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论孔子的诗学态度的效果

论孔子的诗学态度的效果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一、“游艺以去艺”的提出
  关于孔子的诗学态度,《论语》中可资说明者一如《子罕》: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
  另据《述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材料中所云之“艺”牵涉甚广,大体为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当然也涵括诗。故此处谈艺,实则关乎诗的问题。《子罕》篇所载孔子论己多艺之由,表现出一种不见世用而无可奈何的情绪。而在《述而》篇中,他却将“游于艺”视作志道据德之方,亦是广博见闻、通求义理的途径。孔子一面倡导“游于艺”的教理,一面却又视“多能”为鄙事,其间的矛盾正显示出孔子对于诗歌、对于技艺的特殊态度。对此,皇侃曾引缪协之语道:“言我若见用,将崇本息末,归纯反素,兼爱以忘仁,游艺以去艺,岂唯不多能鄙事而已。”[1] (584)“游艺以去艺”一语,恰从本末的关系上点明了孔子诗学的整体路向。
  《诗经》在春秋时得以广泛运用,“赋诗言志”已成为时代风尚。随着诗歌使用之普及,赋诗业已被视作一种不可或缺的技艺而超乎其他诸艺之上。孔子以“游”论“艺”,在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对诗歌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的深刻把握。“游”,乃玩物适情之谓,极富审美的情趣。它并非苦心孤诣、雕砺心志般地探求与钻研,而是悠游不迫地在闲适畅快的心境中细细地品味。这种审美的兴致,正契合诗的特点:“诗之为义,有兴而感触,有比而肖似,有赋而直陈,有风而曲写人情,有雅而正陈道义,有颂而形容功道。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学之而振奋人心,勉进之行油然兴矣。”[1](531)若学者之“游”融合于诗之“比兴”,则两者相得益彰,就会呈现出理想的修习状态。故《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诗歌,就会感发志意,振奋精神,勉进之心油然。正因为如此,孔子遂将之置于礼、乐之前,视作治学的起点。正如朱熹道:“《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2](104-105)所以说,孔子“游于艺”一语,包含着其对诗歌艺术化品格的深刻体验,其旨乃在于借助诗歌起兴的审美特质,激发士人进学修身的浓厚兴趣,最终将枯燥烦扰的义理说教转变为充满美感与温情的性情熏习。这亦是发挥诗之作用的一种途径。
  二、人伦义理:“游艺以去艺”的内在指向
  然若孔子仅仅居于技艺的立场来论诗,那么他的诗学至多只是对世人用诗技法的经验型总结,而根本无法企及后世公认的人文教化与人生修养的理性高度。我们如果结合孔子其人其学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隐藏于“游于艺”之下的深层内涵。孔子并非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他胸襟开阔,志存高远,其情则系于苍生社稷,其思则直指现实人生。同样,孔子亦非纯粹“为学术而学术”者,其全部学术之关键在于规划、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古为今用、学为世用,是孔子学术活的灵魂。就当时保存的文献而言,大体不出《诗》、《书》二类。《诗》,篇章宏富,包笼甚广,正是孔子推陈出新、拨乱反正的理据渊薮。故《诗》学文献转至孔子手中,不仅可以超脱技艺之穷途,而且最易与世道人心密切联系起来。
  就《诗》之本身而言,亦颇具教化人心的特质与功能。实际上,《诗经》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结集,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伦理的歌咏集。在这里,中国古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诸种观念,以一种温柔敦厚、诚挚平和的方式单微、轻灵地表达出来。古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等种种方面的态度和观点,均集中体现在这三百多篇诗歌当中,这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一致”[3](67)。