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摘 要: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虽只是广袤文学海洋中的几多浪花,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散文到唐宋诗词;从《诗经》到《乐府诗集》……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奔腾不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但古诗文的教与学历来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历史的久远,语言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一种隔膜和畏惧。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突破语言的藩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古诗文,爱上古诗文,将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传承下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去努力和思考的问题。现就我在这几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体悟谈一谈。
关键词:古诗;教学创新;探索;体会
一、包装作者 解读古人
由于时代的久远,十几岁的中学生很难理解遥远古代那些饱经沧桑,满腹诗论的古诗人,而“文以载道”,每一篇流传至今的古文古诗都是诗人思想的体现,感情的迸发,字字真心,句句传情。要想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必须走进作者的世界,解读作者的内心。
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我让学生收集陶渊明的资料,结合以前学过的文章,以小组形式制作“明星资料卡片”,包括作者的生日、籍贯、年代、家庭状况、生平经历、所受教育、曾任官职、政治理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趣事、文学作品、历史地位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二、读出花样 唱出韵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只有朗读,反复吟诵,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沟通情感,用多样的读走进古文的诗情画意。
唱读诗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因为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富有韵味,很多歌星多会以古诗词来做歌词。现成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虞美人》等,我会让学生学唱这些歌曲,唱出韵味,自然理解了感情,解决了背诵的困难。
三、现场表演,情景再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有故事情节的古文,在让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背景,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会大胆的让学生去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选择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将当时的情景真实的再现,将文中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例如在讲《公输》时,我让学生小组形式先进行角色分工,然后在全班找三个同学分别扮演墨子、公输盘和楚王,进行表演比赛,并让其他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了墨子的主动出击,侃侃而谈; 理直气壮,掷地有声;表现出了公输盘的假仁假义,底气不足;仗势欺人,狡猾奸诈; 形象的刻画了楚王作为大国君主的高高在上,倚势欺人。通过现场表演,情景再现,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更有利于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主题辩论 深情点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习古文贵在对学生思想的启发与熏陶,让他们学以致用,将古人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的社会中,或以古人的思想为坐标,或以古人的志向为航向,对每一篇古诗文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讲《马说》时,让学生就“伯乐更重要”还是“千里马更重要”进行辩论,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及机遇的重要性;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辩论……
在古诗文的课堂讲学中,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在学习之余升华思想,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更高要求。如让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内容,或用一句简洁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再就是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想文后的内容……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古诗文课堂教学的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认真深入大纲,挖掘教材,查阅资料,联系现代生活,巧用时尚的节目活动,力争使文言文的教学不再古板老套,而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以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把现代元素引进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引领学生走进古色古香的古诗文世界,消除对文言文的隔膜与恐惧,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下一篇:教师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教学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