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摘要:文章对吕梁地区汉画像的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阐述了汉画像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画像;艺术;初探
在我国古代,较为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厚葬,形成当时社会的特色。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和封建政权日益兴盛,国富民强,使富有者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追求物质享受,还竞相耗资用砖石构筑地下墓室,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汉画像石墓是土著豪强、贵族的冥宅,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嵌饰于墓室、祠堂、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的石质装饰画,也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画。它始于西汉末期,兴盛于东汉晚期,之后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汉画像石也随之消失,被人们所淡忘。早年的画像内容较简单,雕刻也较粗糙,内容以写实为主,到东汉初、中期画像内容较丰富,题材较广泛,到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更为丰富,范围较广泛,雕刻技法由平面剔地阴线刻,出现了平面剔地浅浮雕,画像石进入了鼎盛时期。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
吕梁汉画像石据纪年墓记载,全部属东汉晚期汉恒帝、汉灵帝时期的遗作,此时的汉画像石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仅保留了初期“点缀政教”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晋西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形象地再现了两千年前晋西北各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及民间俗习的许多生动场景和时代特征。
吕梁是山西汉画像石唯一出土地,也是全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吕梁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是离石马茂庄一带,目前,吕梁所出土的汉画像石90%出土于马茂庄村周边的三川河流域一带。吕梁汉画像石全部出土于墓葬。画像石墓多为砖室结构,有单室、双室、三室,较复杂的有四室,特殊的墓葬还在墓门外左右设置小耳室。墓葬前室大于后室、左右耳室,多为券顶或穹隆顶,墓葬前后长在7 m左右,前室一般宽在3 m左右,后室、左右耳室—般宽2,5 m左右。墓底距地表深一般在5 m~9 m。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处和前室四壁,少则5块,多达28块,墓门处由一门楣石,二门框石,二门扉石组成,前室四壁由立石、横额石组成,有的因横额石较长,在横额石中间加石柱或带石栌斗的石柱支撑,石柱上一般墨题或石刻铭文,记载墓主人简平和下葬的时间。
吕梁汉画像石题材内容较丰富,场面宏大,除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题材外,一半以上是刻绘祥禽异兽之类“吉祥”内容和神话传说,门扉画像全部为朱雀铺首衔环,部分下部也刻绘神兽。朱雀展翅欲飞,曲颈嘶鸣,据说“朱雀飞鸣,天下太平”。朱雀是方位神,也是吉祥鸟。铺首衔环刻在墓门上,是门户的标志,铺首应为饕餮的演变,刻在墓门上也是为了驱邪避不祥。门楣画像多刻绘墓主人的车马出行或郊外狩猎的场面。左右门框画像上层多为跽坐在一层或二层云柱悬圃之上,戴冠(胜)着袍的东王公、西王母,手举仙草或不死之药。下部一般刻绘持慧、拥盾的门吏。横额画像石多为车马出行图、祭祀图、升仙图。画像石一般都有边饰。分单边饰,边饰占画面的1,3,双边饰即上下、左右边饰,少量画像石上有三边饰、四边饰或无边饰。边饰图案以蔓草状云气纹为主,部分边饰有勾莲云纹、连弧纹、窃曲龙纹等,少量边饰中还刻绘各种祥禽瑞兽。综合这些画像内容,吕梁汉画像从画像内容大致可分为:①现实生活:庄园,郊外狩猎,宴饮,乐舞,车马出行,侍者迎送(捧盾,执慧,拿棒,持戟,持笏等);②祥禽瑞兽:朱雀、铺首、虎、豹、双头兽、龙马等;③神话传说:东王公,西王母,鸡首人身神人,牛首人身神人,羽人,云车飞升,青乌;④历史故事:火牛阵,窃符救赵;⑤装饰图案:蔓草云纹,勾莲云纹,柿椅纹,如意纹,连弧纹,窃曲龙纹,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画像内容,在画像石上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一幅幅横竖不同的、有血有肉的石画。
吕梁汉画像石构图内容基本相同,在已发现的画像内容中,门楣画像内容,全部为上下层构图,上边饰为装饰图案,多为云气纹,下层为车马出行图,少量的还有狩猎图,左右门框画像内容,上部分别为跽坐在云柱悬圃之上的东王公、西王母,下部分别为持慧拥盾的门吏或迎送的门吏。但2004年7月,在离石三川河畔王家坡村出土的5块汉画像石,画像内容,构图布局十分特殊。匠师在内容表现上大胆采用了新的手法,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生动画面。门楣画像同样上下层构图,上层仍为如意云纹边饰,但下层主题图案整幅为窃曲龙纹图。刻绘的十分华美。左右门框画像也没有刻绘东王公。西王母,而且整幅画面分别为持慧拥盾的门吏。门扉画像非常简洁明了、粗旷豪放,这组画像石的构图、布局形式,突破了以往门楣画像为车马出行图,左右门框为东王公、西王母,门吏构图内容的贯例,而且画像细部墨线描绘的十分清晰,细致、均匀、流畅、规整,十分珍贵。这组画像石除了构图布局奇特和艺术魅力外,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构图布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吕梁汉画像石石材,大部分为本地产的细密砂质页岩,石质软,易吸水,易风化,呈红褐色或灰绿色,首先将选好的石材,进行削凿磨出要刻绘的一面,由画师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勾图,再由石匠将其人物、动物、车骑等物像轮廓外剔地平铲,取得整体造型,刻成浅浮雕作品,画像中的细部不作雕刻,用纤细流畅的墨线勾绘出人物形象,衣物皱褶、动物羽翼及车马配饰等物像细部的神态,起到以笔代刀的作用,其画像构图有紧有松,夸张得体,刻画凝重醒目,形象洗练质朴,而且又因雕刻极浅,经宣纸拓出后,产生类似剪影的效果。虽然细部无雕刻,但它给人视觉上的立体感和冲击力,给人的印象和艺术效果是完整的,马的奔腾,疾驰的车辆,聚精会神的驭者,飞动摇曳的舞者,威严的护卫,雄猛的虎、矫健的鹿,还有神话传说的东王公、西王母,肩生双翼的羽人,通过墨线的勾勒,简洁的刀法,把传形、传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一幅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感情的变化,使静止的画面反映出生动而活泼的内容,反映出东汉晚期画像石的艺术和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