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乡土油画,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继“伤痕美术”和过去“文革”追捧重大政治题材,主题的逆反而兴起的一股美术思潮,它是以完全真实可靠的场景描写,采用尽量客观的态度把日常生活事件展示于观者;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是真正使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是更情感化,更生活化,更深入地反映现实;也是提示人性本质的一种乡土情怀。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震惊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而使中国乡土油画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的主流。
然而,随着西方当代绘画的影响,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加快……这一切都对中国乡土油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逐渐降温。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乡土油画家开始怀疑“乡土”进而放弃“乡土”,使乡土油画遭遇寒流而淡出了主流地位。
中国的乡土油画已经过时了吗?中国油画表现乡土题材就没有意义吗?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在当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乡土油画不仅有辉煌的历史,现在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思考中国乡土油画创作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对当前中国艺术界来说很重要。
中国乡土油画的多视角变化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各种流派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代追求西方前卫艺术蔚然成风,架上绘画也以新的面貌得到迅速发展,艺术家已不拘泥于一家一法,以至于从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再到波普和观念艺术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油画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艺术新格局。乡土油画创作的表现语言更为丰富,已经很难用“写实主义”来概括中国乡土油画,取而代之的是含有不同观念的具像绘画。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增强,也成为中国新时期乡土油画创作的另一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乡土油画中,画家们开始了深入独立的社会文化思考,而不再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解说或注释者。与过去的绘画作品相比,当代乡土题材作品的最大变化是艺术家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的增强。如王宏剑《冬之旅》,表现的是农民对土地和家园世世代代艰辛的守望,揭示的是农民对历史变迁和人的命运的无法预测的茫然。这种关注是画家对处于急剧变化中的农民与乡土家园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作品中表露出对农民和农村的深深的忧虑和思索。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也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大举措,与描绘3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绘画比较,表现农村基层政治生活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精神倾向。吴云华的《村民大会》就是反映此社会事件的作品,其场景不是从前那种无比热烈,欢欣的气氛,更多的是冷静的观察与思考。画家把更多的笔墨和心情用在体现农民个体形象的塑造上,传达出新时期中国农民新的精神面貌。可以说,当代艺术家对乡土、对农村、农民的理解与认识,其丰富性和深刻性超过了以前任何阶段,作品在信息含量和情感的丰富性上也超过了此前那些阶段。
新时期中国乡土油画的不足之处
虽然中国油画家描绘乡土的绘画作品很多,但是许多画家易于沉浸在过去的主观经验里,缺乏发现新事物的敏锐度,我们看到的所有作品中,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农村社会的落后和农民群体的弱势展开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农村生活新变化,农村留守人员的关注,画家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首先,农村生活新变化。近两年随着农业税的免税和农业补贴的加大,特别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农村生活状况和以前相比大有起色。许多农民在好的政策的指引下,艰苦创业,已经过上了“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好日子。另外,农民在进城打工赚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有机会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当回到农村老家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改造自己原来的生活。这种农村生活的新变化,在画家的作品里很少被发现出来。
其次,全国打工潮风起云涌之际,留守在农村的是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思想上也很孤独、封闭,在家里好像老是缺少主心骨的样子,他们有的是失落的期许和无奈的等待。而画家们在这方面关注的不够,作品也很少表现这些内容,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
还有,城市化的加快,当前流行文化的泛滥,一些乡土绘画作品也正在成为流行的风格,随着一种绘画风格得到公众普遍赞赏和追随者的源源而来,必然会出现作品的“批量生产”。乡土油画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朴素,要求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有近乎虔诚的眷恋,而一些画家为了迎合市场,获取商业利润,使乡土油画慢慢变味,趋向了表面化,媚俗化,作品缺失精神性,成为流行文化的附庸品。艺术家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浮躁心态妨碍了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探索,忽略了对精神内涵,艺术格调的追求。
新时期乡土油画的未来展望
步入新世纪,随着装置艺术、媒体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的发展,一些人对传统架上绘画的意义产生了质疑,于是,有人发出了“乡土绘画走出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已走向了沉寂,新时期的墓钟已敲响”的悲观言论。的确,在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纷繁复杂,关注当下社会现象与追赶西方美术潮流成为主流,商业社会又使文化成为时尚,在这样时代背景下难免有人提出乡土美术已经成为历史,但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不都是对于西方现代美术的模仿,不都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它从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油画对于文化深层积淀的挖掘和整理。对本土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我觉得乡土油画在新时期应该推崇的和继续发扬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农业人占了九亿多,农民还将长期继续存在于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农村、农民依然是中国21世纪不能回避的客观存在。作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的主流,弘扬民族文化都离不开在乡村中去发掘、去探索。油画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其关注乡村,农民的创作成果最终将成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以,乡土油画目前在我国有着浓厚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好的油画家总是要反
映他们的生存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且引导人们的精神取向。
艺术的灵感与作品需要的美感来源于生活,而且人性与爱总是蕴涵在具体的生活与生命中。与土地乡村的亲近,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乡村与土地的存在,成为油画艺术表现的可靠源泉和心灵所依的地方。人们在对乡土的表现中,找到了含有精神范畴的东西,比如说对自然美的发现和赞颂,对人性本质的寻找对于农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对平凡朴素生活的向往等等,而这一切关涉着对艺术本质的揭示和彰显,关涉着艺术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
中国油画界针对乡土描绘,农民阶层的创作可谓久盛不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以2006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展)为例。在十幅获奖作品中就有六幅与农村、农民有关;在入选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乡土民情,农民工,甚至也有人关注到了留守农村的妻子和儿童的作品。所有这些正是参展艺术家符合“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取向,反映了该画展“关注民生、关爱自然、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要求。
还有在当代艺术中也将目光定格到农民——农民工身上。在2004年北京举办的“我们在一起”展览中,农民工被第一次成为当代艺术关注的主题。展览策划人杨心一在前言中就提到我们将以人本关心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对民工现象的理解,向大众提供对民工形象的思考。
2006年11月1日至26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农民—藏品暨邀请展》这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展示农民形象的专题画展。这次展览是对近百年来中国乡土油画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农耕文化的一次弘扬。
所有这些都表明,乡土油画不仅有辉煌的历史,而且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着的乡村现实会提供给艺术家新的灵感和创作源泉,艺术家们也会从更高的视点观察,研究和表现发展变化的乡村,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时代和个性的特色,乡土油画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直在关注着乡土,甚至探索乡土油画更深的内涵。
在中国改革处于十字路口的今天,高扬乡土油画的人文关怀,呼唤艺术关注生活,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乡土油画将在多元化形式下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支恒久动力。乡土油画,在自觉反省民族文化精神,极力焕发生命力量,以及构建新的现代审美原则的探索下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美术观察杂志社,2006年。
[2]《美苑》2007年第4期,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
[3]《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彭彤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
[4]《论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形象》刘梦梅著,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下一篇:从三星设计所感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