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生活美学教学运用的当代阐释论文(共5篇)

生活美学教学运用的当代阐释论文(共5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第1篇:日常生活美学视域下的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探析


  当前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课。数十年来,英美文学课在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审美意识、鉴赏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外语学科边缘化、英语教学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看重语言的工具性,但轻视外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课时量不断削减;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缺乏兴趣。这一现象引起了吴瑾瑾、丁兆国、彭晓燕、范晴、梁玉莹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论方法,推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日常生活美学及其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


  日常生活美学是指“西方美学中后现代以来的一种超越艺术美学来重新定义美学的理论话语,它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来重新筑构美学体系”[1],主要从沃尔夫冈·韦尔施、迈克·费瑟斯通、让·鲍德里亚、理查德·舒斯特曼、卡提亚·曼德卡等的言说中体现出来。美国著名美学家、人文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说:审美,作为“具有人类价值的东西,必须以某种方式满足人在应付他的环境世界中的机体需要,增进机体的生命和发展。”[2]美学家张法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在于日常事物的美学外观,也不仅在于日常事物内部的组织方式和结构方式,而在于人的经验……无论在生活之中,还是在艺术之中,都因这经验的流动而成美,都因为美而提升了人的经验感和生命感。在这一意义上,生活即艺术即经验即美。”[3]陶东风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4]因此,我们要有和当代现实对话的愿望。鉴于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被边缘化、学生兴趣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日常生活美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课教学,强化英美文学与当代大学生学业需求、心理情感需求等之间的密切联系,激活英美文学课堂。


  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教学的三种有效策略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将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


  在文学课的课堂提问设计中,既要紧密联系文学课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情感需求。英语专业学生有提高语言技能、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业需求,因此,教师在讲授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和代表性作家时,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讲解浪漫派诗歌,如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时,可提问学生以下问题来培养其审美能力:Whydopeoplesometimesfailtoappreciatenature'sbeautyandwonders?Wordsworthbelievedthatnatureandhumanintuitionigree?在讲解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时,既要肯定“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对文学的审美性质的推崇,又要批判性思考其某些过激或有失公允的观点,教师可问题:Wildesays,“rewellwritten,all”Doyouagree?Whyorwhynot?


  教师应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提高交际能力、领导能力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凸显英美文学与中国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在讲授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时,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Howdoyoudescribeyourideallover?HowdoesPortiacomparetothemenaroundher?IsBassanioaworthyhusbandforher?WhatPortiawouldhavedoneifthewrongmanhadselectedtherightcasket?在讲解史诗《贝奥武普》、传奇《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Whatmakesaneloquentspeaker?Whatmakesahero/knight?Whatmakesagoodking/politicalleader?WhatmakesagoodCEO?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欢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欧美、中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在讲授狄更斯《雾都孤儿》时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慈善、社会福利问题,可提问如下:Howcanwesolvetheproblemofchildlaborandjuvenilecrime?Whatistheessenceofcharity?Whatcanwedotopromotevolunteerwork?


  2.将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作品主题阐释


  自然生态意识和消费主义批判是英美文学的两大主题,笔者将以此为例阐释如何将日生活美学渗透进文学课教学。在讲解浪漫派诗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Whatisnature?Whatkindofinspirationscanwelearnfromnature?Howcanhumanbeingmaintainaharmoniousrelationshipwithnature?Whyarenaturalresourcesexcessivelyexploitedandtheearthseverelypolluted?美国作家德莱赛的《嘉莉妹妹》、菲茨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代表性作品。作为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物质生活问题,教师应引导其理性地思考这一问题。关于《嘉莉妹妹》,可提问:WhydoesHurstwoodfail?WhydoesCarriesucceed?Cananymorallessonsbedrawnfromeitheroftheirfates?Whyorwhynot?Howdoyoudefinesuccessandhappiness?Doessuccessmeanhappiness?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可提问:HowdoyouunderstandGatsby's“greatness”?IsDaisyamaterialgirl?DoesshedeserveGatsby’slove?


  3.将日常生活美学融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拓展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二是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日常生活美学启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拓展活动时,务求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把文学相关音频、视频和图片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时,教师可提到耶鲁大学始建于这一时期的1701年,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向学生播放这两所大学的招生宣传片,激发学生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国梦。


  关于把英美文学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节日庆典、暑期赴美实习等特色活动,使文学课成为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技能和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课外讨论话题:英美文学与我们的个人生活有何关系?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举办圣诞游艺晚会、万圣节化装舞会、感恩节宴会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诚实、正直、善良的公民。英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赴英美等国参加暑期实习,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语言技能,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概言之,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是沟通中外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平台。英美文学课程是帮助我国大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培养鉴赏能力、审美意识、批判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美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文学课边缘化、工具化的问题,激活英美文学文化与我国90后大学生生活、情感需求之间密切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伟

