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摘 要: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兴起,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1],到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京本通俗小说》就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小说中运用诗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短篇白话小说在此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的表现,其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宋词的加入,这是词的特性与词在宋代繁荣的结果;二是诗词的世俗化,明了化,这是受世俗的影响,为了百姓更加的喜闻乐见。可以说,宋代白话小说与诗词既相结合又相妥协。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短篇小说中诗词与小说就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又多指世俗之趣,与当时的风情习气息息相关。
关键词:京本通俗小说; 短篇白话小说; 诗词;通俗关风; 宋代
一:诗词与白话小说相融合
小说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体,可以在诗歌中融入多种多样的其他文学形式如诗词歌赋来表现人物、刻画性格、抒发感情。这形成了小说开放性的文体样式。《左传》中诗文结合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到唐代,唐诗繁荣于天下,唐诗的繁荣也进一步体现在了小说创作中,以唐传奇为代表。到了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小说中插入诗歌的同时又有大量的词篇进入,这与宋词的兴盛也大有关联,下面将从小说中运用诗词运用白话来探讨两者是如何结合的。
(一)小说运用诗歌:小说中用诗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西周到宋, 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 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2]在抒情文学甚至在史传文学中诗歌都作为其中一员进行融合。如《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大风歌。诗歌作为人物语言在史传文学中传达感情,描绘人物形象。
至唐代,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被称赞为极具史才、诗笔、议论。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在谈到唐代小说时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3]可其中不仅引用诗歌来表情达意,更将小说塑造为一个非常具有诗意的文本,给人无限的审美情趣。如《莺莺传》中的《明月三五夜》语言优雅精致有包含情意,给莺莺增加了文采也为全文增添了诗意。
宋代小说来源于说话,话本小说实为说话者的底本,多为白话。其中也有诗歌的成分。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一书中论及《庐山远公话》时明确指出:“它的体制有诗有文, ? ?在描写景物或某一事件结束时, 往往插人一首律诗或绝句来加强故事的气氛。? ?宋代话本诗文相间的形式即本与此。”[4]所以说,宋代话本小说中用诗是对唐传奇的继承,是对唐代话本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用诗的传统的继承。
(二)小说运用词:宋词的繁荣
鲁迅先生说:“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5]小说的发展属于后者,在羼杂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进化。宋元话本小说中不仅引人律诗绝句,还大量引入句式参差、声情并茂的词篇, 形成与唐话本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从而使话本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更加成熟与完善。
词产生与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鼎盛。成为两宋代表文学形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奉劝列为功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6]宋词的繁荣必定会进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除此之外,话本小说中多用词还有以下原因:词和话本小说有着相同的功能即娱乐,符合市民的审美情趣;词与话本小说有着相通的思想内容;词与话本小说语言风格类似。“无论是通俗的语言,还是世俗的内容, 都使话本小说与词结下不解之缘。”[7]
(三)诗词与小说结合的方式
自古小说创作就融入了辞赋、诗歌等等,所以,在白话小说中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而用词则是吸取新生事物的表现。小说与诗词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导情节发展:《菩萨蛮》主要是写陈可常落第后遁入佛门,得到郡王赏识,后被诬陷与新荷私通,可常不加辩解受到处罚,最后真相大白时,他却已圆寂了。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其中穿插着四首《菩萨蛮》词,这些词一步一步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用于劝惩:《错斩崔宁》中因刘贵一句戏言丧失自家性命,又牵连了两条无辜的性命。奉劝人要出语谨慎。
描写外貌:《西山一窟鬼》就用两首词来描绘李乐娘和锦儿的外貌。作者用词来描摹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却也留下了一些诸如陈词滥调的弊端。
描摹环境烘托氛围:《西山一窟鬼》中王七三官人约吴教授去坟头看桃花,来到苏公堤上,看到那游春的人,便用了一首词来描绘当时游春的盛况。
预示故事结局:在宋代的话本小说中,由于入话的设置,作者会在入话中插入各种诗词,一般都会明了的预示出故事的结局,如《拗相公》入话里的诗词便是照应了后文王安石因为才高得到皇帝重用进行变法,却最终使民怨恨,无人感激其功劳。
作者炫耀才华:《碾玉观音》中,小说开头的各种关于春天的诗词主要就是为了因此郡王游春这件事,有七首诗词连篇累牍的罗列实在是无甚大用,是作者逞才之作。