也正是因为《诗经》饱含伦理的寓意,所以在周代礼乐政治统系中,发挥着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然自春秋时始,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传统贵族所传习的“六艺”,日益丧其原先之真精神,而仅仅成为士人谋求仕进的手段。《诗》亦于礼乐制度的大厦中崩解出来,流为以乐相合的一种特殊技艺。《诗》、“乐”配合是否典雅有度,前后篇章排列能否合理有序,这是当时诗学的习向。之后,《诗》又随着广泛的运用而逐渐脱离音乐与仪式的形式,其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受到士人的关注。“赋诗言志”成为时代的新风尚,也正反映出当时的习诗用诗者超越音乐与仪式的表层向《诗》之文本内涵转进的新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整体上尚未超脱比兴言志的艺术境域,然对于《诗》之内在精神的追求则几于呼之欲出。
  所以说,诗学向《诗》之原始精神的回溯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而孔子的诗学则是必然中的一个偶然。孔子循着“赋诗言志”的路径继续向深层开掘,当诗成其极具现实精神的学术世界之一部分时,那种埋藏在礼乐制度中的真精神便复活了。故而在孔子眼中,诗已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思想、表达情志的工具,其最深处紧密关系着诸多的道德伦理甚至社会人生。换言之,“游于艺”只是提出了诗学的门径。由“艺”至理,通过比兴的感发来领悟内在的精神义理,才是登堂入室、探骊得珠。
  于是,孔子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提倡诗之四教:兴观群怨。“兴”即起兴,是学诗之起点,孔子“游于艺”的论断便导源于此。“观”紧承“兴”而来,当是由“兴”进至的更高境界。我们对此处的“观”不应做简单宽泛的理解 ,不能囿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认识层面上。相反,孔子正是欲借“观”的方法与态度,将学诗者的眼光从起兴的审美体验中引向更为深刻的诗理探寻。在“观”的背后,折射出孔子对诗至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将诗视作义理之府、人文之源。换言之,孔子意在借助诗的文本内涵来推衍一套完整的伦理教训系统,“观”则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从学者角度提出的一种要求。
 一部《诗经》,可以“观”的内容极为广泛。前后三百多篇,涉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足可称为一本道德人伦的箴言集,“盖诗三百五篇之作者,其言皆切于人事”[4](103)。孔子极为重视学诗与研修义理之关系: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周南》、《召南》乃国风之始,《周南》十一,言夫妇者九。《召南》十五篇,言夫妇男女者十一。故夫妇之道尽在“二南”。《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2](23)夫妇之道,乃人伦之始,为推行一切之本。孔子于此提出学习《周南》、《召南》的重要性,不仅是以此阐明人伦道义之始基,更重要的是提升诗之于研修人道义理的重要地位。故而读诗的过程正如朱熹所提倡的“格物”那般:从最初的夫妻关系开始,循着社会关系的阶梯,一层层推开去,最终完成一个“致知”的实践过程。及至学完一整部《诗经》,那样一个完整有序的伦理系统便莹然于心了。
  据此再重新审视孔子“游于艺”一语在诗学层面的内涵:通过诗歌形象化的感兴作用,激起学者研习经典、探求义理的浓厚兴趣,使性情在审美的盎然情味中得到陶冶与浸润。然诗歌的效用又不全在起兴,“游于艺”之前尚有“志于道”的宏远理想。这也是孔子基于诗歌发展之内在精神而推演开拓的道义境界。“艺”与“道”两者相较,前者是审美的、形象的、愉悦的,后者则是理性的、抽象的、严肃的。前者是一种活泼泼的审美情趣;后者则是百世不渝的人伦义理。由“艺”入“道”即是从感性体味转入理性探求的过程,就是“游艺以弃艺”的辩证扬弃,凭此道义得以申明,学术臻于精进。做到这一点,便是孔子称颂的“不器”之君子;完成了“游艺”向“弃艺”的转变,就是孔子所谓的“上达”。
  三、“游艺以去艺”之途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指博学,也就是广泛阅读、增长见闻。“思”专就深度而言,即锻炼自己的理解力,能够就所学融会贯通、抒发己见。“学”、“思”结合,则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这是孔子治学的不二法门。学诗亦须兼及“学”、“思”的两面,其中孔子又特重“思”之于“学”的超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由“一隅”进于“三隅”,就必须依靠“思”的力量: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贡的回答之所以能博得孔子的赞赏,正在于以诗言理的方法。《论语》专记此一条,亦是通过子贡用诗的例子为后学指明学诗的门径。诗学研习,并非拘于词章之记诵,关键在于掌握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举一反三,可以使思索的精神冲破空间的局限;告往知来,则利于承前启后、贯通古今。这样,诗学便可超脱于时空之上,以独有的阐释方式表达人道的永恒内涵。