  第2篇:运用协同理念引领聋校生活美学课堂走进传统文化


  协同教学的理论内核来自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协同学是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研究开放系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其内部诸要素、诸层面和诸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是协同效应原理、自组织原理和有序原理,其中协同效应原理是核心。基于协同学习的基本理论,我们将协同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协同、高效、乐学”。我校通过课程统整方式组建教学团队来发挥教学系统的“协同效应”。在对学校课程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手绘课程寻找生活美学创意,引领的本土文化价值进行主题式协同来达到“协同、高效、乐学”的目标,走进传统文化及体悟传统美学在身边。


  一、确立课程统整的目标:协同、高效、乐学


  协同教学打破以教师个人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美术学科为主线,服装学科配套进行,找出共融的部分,简化重复内容,从而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节省教学时间,协同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聋校于2010年起,开设美术与服装专业教师协手共建的以传统美学为依托的生活美学课程,推动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以此为方向于2012年在市十二五课题立项《聋校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美学与创意思维培养》,课题的提出是希望通过将生活美学创意融入教学,探寻更符合聋生的教学方法来发展聋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建构聋生对自已正确的认识,走向自信。课题执行迄今已有3年,我们在协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统整的探索,通过主题式课程统整的教学设计,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探索一种协同、高效、乐学的协同实战教学,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努力。


  那么到底如何把美术、生活及缝制工艺完美地整合在一起?美术教材里有很多的各个领域的知识,有科学常识的,有风土人情的,有环保常识等等。在学生和教材间还有一片开阔天地——日常生活用品,通过研讨寻找结合点,定制课程内容,打破两学科间的界限,找出共融的部分,用手绘布艺方式衔接、引导教学内容,从寻找传统美学的因素开始到动手感受体验以及从新的角度在来审视传统文化传承形成了课程的线索链。在广州聋校,初中一年级开始设服装和美术专业课程,七年级上学期的大纲是让学生体验美术与服装专业的培基学习,为下半学期专业分流做依据。基因这些特定的因由,给予我们课题自由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针对聋生动手能力强,我们定制了生活美学课程内容,把课堂教学定位为“制作美”,以“走进传统”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美,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长,吸取传统文化精髓融现代观念构建现代语境下聋孩子的审美理想,培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聋校校园文化氛围。如在传统图案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传统图案中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美。然后引导学生找线条,抓关键美学因素,理解透过传统图案充分想象意境。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元素只通过纸张绘画出来,然而我们课题教学是让学生在布上绘画,如绘画围巾,手机包等。围巾的制作,让同学们体会到平凡材料,平凡的工艺制成,但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传递出一种文化的内涵和浓浓的中国情绪,小心保留“手”的痕迹以销解观者以往对布艺的认知习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布上绘画可能拥有的性格。把围巾做为3.8节礼物,现场给学校老师奉上,用手艺传递师生的情感,用直觉去体悟生命的意味,以空间置换来寻找师生间的对话,寻求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传递出学生的手工制作回到身边的意义和价值。用“协同教学”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借生活中向往美的共性艺术魅力,以实物的方式呈现,美术专业和服装专业的老师们一直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探索,力求在“教师协同、学生合作、共同发展”的指引下,使同学们感受学有所用,巧手绘玲珑,实用的成品在同学们的联手制作中得以完美展示,再次认证了我们课程的可行性。我们期许的只是让聋孩子们生活更美好,能把美术课堂中所学用于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通过经验的重组迁移生活经验,协同发展美术技能与创造力价值体现


  逼真,是孩子们在初中这个年龄段心智状态下对绘画一种最直观的追求,因为这是孩子们能“看得懂”、能以现实为参照对象、能理直气壮进行天谈论一二的评价行为。心理学家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创造过程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过成。


  “生活美学课程”以单元组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所在城市,培养多元文化观,关注传统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认同,通过生活提升美术教学的内在价值。手绘围巾、手绘茶杯垫,手绘手机袋等创意作品制作完成,完美结合了美术与服装制作专业的特点,搭建了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对话的桥梁,使美学与日常生活本身投以关注的目光,并通过绘画与缝制手工表述、对环保理念阐释和评估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日常生活,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调整,协同教学并没有冲淡了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而是课程致力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美术教师不只动手能力教学,而重视了生活情感的挖掘,尤其注重了生活美学里包含的其他元素的挖掘,孩子们把各种生活用品与美术有关的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提升了综合素养,这才是美术的“魂”!我们把美化生活作为教学活动的“引起动机”,抛给聋生一个主题,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回顾进行想象再造,拓展了聋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画面内容的目的,并使聋生的生活美学的认识及绘画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在于此,我们更注重传统文化与相关会通学科的滋养,重视学生内在性情与眼界的全面开发,而不是仅仅整日埋头苦练。如抱枕制作是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作品,创设适宜聋生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物质环境,通过调整教学策略促使创造力与绘画技能协同发展的尝试。从生活美学课堂教学感悟生活美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满足兴趣,激发创造力,相比过往单一的美术教学活动(以我校初中素描,色彩教学为例)相对枯燥,也会使部分聋生感到学习疲倦,绘画材料的单一性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绘画兴趣,失去耐心。实践延伸,采用不同材质的绘画材料,既可以鼓励聋生按自主意愿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又能在满足聋生兴趣、提高技能的同时激发聋生创造力的表现,提升聋生欣赏美的素养。


