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摘 要:近些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的相关讨论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的国学教育课程也越来越火热。本文试图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中华经典文化讲读实践为例,探讨中华经典文化讲读的必要性,并思索当下中华经典文化讲读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中华经典文化;讲读;实践
一、中华经典文化讲读之必要性
近年来,马家爵事件、刘海洋泼熊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一些大学生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透视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大学整体教育的一些缺失,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扭曲、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困窘等。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说过一段话:“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就越发彰显出重要性了,作为人文教育重要途径的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华经典文化讲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中华经典文化讲读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所谓中华经典文化,指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其中包括道德观念、思维特质、价值取向、民俗、教育、宗教、艺术等。
首先,现代大学生生活态度中存在的一些消极情绪,开口动辄“郁闷、伤不起”,甚至有人因承受不住压力精神而自杀,中华经典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现代大学生所欠缺的。《易经》开篇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涵盖的意思非常明显,有志的君子,必须要有勤勉不息的奋斗精神,大学生必须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而奋斗不息。其次,很多大学生集体意识较淡薄,强调个性,主张个人本位,社会公德意识较为淡薄,主张功利主义,认为高收入就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体现出了一种责任感的缺失,而中华经典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宽容的品质。再次,中华经典文化中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将中华经典文化中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影响和质的作用的一些精华作为讲读对象,培养现在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是整个社会走向进步的关键。
(二) 中华经典文化讲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传统礼仪修养
国学主要的内容就是“礼教、诗教、乐教”,其中礼教就是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孔子认为“不知礼,无已立”,十三经中有《国礼》、《仪礼》、《礼记》三部是关于礼仪的。但是纵观各所高校,传统礼仪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家庭礼仪、交际礼仪都知之甚少,甚至连一些节日的起源以及意义也不清楚,宁可过圣诞节也不过重阳节,只知道过节意味着放假,也不明白这些节日礼俗中蕴含的涵义。在韩国,他们的课堂上会安排一些礼仪体验课,比如成人礼的仪式,我们号称礼仪之邦,大学生却不知道自己本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所以中华经典礼仪讲读的工作势在必行。
(三) 中华经典文化讲读是提升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由于现代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更注重职业化、技能化课程的比重,甚至在很多学校国学类人文课程都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范畴,只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开课时间不稳定,学生也不重视,他们将更多时间花在在考证、过级上。而现代网络的发达也是的网络文化在泛滥着,一些不规范的语言常常出现在大学生的口中。而当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时,很多用人单位发现大学生们在面试自我介绍时却词不达意,一份求职简历上面错别字不断出现,连一些基本的常用文书都写不好,有一位教授曾经说他在修改学生的论文的时候改语病的时间比修改内容的时间还久。而中华经典文化中讲读就是学生口头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重要方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名言,都是古人的精辟的总结,对于打好大学生的语言功底非常之关键。
二、中华经典文化讲读的可行性道路
经典文化“讲读”,“讲”什么,学生怎么“读”,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个性特点的讲读途径,并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一) 课程设置的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人文素质的课程,有一些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仅仅是这些还是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些学校甚至将大学语文类的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我校采取的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将《中华经典文化》课程做为素质基础必修课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全校的学生都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另一方面,我们还开设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书法、中国茶艺、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系列选修课。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 构建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和谐课堂
根据笔者对大学生的一些调查得知,很多大学生不喜欢中华经典文化在于他们直觉地认为这些课程都是讲一些老古董的东西,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有些老师讲课的时候都是照本宣科,并不会结合现代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做深入的理解,学生自然觉得兴趣缺缺。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进行课堂改革的时候就重点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讲读的重点就以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论述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思想作为重点,结合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并遴选出一些经典的名言让学生诵读感悟。而为了更进步具体加强学生的具体直观的感受,我们还重点选择了很多有趣的文化因素,如京剧、武术、书法、茶文化、酒文化等进行讲读,并让学生进行茶艺、书法练习。让学生在有趣和谐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在专业之外伴随终生的技艺。
(三) 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
我校一直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首先,学校的校训“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就高高地矗立在学校教学楼上,让每个一个刚步入校门的学子都能强烈
的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其次,学校图书馆前面有孔子的浮雕像,还有一段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图书馆后还有一尊孔子的铜像,这样犹在耳旁的教导让每个经过的学子都能耳濡目染。再次,我校教学大楼的命名 “明德楼”、“致达楼”、“大同楼”、“知新楼”等均来自于儒家经典中的名言,这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除了这些,我们的茶艺室、中国语言文化体验馆更是学生日常上课,学习国学的基地。除了这些硬件方面之外,我校各类国学实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如茶艺社、书法协会等学生学习的社团,还有学校经常开展的经典诵读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践行,并由内而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 结语
经过近七年的努力,我校中华经典文化讲读发展成为全校学生必修课,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令人望而却步的国学课变成了生动而活泼的一场诵读盛会,将老古板似学究的国学变成了亲切自然的生活感悟的文化修养课,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中,老师在不断地改善着提升着,学生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我们在讲读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需要剔除出去,所以我们要以现代的观念对传统观念进行适当的扬弃,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抓住其中经典的部分并吸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他们今后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的向导。成为其人生有益的一部分,学会更好的挖掘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精髓。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04)
[2]黄灿,周仪. 中华经典文化[M] .国际华文出版社.2011.11
[3]张艳清.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校园文化的品位提升[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7
[4]赵淑梅.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解读. [J].现代教育科学.2008.06
[5]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术界[J].2007.0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879.html
下一篇: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式文学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