(四)小说使用白话:
鲁迅先生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在市井之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8]可知话本小说兴起于市井细民之间,用白话俚语写书,叙述故事。《经本通俗小说》便是保留下来的短篇白话小说。但用白话作书却不始于宋,因为在敦煌千佛洞便有许多宋初所藏的俗文体之故事,宋代话本之所以闪光,“以意度之,则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9]
话本产生于唐代,在敦煌石室发现的文献中, 就有《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叶净能话》三种唐代话本。虽然其情节还比较简单, 语言还不够通俗, 但毫无疑问是宋元话本的先驱。[10]而纵观宋代之话本,以《京本通俗小说》为例,便可以看出话本中已完全使用白话,全篇小说通俗易懂。
二:诗词与白话小说相妥协
宋代短篇白话小说极具通俗性,它与诗词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结合,更有相互妥协的一面。词本为艳科小道,与小说旨趣大类相似,然而诗歌是历来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在小说中也开始用世俗的语言来描摹世俗人情甚至是天命等迷信思想。总之,诗词与小说
相妥协主要就表现在用世俗的语言与思想来做诗词,将世俗的诗词点缀与世俗的小说中来迎合世人的审美情趣。
其实,在唐传奇中便有词被运用与小说创作,但是,由于唐传奇是由文人所作,在词的选择和表达方面更加文人化,更加有意味一些,而不是像宋代话本小说中的词那样通俗。词产生与民间,以俗艳为美,因为词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场合制约了词的内容,使其只能写男女恋情与离别相思,可是当他与小说结合在一起,却有了一致性。即都是满足市井细民的娱乐要求,所以,词置于小说不能说是两者的妥协,而是一种互相的映衬。所以小说中的词也必定会为了满足世俗需要,更多的描绘一些世俗情趣。如《菩萨蛮》中可常和尚的咏粽子词,即表现了当时人们在端午的活动情景。
对于宋代话本中的诗歌,也一反之前诗歌的常态,被用在小说里迎合世俗口味。宋人用通俗的诗歌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不像唐传奇极具抒情色彩,宛转有思致,更注重的是情节,是巧合是娱心是劝惩。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白话短篇小说中两者则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则富有世俗色彩。
三:话本小说与诗词都通俗关风
宋代的话本小说是宋代小说的代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话本脱胎于说话,它是从口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文叙事文体, 并且自始至终保留着口头文学表达方式的文体特征, 有着深刻的“说话”的烙印。宋人罗烨曾经称赞说话人的口头表达功夫为“白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 [12]可见“说话”中有叙述有议论,叙述中夹有诗词和调谑,由“说话”转变而来的话本小说自然也具有这些特点。
话本小说在许多的方面表现了市民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与市民阶层的习惯与认识息息相关。以《京本通俗小说》为例,《碾玉观音》是写一个女奴大胆反抗封建制度,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菩萨蛮》则写了一个甘为他人受罚却不加辩解的和尚陈可常,最后以轮回报应来结局,体现了世人因果轮回的思想。《西山一窟鬼》则写了吴教授所遇皆为鬼的惊悚故事,体现了人们追奇求险的心理。《至诚张主管》则写了一个做人十分正直,不肯不义于他人的张主管,因为他的诚使他最终免于鬼的纠缠。劝诫人们至诚做人的道理。《拗相公》则是关于宰相王安石的故事,大抵是一种事实的反映,因为宰相的执拗最终使得变法后民众生活更加的困苦,致使天下哀声载道,纷纷赋诗作词抒发怨恨。《错斩崔宁》则是一句戏言引发的灾祸。小说侧重对巧合的描写,在文章最后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批判判官无能,急于结案,致使本来可以明白的案情糊涂了之,残害了性命。《冯玉梅团圆》也是一个巧合,即在战乱中,失散的两对夫妻经过巧合又再度团圆的故事。
这七篇小说,或为娱心,或为劝惩。与老百姓的思想意识相吻合,都是宋代市民的真实生活与心理。小说的叙写十分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具有通俗性。同样,在小说里夹杂的诗词,也是通俗易懂的。
小结:宋代话本小说与诗词的关系是既相融合又相妥协的,融合的一面体现在在小说中运用诗词来描摹场景人物抒发思想感情等等,妥协的一面则表现在诗词向小说的倾斜,尤其是诗歌,不再仅仅是抒发怀抱的正式作品,更成为了小说中与其格调相符的表情达意的通俗方式。而且小说和诗词具有一致性,即通俗关风,是与宋代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体现了市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讲小说史》 凤凰出版社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 三联书店 1982 第203页
[3]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
[4] 何春环《论宋元话本小说词文结合的创作模式》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3期
[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载于《鲁迅讲小说史》第174页
[6]元·脱脱《宋史· 石守信传》 卷二百五十??〔M〕北京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7] 王易《词曲史· 衍流第四》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宋之话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宋之话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何春环《论宋元话本小说词文结合的创作模式》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3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778.html
上一篇:浅析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