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挟尸要价》与2010年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尽管面对争议,“金镜头”委员会经过调查,给出了新闻真实的官方调查结果,但是关于图片真实性、新闻真实性、记者者道德与职业操守等诸多方面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回过头看,面对同样的一张图片、同样一篇新闻报道,如何在众读者之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读后感,要在普遍与个例中寻找共同的根本原因,就需要从人类自身最基本的视觉感受角度去研究。针对这个事件,进行了一次涵盖5个问题的问卷调查:(1)是否见过这张图片?(2)是否了解与图片有关的新闻?(3)你认为图片上的“白衣老人”在干什么?(4)对这张图片的第一感觉?(5)对这个新闻的第一感觉?
1记录式照片真实性的判断与知觉体验记忆有关
照片的交流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大类:认知类、心态类和情感类,其中记录式照片主要是被表现物体或景象的翻版,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就是认知,即让观看者看到景物、事物是什么样子。新闻类与纪实类照片都属于记录式照片。
以《挟尸要价》为例,经过问卷调查,当完全没有接触过此图片与新闻的读者阅读完图片,第一反应或者是第一句评价认为是“可能是假新闻。”或“这不是真的吧?”占82%,了解此新闻的读者第一反应是“据说是真的。”占70%,剩下30%则对官方调查结果表示怀疑。由此可见,记忆中的体验在真实性的判断上,对读者起到了影响。当面对一个没有知觉体验经历的事物时,人们会不自觉的倾向怀疑其真实性,这一过程与事物自身的真实性无关。
在《挟尸要价》事件中,当时读者在阅读完这张图片后,对于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转而对于该报道的真实性表示出怀疑,这个过程从人类视觉感受角度来讨论,根本原因在于部分读者没有相关视觉体验经历,这个反应是完全符合人类心理特征的。
2感觉准备影响感觉
感觉准备,就是一个人在观看所想看或者要看的事物时所需要的一个条件,以便更好的感受它,而不是对它作出反应。简而言之,感觉准备就是人在感觉前的准备。一个人为了更好的理解某事物,他必须将该事物与自己记忆库中现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记忆中没有相机这个种类,当人们把一台相机拿给他看时,他就无法像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那样理解它。
抛开《挟尸要价》这个题目以及相关的报道文字单看图片,一个“白衣老人”站在船头,船边挂着一个落水的人,在往岸边驶去。由于抛开了题目与报道文字,图片内容简单,刺激相对明确,沟通性较强,读者准备理解所需的感觉输入就相对较少,有58%的未接触过该新闻的受调查者认为,是我们熟悉的“白衣老人”将落水的人打捞上船,正准备靠岸,伸手示意岸边的人避让这样一个景象。得到这样的结果,是合乎人们生活经验与常识的,也就是说,是符合人们视觉体验记忆的。
3感觉防卫让人具有倾向性
所谓感觉防卫,就是人运用感觉系统来避免威胁性刺激的一种心理过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注意到,人们用来抵御威胁以保护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其中包括抑制、投射、反应、注视以及后退。所有这些行动均有两个共同的特征,第一,否定或歪曲现实;第二,无意识的进行。感觉防卫就是抑制中的一种形式,用来防止不愉快的情景变成有意识的现实。
《挟尸要价》新闻本身而言是一个负面报道,反应了社会的阴暗面,而“挟尸要价”这种行为本身就冲破了人类道德底线。当整个事件经由一张图片表现出来时,这张图片所附带的信息是负面的,会带来威胁性的刺激,引起人们的忧虑、不安以及愤怒。而人们就无意识的采取一系列保持自尊和防止焦虑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感觉防卫,认为自己感觉到的不是现实,图片所带来的威胁性刺激都是虚假的,整个新闻也是虚假的。
4文字对于感觉的引导
《挟尸要价》争议最大的就在于其文字部分,由于图片本身只能够反映这个事件其中一个时间节点,所搭载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要还原整个事件仅仅依靠图片是无法实现的,就需要辅以文字来进行说明,而文字本身对于读者就起到了感觉引导的作用。相关事件报道在2009年通过《华商报》刊发时,并没有引起相关的争论,经过2010年“金镜头”奖之后,整个事情的争论才渐渐扩大开来,相关文字叙述就是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在2009年刊发时,图片是与新闻稿相互配合,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个再现,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新闻主体身份出现,新闻内容包含了一系列亲历者的采访,比较充分详实,由图片来补充说明和再现新闻现场的景象,并没有使用《挟尸要价》这一图片名。而在“金镜头”评选中,新闻图片被简简单单的附上了《挟尸要价》这一题目,以及短短几十个字的说明,在这里,图片成为了整个新闻的表现主体。
这里就需要了解图片与视频在给与人感觉准备上的巨大差异。图片所展示的是摄影师按下快门那一瞬间,所发生在镜头之前的情景。读者无法从图片中了解在拍摄之前与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只能通过图片的内容来想象。而新闻与纪实图片都追求“决定性瞬间”,要求摄影师在高潮发生的瞬间按下快门。而读者在直接阅读图片时,将直接接受“决定性瞬间”所带来的直接刺激。对于缺少相关感觉体验的人,是基本没有任何感觉准备的就直接面对强烈的刺激,就会导致读者直接作出反应而不是更好的去理解整个事件。视频则可以通过对于事件整个过程进行描述来解决感觉准备不足的问题,从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发生到最后事件平息。
所以图片本身仅仅是这个事件中的一个瞬间,依靠那短短几句说明无法再现整个新闻事件。在缺少相关文字叙述的引导下,感觉防卫就会突现出来,引发了“假新闻”的争议。
5结语
由2010年“金镜头”奖最佳新闻图片《挟尸要价》所引发的争论,事件本身就是基于不同读者间的视觉感受的不同,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心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当官方给出相关调查结果后,依然会有大量怀疑与讨论的原因。视觉感受更多的源自每个人不同的视觉经历,所以充实视觉经历,提升自己的视觉记忆,也就是人
们常说的多长见识,就能让自己拥有充分的感觉准备,不再被那无意识的感觉防卫蒙上了眼睛。
参考文献:
[1] 陈伟.法律与道德的理性反思及其批判—以“挟尸要价”行为分析为切入点[J].辽宁大学学报,2010(02).
[2] 陈力丹.“挟尸要价”的公开发表和评奖有悖新闻职业道德[J].新闻记者, 2010(10).
[3] 施特勒贝尔.摄影师的视觉感受[M].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赵然(1988—),男, 四川人,主要研究方向:摄影。
下一篇:东方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