  经验的重组是一个从可预知到不可预知的过程,因此结合生活美学等课程活动开展,我们对来自日常生活用品予以挖掘可以绘画的主题,通过迁移生活经验,使聋生在联想中丰富表现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更容易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创作的愿望,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聋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仅得到了发展,绘画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技能学习与创造力协同发展。


  三、建立学生间,教师间专长互补的团队


  生活美学课程,将理论美学和生活美学结合起来,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教师可以直观的引导他们用传统的元素进行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再创新,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的思路,基于这些理论指引,将生活美学创意融入我校美术与服装教学中,在实践中充分整合地发挥师资力量及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与生活相关的小设计,美化自己的生活,让更多聋人自力更生,生活更美好。要实现这些论题,当然是实践到点上更立体,这个课程执行下来,让我们找到一种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特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把握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学习了内部简单分工和协作、沟通协调、后期整合等基本的职业性活动,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某岗位的职业能力。切实提高聋校职业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空间得到拓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多教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教学与生活一道在“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上形成共谋关系,进而实现着对聋生日常生活全方位提升品质的渗透。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有较大转变,教学相长,老师们通过这个课程的执行得到成长的路向,专业课程不再是个人完成的教学任务,而是团队的协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一间间的教室隔离了教师在教学现场的同伴交流与团体智慧,教师必须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造成了个人主义与互不干涉的传统教学文化,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而协同教学让教师突破教室的隔阂,由多人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授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跨学科教学团队的组成,以个体教师的智能强项为核心,团队(8位)的每位教师确认自己的智能专长,担负一种智能课程的规划,相互支持。这个自由组合的团队,虽然团队成员间学科知识、兴趣、视角、经验背景各不相同,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学团队的优势,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在三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对课程统整与协同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教师参与课程统整的规划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能力,而协同教学的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师生共同的努力,引起媒体的关注,邀请参与2013年6月18日-7月14日在广州的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海上儿童”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系列活动。我们参与其中的寄语: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与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对生活中的观察能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学科结合,传承传统文化,如此的文创工艺品,充满灵气和创意的原创作品,让听障者成为充满想像力的工艺者。我们希望这个小小的角落能让每个走近的聋孩子更加快乐,开展与生活相关的小设计,美化自己的生活,让更多聋人自力更生,获得单纯的幸福感,充满发自内心的力量,生活更美好。参与“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期望是藉由社会人士的参与,唤起大众对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我们相信,“遇见,就是改变”,融合教育的声音和力量,得到加持。


  作者:候燕萍

  第3篇:论生活美学的当代阐释


  一、生活美学在当代发展的原因


  人类现处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纯物质生活,而讲究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不同点,渴望美与秩序。生活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恰好融合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美学在当代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出现了跨文化的推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美学的生活论发生多方面转向。它是现代思维范式的产物,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学来源于生活,更是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美学生活论在当代的转向是美学及其研究的新动向。


  研究都市生活的日常美学代表的德赛都认为文化领域是隐蔽的商业战场,文化消费是商业“战术”。如果说大规模的工业复制与批量生产是没有情感的,被动的接受预设好的产品需求是会令其丧失主体性与审美性的。那么美学应用于生活这一战术,可使消费品进行“二度加工”,制造更大价值。


  基于对生活美学的探讨,西方哲学大师的美学思考中呈现出了“回归生活”的趋势,德赛都认为,“故事是从地面开始的,从脚步开始的”。完整的都市空间含义不是一张图纸能概括的,而是需要人赋予环境概念,都市是开放的生活空间,需要人的“脚步”来感知。正因为空间的开放,所以能融入千万种美学理念,使物质与精神匹配。胡塞尔所著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有提到,欧洲的科学面临危机。“科学危机”的含义是社会中的科学因素导致的文化危机,科学理性与人类感情离间太远。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科技越发达,社交网络越来越密集可是人与人之间实际关系却渐行渐远的原因。科技兴旺反而对生活造成危害。为了挽救危机,胡塞尔表示要从科技理想世界中把人类拉回真实生活之中,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方案。


