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摘 要:通过对白居易不同时期诗歌内容的分析,来审视其中隐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可发现中隐思想使他注重对自己闲适生活的享受,使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知足保和,吟咏性情的作品。
关键词:白居易;中隐思想;诗歌创作
中唐诗人白居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点,他的思想复杂性和发展变化从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隐思想是研究白居易思想的复杂性和变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中的平衡进出是他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理性思考的产物,是逃税和消极抵抗黑暗的现实同时,追求独立的人格,探索生命中的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体现身处历史变革中的文人士大夫不断调整自我定位。他的思想的变化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使他的晚年的诗作出现了新的特点。
1.以不材为自我定位
白居易“不材”的观念一直贯穿于其诗歌之中,而其将“不材”作为自身定位,则是在现实失意后,在中隐思想的影响下,从自己实际生活出发,融合前人理论所做的一种调和。关于“不材”的理论,最早出现在《庄子》中,这也是白居易“不材”思想的来源,是白居易在现实失意后对自己人生进行定位的理论依据。江州降级使白居易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开始怀疑他自己最初的“兼济”理想,原有的价值体系出现了松动。各种危机的爆发,长庆年间,白居易身处各种危机不断出现,他“忠诚进谏,不见听”的结果使他感到沮丧,他不再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宁愿碌碌无为,要避免卷入政治纷争。当然,全面摆脱官僚斗争既是归隐,但由于白居易的经济和地位的显示状况,使他难以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隐。白居易没有忘记他“和来之户”、编户之氓。40岁之前,他经历了几此由官而民,由民而官的生活变化,由官而民是在他父亲白季庚去世的时候,入仕后由民而官,再次由官而民是在丁母忧期间。这方面的经验使他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窘迫和艰辛,面对不满的现实,但他无法从中逃脱的情况,他与现实妥协,这是他走向 “隐藏”道路的动机之一。现实中进退两难的困境,他试图找出的方法来摆脱这种困境,那便是抑制他所选择的不甘不材的心理躁动的生活,以不才作为自己的定位,是自己安于现状,以感性适意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来摆脱,在大和元年创作的《与僧智如夜话》中,通过“知命”说明了自己安于现状,将自己的个性总结为“懒钝”,智巧的个性将产生忧虑和辛劳,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将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归因于他的“懒钝”与“无能”,努力降低对自己的定位和摆脱个人的心理欲望以实现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安逸。白居易给自己的定位是 “不才”,其实实质上是争取忘记自己的“兼济”的理想,为自己满足现在安逸的生活寻找理论上的依据,是自己更加坚定当下的安逸生活。
此外,禅宗的影响也使白居易给自己以“不才”作为自我定位,并尽情享受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白居易所生活的唐朝是自凋敝走向“中兴”,又急剧走向没落,这一时期大家世族的力量逐步衰落,安史之乱之后,庶族地主崛起,由于庶族文人出身低微难于入仕,要想干预政治,势必要不断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如果积极性受到打击或者阻挠,因为其来自社会底层的背景和经验,他们更容易珍惜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安于现状,容易出现知足情绪,转向自己关注和熟悉的日常世俗生活与是自己忘记世俗的烦忧。在现实中失意后,白居易受到中隐思想的影响也开始渐渐的关注身边的琐碎之事,他对佛教的态度从早年《八渐倡》的纯理论的兴趣逐渐转向了直接的人生问题,佛教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佛教思想更加自然的融入到他的精神生活中。
2.以知足为满足
由于白居易早期的经验使他具有情感丰富的个性特征,所处的时代和其生长的环境促使其产生感伤的情怀,他的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与此同时,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为了生计有不能彻底实现归隐,使他更加注重内心的超脱,他在江州被贬的早期诗作中可以看出,诗人试图转变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和认知,注重“心”的适意,以实现心灵上的超脱。他重视精神,看轻外在以及强调精神自由的思维和超脱的精神特点成为其中隐思想的伏笔。白居易在经过仕宦的颠簸和起伏后,为自己设计身居留司官的“中隐”的人生道路,这是他对现实的及其不满,极度失望想入仕而不能的情况下,做的折中的调节,为了自我生存的现实而作的一个非常真实,非常世俗的选择,进退的矛盾没有在更深的层面,精神实质上消融,因此,他选择“中隐”的人生道路,他的内心始终感到难过,郁闷,矛盾 。他除了信奉佛教,行八关斋戒,三光时节,晨读蕊珠道经,寻求解脱,再者便是闲游,醉眠,以冲淡由于安闲的生活而虚度年华的烦恼。这种安于现状的满足,情感生活的闲适,减少对外部世界的期望,这些生活理想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诗人试图描绘身处时光流逝中悠闲自得,悠然平静的自我形象,其目的是使自己安于眼前的悠闲生活,使自己忘记“隐藏”的机制下没能解决的人生意义何在的困惑。
此外,白居易“知足”的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在悠闲的个人生活中,达到逃避黑暗现实的目的。在其开成元年《春来频与李二十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一诗中,描绘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自身壮志难酬,悠闲生活的无奈和愤怒。然而,经过宦海沉浮之后的白居易早已对唐王朝的命运感到绝望,厌倦官场争斗,在其诗中更多是感慨从中解脱的幸运。
3.结束语
总之,白居易以 “不才”的自我的定位,以“知足”作为满足,都是要自己沉醉在他悠闲的个人生活中,忘却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困惑,以此来达到逃避黑暗的现实,摆脱官场斗争。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从小隐、大隐到中隐—论隐逸观念的递擅及其文化意蕴.深圳大学学报.2006. 5.
[2] 田耕宇.由浪漫到平实一从文人关注视野与生活情趣的转变看宋代文学的理性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1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988.html
上一篇: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