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美学
今年下半年,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西班牙希罗纳大学、台湾南华大学、山东大学、《江苏社会科学》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分析了当下的社会形势与理论发展,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目前最为迫切的理论任务是要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会议围绕这一主题就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转型的理论模式、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各种跌宕与波折,总结和研究这段历史必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理论转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刘纲纪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并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及其实现不可分离。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要注意西方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发展,还要注意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美学以鲜活的生命力。浙江大学中文系王元骧教授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开展实践论视界的研究,这既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文艺的性质,又与西方现代哲学及其影响下的西方现代美学的“实践论转向”趋于统一,还能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格和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的基本精神。WWw.lw881.com南京大学文学院王杰教授则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理论的形式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即一种中国模式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其目的是转变文学艺术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和批评性力量的存在方式,使其成为为社会变迁和变革服务的积极的上层建筑力量。其他一些学者也在发言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精彩的总结与回应。例如,香港大学人文学院的武科维奇教授反思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概念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指出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季水河教授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艺术论美学阶段、认识论美学阶段和实践论美学阶段。总之,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存在诸多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梳理其历史发展,总结其独特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未来走向,对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及其现代理论转型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转型的理论模式
在总结20世纪美学发展的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已经开始发生现代转型,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又不能忽视中国独特的社会与文化语境,还要考虑到未来的社会与理论发展。
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的周来祥教授进一步从世界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和谐论美学”。他指出,要使世界文化进一步本土化、民族化,使中华文化进一步现代化,就要把和谐美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杜书瀛研究员则从价值论的角度考察了美的价值本性。他指出,美是一种价值现象,审美活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价值活动。因为,价值是人与对象的互动所生发的意义。美,也即审美现象,存在于主客体互动所生发的意义、意蕴、意味之中,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美也将不断生成、不断发展。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回应了王元骧教授提出要开展实践论研究的观点。他指出,他提出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把实践论与存在论有机结合的基本思路,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思想必须以实践论为基础并通过实践而实现。
与周来祥教授、杜书瀛研究院和朱立元教授等人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转型问题不同,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刘康教授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转型的一些新视角。赵宪章教授认为,面对“传媒时代”的图像化魔力,我们需要在语言与图像之间找到一个节点,以便缓解二者的对立和矛盾。“语-图”互文研究则是文学理论面对传媒时代,从文学自身的境况出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刘康教授则认为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构成了一个不同的选择,并且构成了自身的不断向现代理论形态的转型。这是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选择不同于西方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时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并且在中国有着丰富的改造人的主观意识的实践。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要顺利完成现代转型,除了要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关照以把握中国现实的审美经验和文艺实践并做出理论提升之外,还要借鉴外来的各种理论资源,努力将之整合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金惠敏教授就提出“全球化作为文化”这一命题。他认为,如果“经济全球化”成立的话,那么依照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定义,“经济的”也必然就是“文化的”,所以,消费社会之“商品的符号化”是对经济本身之文化性的突显,而文化也随经济不断越界并发生冲突。西班牙希罗纳大学哲学系齐墨教授则从马克思主义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体生成。他指出,艺术是主体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个体化。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艺术作为一种反思性体验,也就成为具体生存模式以及具体存在关系的反映性表达,艺术作品也就成为社会现实的特殊存在与主体的认识及思考的具体关系的一种表达。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研究之外,更多的专家、学者讨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或发展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4415.html上一篇:社会性别与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