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所谓“创造”即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产生出来或者制造出来,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创造”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因此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都是创造的结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到一定高度。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教育。幼儿对于色彩天生有着敏感性,对图画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当前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昵?如何针对幼儿自身特点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美术教学中阻碍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一)教师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首先,在对美术这一教学活动的认识上,当前教师多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一般采用教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造成幼儿美术表现中的模式化、固定化,没有个性,也没有心灵感受。[1]美术教师主要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相对忽略了幼儿对美术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忽略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其次,在儿童观方面,教师缺乏对幼儿的尊重和理解,幼儿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忽略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幼儿情感需要的主观体验。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的是示范和讲解的方法,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使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幼儿缺乏想象和创造,依葫芦画瓢,作品千人一面。第四,在课程和教材方面,许多教师将美术课程等同于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教材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容器,从而机械地对待和使用教材,认为教学活动只是将教材内容单向和单一地传授给幼儿,缺乏发展的课程观和生成课程的理念,教师必然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探索。[2]
(二)教师在教学中促成了幼儿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被称作“刻板印象”。一般来说,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定势思维在幼儿绘画中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这样的影响建立幼儿的绘画常规,并且促进幼儿绘画技能的获得;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它的负面影响。如果幼儿作品与教师范画完全一致,全班幼儿画面风格完全统长久以往孩子将会在绘画活动中失去思考的乐趣,成为一个小小的复印机,那么掌握再多的技能也只是一个匠人,而不是画家。但在目前的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在无意中促使幼儿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是因为教师在示范时,其暗示性的语言往往过于强烈。如当幼儿添画背景时,教师会好心地提醒孩子“你可以画XX画XX画XX”每次都这样说,孩子自然会习惯成自然。而与此同时,教师自己出示的范画也缺乏多样性,即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存在定势思维,并在其教学模式与范画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如在平行班的作品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都是对教师范画的模仿,同时教师对于孩子的限制过多。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害怕孩子在绘画时随心所欲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由此不自觉地会对幼儿提出很多要求,进而影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生成。
(三)教师高结构化的指导语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之间以语言为媒介,将教师的帮助和幼儿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教师的指导语承负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活动的理解和思考,对幼儿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和技能等。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言语进行指导,不仅保证了教学活动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言语运用策略可以激发并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延伸幼儿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指导幼儿自主表现创造,从而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3]但是以往的研究及幼儿园美术活动实施的现状表明,教师对此的把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言语指导以命令式为主,同时问题设置的高结构化使得幼儿没有想象的空间。例如,教师在“装饰拖鞋”一课中,提问幼儿“我们以前学过的装饰线条除了折线还有什么线?”这样高结构化的问题使得幼儿发散的空间缩小,思维局限,对其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必然会产生阻碍。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创造力是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自我价值主要是由其创造结果来表征的。[4]而幼儿时期是人类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那么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昵?
(一)应随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绘画、制作的基础,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比较单不全面,常常容易被形状独特、颜色鲜艳、发光、发声的事物所吸引,而对形状一般、颜色较暗的事物大都“视而不见”。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具的设置方面应尽量满足幼儿喜好,选择较有视觉冲击的教具呈现。同时,教师应用大量实物或者图片,满足幼儿想象。例如为支持幼儿创造绘画作品“海底世界”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影像资料,包括真实的海底世界视频或者图片,动画版海底世界等,也可以提供大量的海底鱼类、藻类以及海底机械(潜水脑等。
(二)应创设自由的创作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在绘画中教师不要限制幼儿太多,孩子们不可能千人一面,应尽可能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用成人对世界的理解来约束孩子,发掘孩子自己的语言本身就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教师在幼儿园应该营造—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赏识幼儿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鼓励其画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幼儿的奇思异想,教师要给予重视和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地去画自己想要画的事物,由此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形成幼儿内在的创造倾向。另外,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表达,因此绘画过后幼儿的自我陈述才是对绘画作品最好的评价,为此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幼儿创造讲述作品的机会,同时尽量组织幼儿进行意愿画的创作。
(三)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幼儿保持对美术活动的高度兴趣,从而使美术活动具有生命力,因此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把具有创造性放在首位,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创造,鼓励幼儿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把幼儿从被动模仿范例中解放出来。同时,教师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中要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和陈述方式,让幼儿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而不是通过封闭式的提问框定答案,封闭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四)应投放多层次的美术材料
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基于对幼儿解决问题时多种可能性的成全。美术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在形式、用色等技法上没有严格的限制,美术的这种内在要求是与儿童本性相通的,即美术对可能性的开放态度与儿童的多种可能性探索高度一致。教师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创作材料,提供适当的场所。在投放材料时,应按照主题有层次有目的地投放。为此,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投放材料,使幼儿的动手动脑更有方向性,为幼儿通过美术表达情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五)应把握技能练习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没有一定的绘画技巧作为创作的基础,空谈创造力的发展也是行不通的。幼儿生活经验欠缺,且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决定了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授一些基础性的技能,但教师同时要认识到不能过度地强调教的过程,而要做到教无痕,在进行绘画技能培养时,也一定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给予幼儿的是支持与引导,而不是替代或包办。
作者:王昆,郑竞翔(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西安71005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347.html上一篇:提高高职工艺美术教师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构建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