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论文关键词]:中国油画 “消费”现状 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市场只是衡量一件作品是否入时或循规的消费性尺度,所谓的市场生效只是衡量一件作品能否投机生利的商业性尺度。一些发达城市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欲望。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化领域发生了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变革。本文从“消费”的角度来关注中国油画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城市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欲望。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文化领域发生了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变革。激荡的社会转型期的市场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左右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艺术创作也未能幸免,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它正沿着商业利益的轨迹前进。这个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社会确实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以致迷失方向,身临其境的人们仿佛着了魔似的,不能自拔,就连最具战斗力和敏锐感的艺术家也被卷入其中。
2006年秋季拍卖会,虽然有的拍卖公司拍卖中国当代油画总的成交额有所突破,并出现了青年油画家刘小东创作的巨幅油画《三峡移民》以22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全球最高纪录的亮点,但是平均的成交率大部分在60%-70%,整体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据预测,2007年拍卖的中国当代油画部分将继续维持这种局面,从整体态势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市场会比2006年更加成熟,局部也会有些调整。
活跃在当代油画界的老一辈画家作品的价格平稳。吴冠中、靳尚谊、詹建俊、赵无极、朱德群等老一辈画家,这些年一直是国内油画市场的中坚力量。由于年龄等原因,他们近年来创作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出手的不是很多。一旦他们的精品在市场上露面,即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并以较高的价格成交。笔者认为,这些老油画家的艺术水平相对比较高,名气比较大,虽然他们的价格比较高,如吴冠中,靳尚谊精品的画价每平方尺都接近100万元人民币,但投资他们的作品的风险比较小,他们未来市场的价格会一直坚挺。作为中长期投资,会有很高的回报。另外,一些地方的知名老油画家的价格应该稳中有升。虽然他们的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数量不大,但作为中小投资者,应该把眼光放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本身有冲击市场高价位的实力,只是缺少市场运作。
“写实画派”停涨下跌,“当代新现实主义画派”上扬。近些年,中国当代油画家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油画家当中写实之风泛滥成灾,他们大多数的作品或是表现老少边穷地区风情的,或是美女模特加建筑和风景的,有的甚至一个模特画了很多年。其特点是画面漂亮,人物表面刻画的精细,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但多数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对现实生活挖掘不深,媚俗的较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陈逸飞、艾轩、杨飞云、陈丹青、王沂东等。2004年10月,由艾轩、杨飞云、王沂东等18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并组织了大型写实油画展,把写实油画推向了高潮。2006年秋季拍卖会,“写实画派”遭到了重创,写实油画出现了大量流拍的状况,其中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成交也不理想。2007年“写实画派”将继续呈现下跌的态势,尤其是水平不太高,名气不大的画家的跌幅会更大。
与“写实画派”相比,“当代新现实主义画派”在2007年将有很好的市场表现。代表人物有徐唯新、沂东旺等,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进入拍卖市场的时间较短,没有市场炒作,加之目前的价格较低,徐唯新、沂东旺的画价平均为每平方尺为5-6万元人民币左右,未来的升值空间比较大,只要有精品入市,肯定会得到买家的追捧。
当代艺术成为国际炒作对象 。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当代艺术基本上是前卫艺术或那种多数人看不懂的怪艺术的代名词。近几年来,国外的很多拍卖行如英国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等,纷纷炒作中国当代艺术。2006年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推上了新高点,成交额和成交率屡屡攀高,其中张晓刚的《天安门》以1804万港币在香港成交。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拍卖行和投资者。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将形成国内外一起炒作的局面。笔者预测,当前市场当红的艺术家如张晓刚等人的作品价格在2007年将继续走高,名头较小或刚进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会有突出的表现。为什么呢?市场运作不规范。中国油画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一个规范化的、正常的操作渠道和市场运转机制,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参与运作的主体往往是一些进行商业抄作却又不太懂艺术但又希望创造艺术大众化的人,而大量从事艺术创作的群体却分布在高校或专职画院——这也算是一个“特色”现象罢,因之也使得油画市场的实际运作因为缺少大量专职画家的参与而显得空洞、轻浮、松散……一般说来,中国油画市场上主要有两类买主:一是作品的直接消费性买主,此类买主所购买的油画作品主要是大众化流行作品和一些传统的临摹作品,此类作品的价钱相对便宜;另一类是为了市场需要进行再操作的商业买主,此类买主所从事的艺术品交易,目的不在于收藏或欣赏而为了投机赚钱的目的,此类买主压根就不需要什么“艺术品”,其所看重的是艺术品的增值功能。因此“相对前者而言,所谓的市场只是衡量一件作品是否入时或循规的消费性尺度;相对后者而言,所谓的市场生效只是衡量一件作品能否投机生利的商业性尺度。”(余 虹《艺术与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