  二、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创新


  关于生活美学的复兴,很多美学家是持批评或中立意见的。他们提出“超越性美学概念”,认为生活美学是与之对立的。但我认为并不相矛盾,这是认知的先后顺序问题,先回归最本真的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反对的声音中认为生活美学是对审美的降格,高雅的艺术变成生活的点缀是一种降格。杨春时认为生活美学只是感性娱乐,要对日常生活美学进行批判。“日常生活美学”的代表理——查德·舒斯特曼,把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传统艺术和审美经验走向终结,新的生活艺术和审美经验将复兴。但我认为传统与现代艺术审美是不相矛盾的。舒斯特曼为什么认为传统艺术会终结,是因为传统美学对通俗艺术的偏见,例如“通俗艺术实际上太肤浅了以至于不能获得智性上的满足”。正因为确有此类不足,所以需要借鉴传统艺术的精髓,并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意重组,形成生活美学的再创造,可以是通俗的,审美的本真美感与日常生活并不冲突,找到商业与美学的契合点,进行美学再创造。


  20世纪90年代,生活美学在中国初步形成派系,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下提供的契机。艺术走进生活,属于精英的艺术体验让位给大众,几乎人人都能消受的当代生活美学,这是新的美学原则,不是对传统美学的扬弃,而是继承与发扬。不再批判日常生活美学,而是肯定和推动其发展,美学为感性服务。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生活美学已经不仅是传统生活美学了,是“新的生活美学原则”。工业复制的理性被弱化,艺术的感性加剧,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加强了人类消费的欲望,缓解理性的麻木。提升大众审美的品格,减轻日常生活的枯燥,美变成商品的主要属性,这并不是降格美的档次,而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主流意识形态契合。是审美世俗化的良性转变。审美是自由的意识形态,日常生活是生存方式,审美点缀日常生活,非常具体的把精神理想实践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享受。肯定现实存在,使人感受生活美的本真。


  有学者认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没有消失,大众艺术更多地体现了感性,娱乐性浓厚,纯艺术更有审美价值。人类不会只满足于感性欢愉,精神追求和艺术趣味更值得最求。但这指的是守旧的形而下的美学,否认审美的时代超越,并缺乏严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是这样,那生活美学确实容易沦落为世俗行为,但事实上,生活美学的再创造能够融合两者的优点,使纯艺术的精神在大众艺术中得到施展,使纯艺术在当代取得更多实用性的市场。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应用,不光继承传统美学,同时也包容先锋艺术,审美趣味随时世变化,生活是承载艺术的母体,可以在其中链接任何有价值的美学概念。反对者以为生活艺术就是低俗、过于感性,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日常生活是现实存在,需要对其进行审美判断,然后进行审美的升华。通过继承传统优点,完成再创造与重建。但也要肯定反对者的担忧,即警惕日常生活美学的异化,坚持不断创新与超越。现代日常生活美学拥有自由的特性,超越世俗与感官的肤浅感受,是自由的生存体验。为人类获得自我意识提供可能。传统日常生活美学认为审美更多的是身体性,比较容易吧精神感受降格为肉体感觉,那么日常生活美学的再创造就是把身体感觉提升到精神高度。所倡导的美不是一见倾心的单纯感官体验,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感受。鹿岛茂在《上等舶来学》一书中提到:“花大钱买东西,不过只是一种奢侈而已,没有梦想,也没有乐趣。”愈是便宜的舶来品,反而愈能从中唤起对于远方的憧憬。这一观点的论证会在后文中做详细举证。生活美学在新时代的再创中会从实践里逐渐成为健全的美学门类。


  三、生活美学在当代呈现的现象


  生活美学的建构来自实践美学的影响与启示,其真正起点是回到生活和经验。本文以“生活”为基石,展现这个时代的美学体验。


  “生活美学”是用来弥补现代文明的坚硬外壳下“标准化制造”带来的缺憾的,能重拾对生活之美直觉体验的敏感性。我们生活在相似模式的现代化建筑组成的城市中,过度的引入了设计理念,过度的使用了设计方法,强加于生活一些被认为美的东西。生活美学的应用,让本来被忽视的本然美得以重现。形、色、味、音所谓美的感受都不是从现实生活中孤立出来的。所以,生活美学所建立起的“介入式”的审美方式,打破了这种僵局,使我们能够真实的接近和感受现实的世界,力求达到一种“完全一体的自然观”。在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不再仅仅依靠视觉对其作出判定,而是以一种“在场”的状态生活其中,使全部的感官经验都作为审美经验的一部分。


  生活美学引领人们对原初经验以及事物本质的直观性回归,使日常生活美学与现象学密切关联,现象学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的现象学》中阐述道“生活世界就是一种原初自身明见性的领域”,就是“回到事实本身”,其意义在于对真实生活经验的还原。当人们“在场”受到美学气氛的感染,会重拾内心美的原生经验,这是最有益身心灵的体验。


  四、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实践


  生活美学转型的兴起吸引了众多从事美学、文艺学、跨领域研究者的巨大热情。这就提供了传播生活美学的多样性与内在张力。美学概念经过不同领域的加工或跨界合作的融合,具有了多样性特征。但目前还处于萌芽初生阶段,这些对于生活之美的发掘创造,必然深深地影响到未来。


