打项目才真正具有民族特色。
4.3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应不断提高运动员各项技战术水平
一个项目是否真的具有观赏性,场上运动员才是最关键的;而一场比赛是否真的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观众,运动员在赛场上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才是最关键的。教练员在平常训练中,应该针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拟定出更加合适的训练方案,使得运动员技战术平常进一步提升,从而让运动员把武术散打中的技击美更好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观众从呈现出一场异常精彩的比赛。
4.4增加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未提及的条款竞赛规则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准绳,是比赛的指挥棒。《武术散打竞赛规则》(2013)针对《武术散打竞赛规则》(2011)年中未出现的“消极搂抱”“消极5秒”等作出了新的规则,但是对于下擂中的“擂台边死推硬拉”现象未作出明确规定,这种现象缺乏了武术散打比赛中的运动美,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
5结语
从大文化的视野来审视,体育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体育美也深刻地融入与社会文化范畴之中。体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力与美正是对体育美学甚至是社会文化的高度概括。武术散打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除了表现出体育的竞技精神外,更是承担着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的美与哲这一任务的载体。因而,从体育美学的视角来提高武术散打的观赏性尤为重要,从武术散打的服饰、运动员礼仪的培养以及多方共同建立更加完善的竞赛制度与规则等方面来提高武术散打比赛的体育美,对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王文
第5篇:高校开设体育美学普修课的意义探究
体育美学是运用美学的方法阐述体育过程“社会、运动员、项目、受众”共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用语言论方法表述就是:一个探讨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发现肢体语言符号编码规律,并且做出审美阐释的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体育美学包含着静态的形体美,动态的运动美和潜在的文化美。
静态的身体美:从古希腊和雅典的斗士那为了战争而丰满的肌肉,到现代各国运动健儿为专项运动所锻炼的形体;从古代祭祀时人们舞蹈时的婀娜的身姿,到现代的体操、水上芭蕾等项目运动员所展示出的形态与力量结合的美,运动所展示的健康的形体美,是其他活动所不能企及和替代的。
动态的运动美:运动美有着一片广阔的研究领域,可借助形态学研究人体的健美,可借助生物力学研究动作美;可借助心理学研究人在运动中主客体同一的审美体验,还可以通过许多学科来研究运动中形形色色的美。
潜在的文化美。运动包括部落的忠贞和敌对,象征仪式、神话般的传说、画像似的英雄,史诗战争,智力的满足、庄严的壮景及其属性的深刻意义,它同时提供给人类的团结和凝聚力,是其他事物所无法企及的,没有这些价值,生命无疑是一种空洞的虚无。
体育美学由于与人自身的身体与运动的关系紧密相连,所渗透的美是容易被认知并接受的,所以以其作为手段开展美学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美学素养,同时能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收到双重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鉴赏和感悟,除受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客观存在状况影响外,更取决于审美主体—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而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提高的主要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审美教育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美的含义,总结美的规律,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并让人们充分发挥这种能力,从生活的不同角度,人生的方方面面面去寻找美、欣赏美,打造出美的形体、锤炼出美的心灵、陶冶出美的情趣、创造出美的生活,使人逐渐克服各种片面化,让人的物质的、肉体的存在和人的精神的存在趋向一种理想的协调和统一。
90后学生进入大学,带来了非主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非主流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前进的动力,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这个活力不是指其是否存在或正在是否运行,而是指其创造力。当代体育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当代的体育思想中,感性的身体取代了理性的主体,身体接管了意志,我们每个人成了单纯的身体性的存在,社会也进入了身体化的时代,身体是作为享乐主义实践和欲望的一个领域出现的。由于泛身体化而引起的体育外延的扩大是危险的,可能危及体育自身。使体育在泛身体化,泛娱乐化的后现代体育中失去自我,使我们刚刚获得的身体解放再次在后现代社会中变成没有规定性的身体娱乐。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体育基础知识薄弱、体育技能缺乏、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无体育运动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于是出现了肥胖、身体亚健康、生活缺少活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体育课、体质测试的评分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找到一种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从思想上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方法才是根本。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体育运动的发展已然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体育审美功能也必将会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理解和重视,体育美学教育也必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高校的体育美学教育理念,也必将成为人们进行身心锻炼和提升品格的途径与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我、陶冶心灵、和谐统一的一条重要路径。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形成锻炼习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尽快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体育美学普修课,努力培养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的美学理念,美化教学环境,营造美的教学氛围,积极培养大学生创造体育美的能力。
作者:朱莉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