  因此,在诗学上,孔子特重学者之“思”,这种非同一般的理解力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悟性”。李菉涯云:“《易》‘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神与智皆心之灵明。神属阳,主发扬。智属阴,主收藏。知来如所谓悟性,神之为也。藏往如所谓记性,智之为也。告往知来,殆所谓悟性者与?多学而识,殆所谓记性者与?”[1](58)此处所云之“悟性”,实是一种主动求索的精神,它能帮助学诗者透过诗歌词章的表面,进至深层的“诗道”境界。正如董仲舒所云:“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由是观之,见其指,不任其词,然后可与适道矣。”[1](630)其中“见其指,不任其词”即是精思其义的一种状态。
  然而,“思”又非漫无边际的遐想,孔子对之亦有内在的规定。得孔子诗学真传的子夏曾指出用“思”的方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切问”就是切近者而问,其要在使“思”不出人事的范围,大体关乎现实生活中的人伦之道。倘若泛问远思,无所取度,那么学思之于人道义理便会劳无所获、徒而无功。换言之,这实际上是将学者的思考活动引向具体的世道人心,而不是超越现实世界去追求一个纯粹精神自由的空间。此种对解诗之“思”的内在规定,不仅为“游艺以去艺”的诗学路向确立了明晰的目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中国诗学极强的现实性品格。
  孔子的读诗实践也印证着他的诗学主张。他常常将人道的观念悬置心中并以之作为思考的用力处,故其于人伦义理之域多有新得。如《子罕》篇载: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孔子此处所引四句乃《诗经》中之逸诗,借此以明道不远人、思则得之之理。可见孔子读诗的落脚处并不在于诗本身,而是超脱于诗之本旨之外,在修德进道之途上用 力。程树德引冯厚斋语云:“古人说《诗》不必其本指也。诗人之指,谓思其人室迩人远迩,夫子谓道不远人,思则得之,故反诗人之言以明之也。”[1](634)其中“反诗人之言以明之”之语正点明了孔子读诗的一种理路:即借助诗歌的言辞来发挥人道之义理,这也反映了当时赋诗用诗断章取义的一种风气。再如《八佾》篇中那段孔子与子夏的经典对话亦是孔子解诗理路的有力佐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子夏之所以得到孔子的褒奖,正在于他能够默识心通,依据诗之本义而广为引申,超出言义之表而悟得礼仪之本。子夏的读诗方法暗合了孔子一贯的解诗主张,故被后人记载在《论语》中视作言诗之典范。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诗三百的词章字句甚至包括诗之本旨都不是首要的,因为与最终的道义目标相比,它们亦只是见“道”之筌蹄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游于艺”的意义就在于借助词章的审美功能以引起学者的浓厚兴趣,“去艺”则是要超越此种纯粹的审美愉悦并且借助“思”的力量把握关乎人生的诸种道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孔子对诗三百做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朱熹对此解释道:“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委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2](54)他视诗歌为正人性情的义理府库,而直指全体、参悟诗义的关键则在于学诗者“思”之着力处与方向。孔子之义正在于此:“思”须“无邪”,即从学者的角度规定了诗学通向性情之正的方向,同时这也是经“游艺”至“去艺”的内在路径。
  参考文献:
  [1]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4]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301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