  在香港,张铁志、黄耀明的文艺复兴团队倡导社会多元美学;殳俏的悦食中国研究人与食物的关系;具有美学概念的诚品书店;良仓——线上商店设计产品集合店;上海和平饭店斯沃琪艺术中心;kinfolk杂志……影响着人们对审美的印象,生活与艺术无缝地融合,带给人们的惊喜。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实际感受来概括“生活美学”的含义,可以来源于不同方面:自然、空间、器物甚至是时间的沉淀。尊重美学与事物本身,全方位的感知,满足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美学”感受。这种“当代社会”特定语境下的产物,是在制造业在经历急速扩张浪潮后的转折点中诞生的。这些具有美学标签的品牌,与美达成共识,从不同领域,复兴城市生活美学。


  在自然的世界中,我们为了生存用建造的方式将自然改造行殆尽,我们却并没有因此脱离自然,应有一种自然观,促使人们有改造自然的行为,同时作为人类反省自身与环境的参照。在环境日益破坏的今天,越来越意识到珍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原始社会,原因是我们身处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营造的是自然的精神而非仅仅是回归原始。现代美学中,自然元素因为人类意识的觉醒,而被重拾。原生的概念运用在商业品牌里,人们对原生健康的资源是珍惜的,天然的原料加上极简设计与原生理念,上升到精神,使人们体会到自然带来的“原生美”。倡导自然归真的台湾家居日用品牌——阿原,是回归原生的代表。以天然无害的青草药手工皂为主要卖点,融入东方养生思维,包装简约环保,呈现产品最原始的状态。融入爱惜人身、善待环境的理念,致力实践失落的生活美学,期许把具有传统文化温度的工艺得以传播与延续。与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的方所合作,进行相关美学讲座,同时在书店售卖。不同产品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中相互介入,商品得到文化感染,这种美学价值使得产品焕发光芒,吸引人们购买。


  五、生活美学未来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生活美学在当代社会产生新变的概念阐述,以及列举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类型,得出了生活美学在现在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性,不妨对日常生活实践美学做多元性的评估。生活美学本身有着深厚的理论,在当代发展有广阔前景,要想“生活美学”真正取得可持续性展,尚且有诸多问题面临解决。生活美学在消费社会中是标志着一种时代的到来,对以往墨守的审美陈规进行巨大冲击。并且已经渗入到经济文化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体而言,当代社会中消费语境下对审美的追求,大多仍然还处于工艺化、表面化的层面。所以,需要提高大众审美品格,提高大众审美精神内核,从而进行消费语境中生活美学的重构,无论是形式、风格还是原则。反过来,生活美学对精神品格的提升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这是“生活美学”需要把握好的,也是赋予生活美学真正生命的时刻。


  作者:左英姿

  第4篇:清欢生活美学与家居中的“五行”


  五行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命题,中国人开眼看到世界的第一眼,产生的最初思维特质就是把万般的现象归源于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并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是以五种物质为代表,但是已远远超过了其具体的物质本身,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称谓是中国古人观察、认识、理解、思考世界与人生的思想体系。


  五行思想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人合一”,“天”,对应时间;“地”,对应空间;“人”则是服务对象。然而,时间的转变,对人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今天提出“适应时代的文化艺术精神”,正是从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角度,重新探索“五行”之于中国器物美学的影响,以及在家居美学中的意义。


  含情之“木”


  五行文化里,古人称“东方震位,木号青龙,名曰曲直”。在五行系统里木元素是最有神圣的生命意味,东方甲乙木,曰春,曰生,中国人也把建筑称之为“土木”,就是取“土”中“木”的生发作用。汉语初文里面的“社稷”指的就是国家,而“国”字其本形即如“困”,寓意是域中有社木,《论语·八佾》篇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而另一个表示国的“邦”字,字形也是一尾蚕趴伏在桑叶上的形象。《淮南子》神话里,日出于扶桑,生九日,英雄射日拯救天下的典故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木的元素在家居中有一柔一硬的呈现,柔指花木,硬是木器。


  花木有情,是中国人历来的情调。木与人是可以移情的,家居美学里也有所谓“一室无绿不成家”的理念。东方人善于在方寸之地经营出精微简洁的趣味,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东方人对于自然风物的美学感悟,可以称为‘植物美学观’。日本奈良时代形成的独特美的范畴总称为“物哀”,本意是美丽、细密。其本来的形象在于植物自我生命的充实的美,树叶郁郁葱葱,繁茂致密颤动着的跳跃感。从自然风物中感悟美,表达审美意识的一些基本语词都来自植物,比如静寂,余情,冷寂,这尤其与表达植物由秋到冬的状态有关。”


