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新实践美学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和中国产生的实践美学奠基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今已经历了大约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论文联盟http://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思潮和流派;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践美学的倡导者们积极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并努力调整实践美学的体系,不断深化、完善、修正实践美学,使实践美学发展为新实践美学。
无论是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都是由马克思实践哲学延伸出来的美学。中国先后出版了两种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本,引起了美学家们的瞩目并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推进到实践美学的阶段。在中国美学家看来,马克思的《手稿》提供了一把解开“美学之谜”的钥匙——实践。正如邓晓芒和易中天所说: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美学之谜实际上就是人学之谜”“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避也必然导致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放弃”。实践美学的产生,无疑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学术界首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学。当然,目前的新实践美学仍然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还缺少丰满的血肉,仍有待发展和改进。
在熊显长接受采访的报道中提到,他认为,新中国60年美学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新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实践美学之所以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并对其哲学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自然界被改造为与人关系密切的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与人的自然被改造为脱离动物本能的“人化的人”之间在实践中构成了审美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的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实践唯物主义将美合理地解释显现出来,是美学的哲学基础。与此同时,审美活动对世界进行能动的反映,从而直观到自身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使审美活动产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在今后还想得以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厚基础上
新实践美学之所以在当代成为主导的潮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周来祥等人把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20世纪头三十年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的传统美学作为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根本。虽然古代和近代中国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问世,但是,从实践美学倡导者的论著中,不难看出新实践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
三、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同时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
建国之初,帝国主义阵营全面封锁,苏联对中国进行援助,苏联美学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到了改革开放,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美学大量涌入中国大陆,极
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除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以及中国的传统美学,还融汇了西方美学。许多实践美学的倡导者都翻译或撰写了有关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及美学的著作,并且大多都是研究西方哲学或美学出身。这说明,实践美学的发展与西方美学和中西方美学的结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