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摘 要:打招呼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使用招呼语不仅可以体现个人修养,而且可以促进、维持正常的社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汉语招呼语的类型、适用语境、及使用准则。
关键词:招呼语;类型;语境;使用准则;
一. 招呼是一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体现了言则行的语言观。奥斯汀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有三种行为组成,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打招呼与其他言语行为一样,通过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可能给听话人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招呼活动中,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者所说出的招呼语;言外行为指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招呼语达到问候和交际的目的;言后行为指的是前面两种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某种效果,即听话人可以通过说话人的招呼语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好与礼貌。
二. 招呼语的类型及其适用语境
见面打招呼是很常见的一种礼仪。打招呼可以使用非言语形式:即一个手势、微笑或点头等等,也可以使用言语形式:即招呼语。本文重点对招呼语作介绍。招呼语是人们在交往中借助交谈互表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招呼语可以说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其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社交过程的第一步,而语境又是制约招呼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招呼语与语境的关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汉语招呼语通常具有规约性和模式化,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称呼型招呼语: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招呼语,这类招呼语主要受到交际双方权势和距离的制约,可以分为三类:
(1)称名类:这是一种人们见面时彼此互称对方姓名的招呼方式,可分为:
1.直接称呼姓名:直呼其名打招呼,主要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地位、平辈之间。
2.称呼语境称谓:语境称谓是在一定的具体社会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称谓俗语,如敬称、谦称、昵称、谑称、贬称、婉称等,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语境称谓来打招呼。主要适用于轻松、随意的场合以及关系密切的人之间。
(2)称呼身份类:根据对方的身份打招呼,常见的有称职务、称职业和称职称三种,如处长、老师和教授等。如果知道姓氏,通常要加上姓氏,例如:张处长、李老师和王教授等。主要适用于下级对上级之间,使用这种招呼方式可以突出对方的身份地位。
(3)称呼亲属称谓:我国家庭、家族观念较强,比较重视亲戚关系,因此可以直接称呼亲属称谓来打招呼。但是在现代社会,即使不是亲戚,也常用亲属的称谓来称呼对方,例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这种方式既可以适用于较熟悉的亲戚或非亲戚之间,也可以适用于陌生人之间,这种招呼方式可以让听话人感觉到说话人的亲切与礼貌,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更好的为交际服务。
(二)问候型招呼语:这种招呼语主要适用于人们相见时,彼此向双方问安问好,致以敬意或表达关切之意。其形式灵活多样,可分为:
(1)简单性问候招呼语:嘿,嗨,哈喽等等。这类型招呼语通常配合动作与手势达到问候的效果,主要适用于非正式场合或关系较为疏远的年轻人之间。
(2)固定性与时间性问候招呼语:您好、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这类型招呼语主要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和长辈、上级或关系较为疏远的人之间使用。
(3)情景性问候招呼语:由于这种招呼语的情景性特征决定了这种招呼语的多样性,因此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一种招呼方式。依据情景的不同,选择具体的招呼语。具体而言,依据表现形式的不同,这种招呼语可以分为两种:
1.陈述式:陈述式通常是以称赞对方某一方面来打招呼的。例如:“你今天很帅啊”,“学的很认真呀”等等,以称赞为招呼语,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2.询问式:通过询问的方式来打招呼表示问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知故问,例如:见对方走进餐厅,就问:“吃饭啊?”,见对方大包小包从外面回来,就问:“购物啦?”等等,问话人本身并不一定是要得到确切回答,但是却表示一种关切,此时问候的意义也已经达到。另一种是事由询问,这种询问有实际意义,说话者还可以进一步获取信息。例如:在街上碰面,会询问:“这是去哪呀?”,在医院见面,会询问:“你怎么在这?谁病了?”等等之类的。可以说这种询问既可以用来打招呼,也可以用来双方对话、交流。
情景性问候招呼语在中国沿用时间较长使用较普遍,而且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以问句形式出现的情况较多,例如:“最近怎么样”、“工作忙吗”、“复习怎么样啊”等等,通过这样的招呼语达到问候、关心的效果。一般适用于较为轻松、随和的场合或朋友、熟人之间,不适用于正式场合。
(三)调侃型招呼语:在关系特别亲密的人们之间,其招呼语形式不拘泥于以上两种类型,有符合双方关系的招呼语。调侃式招呼语就是关系亲密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类型。例如:“又去哪鬼混啦?”,“这么长时间,还是那德行啊?”,这种招呼语的使用具有一种幽默效果,可以表现出交际双方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这种招呼语主要适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关系亲密的人们之间,但是使用这种招呼语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三. 招呼语的使用准则
招呼语是一种使用普遍又高度规约化的一种语言,以上几种类型可以说是在招呼交际活动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程式化的语言。当然,在具体的语境中,并不是固定的使用单一的招呼方式,往往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几种招呼方式,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来进行交际。但是要交际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这些准则可以使交际变得更加得体,进行的更加顺利,从而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因此在打招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融洽与和谐的关系,人们就必须遵循礼貌原则,根据礼貌原则选择恰当的招呼语。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础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人类语言使用中普遍遵守的准则。他列举了六条礼貌准则。简述如下:
(1)得体准则: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慷慨准则:尽量加强对别人的赞扬;
(3)赞扬准则:尽量表扬别人;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己;
(5)赞同准则:尽量增加共识;
(6)同情准则: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随后我国学者
顾曰国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汉语实际的礼貌原则:他在《礼貌、语用与文化》(1992)一文中,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务时要“尊”;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突出特点。
以上的各种礼貌原则说明不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对于礼貌原则在很多方面上是一致的,例如:求同存异,尊重对方、赞扬对方等等,可见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它可以指导礼貌语言的使用。但是对于汉语招呼语这种礼貌语言而言,主要是中国式的礼貌原则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顾曰国先生的中国式礼貌原则以及招呼语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招呼语的使用也要注意一定的礼貌问题:
(1)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不管彼此年龄、地位有何差距,一般应先主动大方与对方打招呼,越是主动,越显得热情、有教养,知礼、明礼。这样的话如果你是长辈,会显得和蔼可亲,如果你是晚辈,则会显得彬彬有礼。
(2)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双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的亲疏、上下级的权势关系都应该在招呼语上有所反映。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持双方角色关系的和谐,否则将会影响到整个交际过程。
(3)根据中国式礼貌“尊人”的突出特点,打招呼时,尤其在选择陈述式招呼语打招呼的时候,应当多使用赞扬、称赞别人的招呼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招呼语涉及的内容是及其广泛的,因此为了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运用时要特别注意对象与场合,要着眼于交际双方的关系亲疏、社会地位,要尽可能的遵守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当代社会招呼语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 秦海燕.东北方言的“招呼”类言语行为模式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3] 单鹏程. 汉语问候型招呼语及其应答策略[J].语文学刊,2008年第5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737.html
下一篇:一个新兴的类前缀——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