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YY23)“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符号学解读”阶段性成果
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学领域,隐喻被解读为基于相似性的认知域之间的互动,在诗歌中也同样如此。隐喻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歌就是生活语言的隐喻性表达,隐喻理论可以解释诗歌的生成及理解方式。基于诗歌和隐喻的紧密关联,兰考夫(Lakoff)和特纳(Turner)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标志着诗性隐喻的起点。
一、诗性隐喻
隐喻是人们认知事物的重要思维工具,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联,一些事物之间的关联简单明了,符合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因此也更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这种隐喻即为常规隐喻;同时,人们把事物之间复杂的、抽象的、甚至很难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隐喻关联称为非常规性隐喻,只有通过人们敏锐的感知能力才可以发现和理解,这种隐喻就是诗性隐喻。诗性隐喻广泛存在于诗歌中,可以深化诗歌的内涵,拓宽诗歌的审美空间,营造出诗歌特有的魅力和美感,是诗歌赖以生存的生命。
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不同类属的事物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巨大的思维跨度建立起事物之间的抽象性关联,对于读者来讲,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对读者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巨大挑战。隐喻在使诗歌成为文学精华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失去了隐喻,诗歌将变得空洞乏味,其独有的魅力也会消失。
二、文化意象及其传递方式
语言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为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背景等存在巨大的差异,文化因素深深植根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之中,形成了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不同民族间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其丰富的内涵意义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象组成,物象是客观意象的真实描写,是作者抒发真实情感的载体,寓象是指一种抽象的感情和情感,是物象在一定的文学语境中的抽象和引申,是文化意象中具有主观色彩的部分。文化意象出现在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了不同的表达形式,在翻译诗歌的过程,如果对文化意象的处理不当,就会使诗歌失去原有的风采和魅力。因此,文化意象能否有效、准确地传递是隐喻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
(一)文化意象的保留和复制
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可否认地存在差异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共通性。英语和汉语有很多表达方式在隐喻意象的选取、隐喻意义的建构和解读方面存在共性。在翻译这些文化意象时,只需保留诗歌中的原有意象,无需对意象进行加工,目的语读者即可领会诗歌隐喻表达的真正意图和情感,如著名的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其著名的诗歌《在地铁车站》中运用了“人群”、“面孔”、“枝头”和“花瓣”等意象描述了巴黎地铁车站熙熙攘攘的忙碌景象,可谓意象派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在翻译这首诗歌时,由于诗中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存在,因此完全可以采用直译法,既可以保留原诗独具匠心的意象构思,同时又可以传达出原诗的文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意象保留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意象需需采用“补充说明”的翻译方法方可避免歧义的产生,如: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在英语中,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是个家喻户晓的成语,但如果将句子直译为“衣柜里面藏骷髅”不仅不能传达出原句的语义,而且还会吓坏不少读者,因此,必须加注补充解释:俗话说,衣柜里面藏骷髅,见不得人的事情家家都有。翻译的任务之一就是准确地传递和表达源语言中存在的信息,文化意象的复制和文化意象的保留有较大的相似,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意象在被复制的过程中无需任何信息的加工、补充和改动,如成语的翻译:Walls have ears.译为“隔墙有耳”等。
(二)文化意象的转换
各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不仅是从一种语言传递到另一种语言,而且是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源语中的隐喻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不能产生同样的意义联想甚至出现歧义、误解甚至文化冲突时,需要译者在目的语中找到一个相似的文化意象,以达到与源语中隐喻文化意象相同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小节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中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在每年的求偶季节里,已经结伴成配偶的雄鸟和雌鸟会如约聚首,双双出没于江河湖泊中嬉戏觅食,并时常发出“关关”的和鸣声。在中国文化里,雎鸠通常用来隐喻爱情和相爱的男女情侣,在有些译文中关雎被译为“ospreys”(鱼鹰),而在英语读者的心目中却无法建立鱼鹰与爱情之间的关联。许渊冲教授将关雎译为“turtledoves”,这种译法就可以传神地译出原文意象的风貌,因为“turtledove”不仅可以译出“斑鸠”的字面义而且也有“爱人”的含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爱情。再如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翻译,如果按字面义直译为“Even a smar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bread”,虽然句意被如实地转换,但是“bread”的译法虽然可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食物”的含义,但同时也会使其误解中国人的主食是“面包”,因此将“食物”一词译为“rice”要更加合理,不仅传神地传递了原句的句意,而且还向目的语读者介绍了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文化意象的舍弃
当译者无法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恰切处理时,对于诗性隐喻的翻译就面临着难以跨越的障碍,此时,译者只能选
择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舍弃,用常规的表达方式代替原文隐喻化的表达。换言之,因为无法在目的语中选取对等的文化意象来传达源语中的表达效果,故此舍弃文化意象,选择在译文中用平实的方式直叙原意。如汉语用“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这个谚语的亮点就在于选取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来代指有预见能力的智者,但是外国读者在没有预先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很难了解这个文化意象的真实含义,因此,这个谚语被译为了“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显然,译文舍弃了“诸葛亮”这个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人物形象。再如小说《红楼梦》中的句子“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黑道黄道”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黄道”本指日,即白天,“黑道”本指月,即晚上。后来的占卜迷信者按干支阴阳将“黄道”隐喻“吉”,“黑道”隐喻“凶”,要沿用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翻译这个句子很难让英语读者读懂其中的内涵意义,因此,译者将其译为“lucky or unlucky day”,舍弃了原文选用的隐喻意象。
三、结语
隐喻普遍存在于各国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特定的意象并通过建构其抽象的隐喻意义来抒发主观世界中的复杂情绪。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认知活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隐喻意象既存在重合也存在着缺损和冲突,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性隐喻的过程中既要译出原文的语义信息,又要使译文传递出文化意象所蕴含的独特韵味就成为了巨大的挑战。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基础上理解目的语民族的地理环境、民俗历史以及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从而准确有效地翻译诗歌中包含的隐喻表达。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出版社,2001.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旧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