  中国人依四季变动所有的生活物品,器物或者玩物,以维持生活的质感。他们了解四季变化生命的无常和轨迹,感知自然各种大地树木必将老去的灭绝之美,体会由木而发的物哀之情,所以,一枝一木都能感人。中国木器物的呈现,于一隅居室之中,通过或柔或刚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的节奏,理解生命的内涵,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遇“火”重生


  很难说是人发现了火,还是火塑成了人。中国人就把世俗生活里的饮食起居,称之为“人家烟火”,林语堂先生也说中国人的生活趣味,最能从平淡处品咂滋味。火的元素在家居美学里陈设性的呈现,最好的表达就是中国艺术的典型——陶瓷。


  陶瓷,说起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而“陶”与“瓷”虽然有矿料上的差异,工艺上的区别,透水性的不同,质感上的变化,然而最终成就陶与瓷的不仅仅是泥土,而是那一炉神奇的火焰。所以,在五行的美学意义上,我们是把陶瓷归为火性的呈现。五行张弛,水火互济,也同样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火性的陶瓷盛水最宜。可品茗,可插花,可赏玩,可摩挲,陶瓷的陈设艺术品,实在是美妙的物件。


  中国人最初喜欢上瓷器是什么时候?大概是平生第一次咬着碗沿喝汤的时候吧。可以丰富居家品质的瓷器,不单只有收藏家眼中古老的瓷器,还有宜室宜家的日用瓷器。它们清新淡雅的风格,清秀简洁的图案,如玉一般的温润。一个美丽温馨的家,需要物品来陪衬,而一件融入艺术感的瓷器,古朴或华丽,生活都会因它们而生动。在家边街角的小店,遇一只充满创意的咖啡杯,把它拿回家,享受一杯咖啡带给舌尖上的快乐,也是生活的滋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仿古的青花瓷,家里因有了它的身凭借它,品出的是生活的真滋味。古老的遗留,必定有着百转千折的美,而现代仿瓷,只要愉悦心魄,就是美好的。遇见一件心仪的瓷器,不单单感到愉悦,还有感动。


  “把艺术带回家!”想给家一点灵动的色彩和创意,就从瓷器开始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它比塑料有质感,比金属有灵气,比石头更光滑,良好的触觉和视觉,让我们忘记瓷器本身而深感尘世之美。


  破“土”生春


  老子说“不珞珞如玉,宁硌硌如石”,是石的人生哲学。而我个人最喜欢的艺术就是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纸上内容了了,不过一块顽石,一枝枯树,几茎幽草而已,可是却满眼美感。土石看似枯燥,没有灵润与丰满,但是却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家居中收藏一方奇石,欣赏之余,满室文化情调冲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藏石的品评,宋代米芾的“瘦皱漏透”四字诀最为精彩,它含义涵盖了艺术、人生、宇宙,运思深邃。米芾总结出的“瘦皱漏透”相石法,是一种智慧,一种生命精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瘦皱漏透”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瘦、皱为实,漏、透为虚,孔洞互贯,精巧活络,不重滞,不沉闷;其石里意义则喻人之情感丰富、学识渊博、玲珑透彻、内外澄明。


  “瘦皱”二字,指石皮枯搞多皱褶,有沧桑感。“瘦”之一字,与“肥”相对,“肥”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俗”乃艺术之大敌,一染俗病,就无可救药了。朴拙简逸的艺术生命,不是从肥胶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枯空灵中撷取。“皱”一谓石之皱,画家多从石之皱以及其它自然之物中悟出笔法。二喻示社会错综复杂,是一种无形的“皱”,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亲身感悟。


  “漏透”指石上孔洞上下、左右、前后彼此贯通。“漏透”结合成为“玲珑”;“玲珑”之意,一是晶莹剔透,内外澄明;二是达到了无斧凿之痕的圆融境界。空灵幽微、悠长飘渺、云诡波橘,在我看来最富有中国特色。引人的思维超越生活,做尘外之想、玄远之游。对“漏透”的解读,要不离漏透,又不拘于漏透。有玲珑透彻之心,方有玲珑透彻之悟;有玲珑透彻之悟,方有玲珑透彻之人生。“透”之意,一是看透、洞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向外的情感宣泄。向内的透视、洞察是道禅的思想,是体,是中国人的一种内在思维方式;第二,米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这个“思涩”就是思路尚没有贯通,艺术的人生需要从“瘦皱漏透”中获得了灵感,豁然贯通,涣然冰释。


  当我们面对一方“瘦皱漏透”的观赏石时,自觉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兀立在我们面前。他学富五车,对艺术、人生、宇宙已悟空,一切都达到浑化无迹的大圆境界,如一方在尘世锻炼后通灵的顽石—玲珑剔透,不沾不滞,自由无碍。


  有贵千“金”


  人猿揖别,匆匆万年,中国人在自然世界通过偶然的发现,借助经验升华的开掘、冶炼、铸造,与金属发生了巨大的遇合。中国春秋末年的《考工记》就曾经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而这一艺术观至今仍被奉于中国工艺美学的基本法则。而金属器与中国人的审美缘分,从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铜香炉,唐宋金银器,到明清铸铁器,源远流长,也留下了巨大的什么财富。


  金属器,在家居中最大的意义是,通过自己的漫漶,在时间里不断转化,昭显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感受。这里面最有意味的就是“锈”的美学,所谓“锈”看起来,放佛是败笔,其实美学上则是时间在金属器面留下的皱纹,斑斑驳驳,迷离神秘。不可预知,无从把握,是一种诗意的意外之美。日本人把“岁月的记号”叫做“撒比”,翻译成中文是“锈”的意思。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锈”的概念,是试图把时间作为艺术材料来处理。而这种概念并不是日本人的发现,而是人类共同的体验。最富这种意味的,应该就是铸铁器了吧。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具有内在的张力和侵蚀,总要在我们的空间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激发了我们这样或者那样的联想和怀念,这就是时间的魅力。今日之铸铁器,厚钝、粗砺、旷朴、雄拙,是家居陈设里绝佳的选择。家里的柔腻气氛,也能因此受到好的调节。


  凝“水”成漆


  漆是一汪凝固的“水”,曼妙而富丽。甲骨文中原始的“漆”字,就是树被割开,漆液流淌的取象。早在8000年前,华夏先民发现了这种天然树脂,并通过人、木、水之关联特征智慧地将此树脂命名为“漆”,并用其髹器饰物,这种工艺品称为漆艺。“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漆器工艺的精雕细琢是中华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件漆艺的制作要先以木或金属为胎,再在胎骨上层层髹漆几十层或上百层,半干时再根据剔红、剔犀、螺钿和描金等种种不同工艺类型,或描上画稿,或雕刻花纹,或描金镶钿……整个过程延续数年,一件漆艺才能大功告成。


  自古至今,根植于生活的漆艺术不仅展现了东方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尚,也象征着所有者的财富与身份。成语中的“买椟还珠”,《兰亭序》中的“曲水流觞”,“椟”与“觞”做为髹漆之器物记载于文字,诉说着漆器文雅、奢华的文化地位。在西方,大漆被称之“唐漆”饰用于著名国际奢侈品牌的物品上以示尊贵。而作为收藏艺术品,漆艺的优势是耐久,保存时间长,表现力丰富。同时,漆艺的视觉效果很好,它的材料也可谓多种多样,包括金、银、贝等贵重材料,都是美材,可以说雅俗共赏,妙不可言。


  然而漆艺诞生的这块土地因着某种原因使得这门工艺一度式微,辉煌沉寂,以至于“言及漆艺,必称日本”曾成为无数工艺美术家的心头之痛。现今的中国,国运昌罗的盛事之下,百艺复兴,漆道再现,漆器、漆画演化成各样的工艺品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带给我们屡屡惊艳的同时,提升着我们有些的审美。走进生活,进入日用的现代漆艺,也因以再现繁华。


  作者:谢人杰

  第5篇:摩登双子星双立人的厨房生活美学


  Zwilling?Pro系列,来自德国双立人的最新锅具系列,旗下包含九款锅具,各种容量与款型以满足煎炸炖煮不同需求,并且同样适用于烤箱的烹饪。它拥有“超镜”表面,每一个角度都光可鉴人,以无可比拟的镜光效果点亮您的厨房。本系列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MatteoThun设计,融合珠宝设计灵感的金属焊点镶嵌工艺,简约优雅。宽沿设计不易倾洒,内壁刻度明晰容量,超平锅盖增量亦锁水,握感舒适的不锈钢手柄,符合人体工程学,无愧为美观与实用的摩登厨房典范。


  TWIN?1731Multi-purposeKnife/


  TWIN?1731多用刀


  TWIN?1731系列,科技与时尚的巅峰之作。TWIN?1731由意大利米兰跨界时尚大师MatteoThun创新设计,德国技师限量生产,经由100多道工艺的锤炼,使得刀具持久锋利度是普通双立人刀具的3倍,握感更舒适,给你带来专业厨师的烹饪体验,TWIN?1731刀身采用德国Cronidur30航天飞行钢材,抗腐蚀性比普通钢材高约一百倍,切割性能非常出色;特别采用的FRIODUR?冰煅工艺,令钢材结构更稳定,刀片抗腐蚀、韧性十足,刀刃持久锋利;其采用非洲珍贵乌木手柄,并经防腐蚀处理;是刀具爱好者的收藏佳作。


  StaubRoundCocotte,Grenadered/Staub石榴红色珐琅铸铁锅


  Staub珐琅铸铁锅,其外层珐琅瓷厚度适中,表面有无数个细微孔隙。烹饪过程中,食物油脂被这些孔隙吸收,能形成天然不粘底效果。Staub珐琅铸铁锅的锅盖上均匀分布的凸起圆点,形成自循环共洒设计,使食物原汁在锅盖上凝结,再均匀滴回食物中,形成“美味循环”,令食物鲜嫩多汁更入味。


  Zwiesel1872ChardonnayGlass/圣维莎1872霞多丽杯


  简约典雅的现代设计,构成了圣维莎1872的灵魂。作为德国巴伐利亚的品质保证,圣维莎1872100%不含铅、钡。它采用TRITAN?专利创新技术,使得杯壁更薄,韧性极佳,质地坚固耐用,更易于保养,却同时晶莹璀璨,具有初中的透光性和光线折射效果。由于采用纯手工吹制,每件圣维莎1872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圣维莎1872系列霞多丽杯,得益于开阔的杯肚,流转杯中的霞多丽得以尽情发散它最为丰富多变的芳泽。无论是带有标志性矿石香气的勃艮第产区霞多丽,亦或孕育自橡木桶中的新世界霞多丽,都与此杯完美搭配。


  经典之所以


  1、世界上最古老的品牌之一。


  2、谜一样的独特钢材配方和先进的制刀制刀工艺和锅底技术。


  3、世界上刀具、锅具等厨具的高品质象征。


  4、与世界设计大师以及美食教父级人物的亲密合作。


  5、厨具中高品质的象征。


  品牌传奇


  双立人诞生于1731年6月13日,时值西历双子星座,Peter·Henckels(彼得·亨克斯先生)以双子座作为最初的构想,在德国美丽的莱茵河畔小镇索林根创立了双立人品牌。同时也揭开了这一人类现存最古老商标之一不老传说的序幕。他的后代约翰·阿布雷汉姆·亨克斯将公司名称改成.


  索林根是举世闻名的德国刀剑制造中心,280多年来,他们以独特的刀具钢材秘方及刀具工艺领先天下,是全球厨用刀具的第一品牌。近代又大力专注厨用锅具发展,收购了100多年历史的比利时皇家御用不锈钢锅具厂,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锅底压制技术及创新技术的锅具公司;更将被誉为“法国国宝”珐琅铸铁锅Staub纳入旗下,成为刀剪锅具行业的“航空母舰”。


  双立人倡导“现代厨房生活美学”,与世界三大工业设计师MatteoThun以及世界美食教父、连续45年获得米其林三星称号的保罗·博古斯亲密合作,把厨房与餐厅变成社交空间,人们在这里放松自己,呵护家人,关怀朋友,让厨房与餐厅除了烹饪以外更充满了生活色彩。


  品牌专访


  1、200多年来,ZWILLING坚持的是怎样的品牌理念和传统?


  ZWILLING作为一家拥有近300年历史的企业,一直秉承着用创新科技制作高品质产品,并且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德国双立人勇敢摆脱成功刀具公司、成功不锈钢锅具公司的桎梏,向自己构造的摩登厨房迈进,创造快乐厨房体验。


  2、在您看来,ZWILLING最大的亮点在何处?


  双立人倡导“现代厨房生活美学”,打造“摩登厨房”,除了兼顾产品的实用性,双立人积极跨界合作,将时尚的设计理念融入产品,使得产品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引领潮流。


  3、在世界范围内,厨具品牌数不胜数,ZWILLING如何保持立足并不断取得进步?


  双立人品牌起源于德国刀剑制造中心索林根,在这280多年中以独特的刀具钢材秘方及刀具工艺领先天下,是全球厨用刀具的第一品牌。近代又大力专注厨用锅具发展,收购了100多年历史的比利时皇家御用不锈钢锅具厂,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锅底压制技术及创新技术的锅具公司;更将被誉为“法国国宝”珐琅铸铁锅Staub纳入旗下。


  不仅如此,除了拥有谜一般的钢材配方,双立人在德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法国、中国拥有自己的剪锅具工厂及研发基地,堪称刀剪锅具行业的超级“航空母舰”。


  4、如今,厨具设计已经走出传统,人们更关注其美感以及成为家居陈设中的亮点,关于未来的厨具设计,您有什么看法?


  对于厨具用品,人们已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更多追求个性、环保和时尚,并且逐渐成为一个社交空间,而摩登厨房也会更注重厨具的设计,比如双立人旗下的Staub珐琅铸铁锅,除了带来健康少油烹饪、自循环美味设计,其本身绚丽的色彩也是厨房的亮点;而双立人的Zwilling?Pro系列锅具更汲取珠宝设计灵感,更增添了厨房的时尚气息。


  5、请您介绍一下ZWILLING背后的设计团队。


  曾三次获得卓越设计奖的珠宝设计大师MatteoThun,于2004年加入德国双立人,成为首席设计师。他言明了自己设计厨具的最好理由:为最爱的家人设计自己满意的厨具。于是他为双立人带来了TWIN?1731、TWIN?Olymp等一系列在业内广受瞩目的产品。


  作者:喻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24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