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的存在。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存在的独特性——“需要一创造”性,及人类活动的独特性——能动的实践性,都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价值属性。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意义的王国。此外,文章还指出 其中讨论人的价值问题,更要强调人的能动的创造性,即创造价值,一个人性结构的内在规定。
关键词:“需要一创造”性 价值存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构成”、“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人类也不例外。马克思说:“人双重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①这表明,一方面,作为经验层面上的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内在尺度,从而有可能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世界中提升出来。因此,“人不仅仅是自身然在物,而且是人的自身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②这第二方面,对人之为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人是符号化的存在物,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等等。众说纷经,但归之一点,即人的存在方式是独一无二的。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存在。“需要”与“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相互确证,相互渗透而又彼此推进的特性。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并使得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乃至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和规律性。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
思明确指出:“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财富’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笔者认为,人的需要是这种活动的最终推动力,创造性则是一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需要一创造”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人的需要,从其最直观、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一定联系的必然性,或者说是由人与外部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某种不平衡关系而引起的人的某种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不仅表现为人的欲望、情绪、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已反映出人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劳动创造活动的内在必然性。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类的一切对象化活动无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对象化、现实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需要是人类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实践活动——的动因。在“人一自然”相关的自然领域,“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⑤在“人一社会”相关的历史领域,“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⑥“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⑦总之,对人来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⑧然而,“需要”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早在物质运动的生物形式阶段上,就已经产生了需要。但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一,动物的需要不仅是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因,而且规定着它们活动的方式。因为它们的需要是出于本能的维系物种生存、繁衍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动物的需要永远超不出生物性的本能;对人来说需要固然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然而,它并不直接地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形式。人能够进行选择,具有在某种外在必然性面前说“不”的能力。动物的活动方式不存在选择的问题,而人的活动方式处处渗透着人进行选择的“意向性”。如饥饿的野兽由于求食的本能不可以不吃摆在面前的食物,一个饥饿的人却可以出于某种非自然的原因而抗拒“饿了要吃”的生理必然性。其二,人的需要要往往表现为一种“要求”,而区别于动物的那种“欲望性”的需要。动物的需要是在对象许可的范围内,由外在对象决定的;对人来说 “自然界并不能满足人类,人们决计要用自己的实践改变它。”需要的这种“要求”性,既表现出人类需要的能动性,又表现出其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性。当然,这种要求是双向的,既要求客体合乎于自己,又要求自己合乎于客体。其三,动物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其本能活动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生存的必需品;而人的需要依赖于人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变更自然,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新的“生命材料”。创造性不仅构成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本质区别,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它具有本体论意义。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特殊性,也就意味着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恩格斯曾经指出“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⑨创造性乃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属性。总之,动物式的需要是无意识、非反思的,是人类需要的生物学前提,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需要是创造的源头。人类的刨造力及其发展与自身的需要的发展成正比。一个人的需要愈丰富,其生命力就愈强。他的内在世界就愈广袤,要求自我表现、自我确证的冲动就愈强烈。因此,我们可以说创造力就是人在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冲力的驱使下,将自己的生命力及内在世界自主、自由地对象化的能力,自由创造是人的根本生存样式。人的需要是一个发展着的开放性系统,“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几乎总在期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⑩从而决定了人的存在的非终极性。
创造,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从纯生物学的意义上说,人的存在是“有缺陷的”,人缺乏自然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手段。如人没有用以对付恶劣气候环境的天然毛发层,没有天然的攻击器官,即使就感觉器官的发育程度而言,大多数动物也要优于人,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米切尔兰·德曼指出,“人类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来确定性。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活动是自己总处在“造就”之中,总在克服事物及自身的现存状态,不断地规划未来,创造未来;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另一方面,从人存在的社会意义上说,创造是人社会性存在、发展的需要。人及其社会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的循环运动,而是一个体现了主客体之间动态价值增殖关系的合目的性的运动过程,这种合目的性运动,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现实化。创造性的活动连通着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人类有着一部自己创造自己的、永远向着未来开放的、有待于不断制作的历史。
最后,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断得到满足的需要以及人类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又产生出新的需要。这也体现了人类需要的开放性、发展性。
需要与创造两者相互确证、相辅相成,统一于“超动物类生存”的人身上,离开了需要,所谓的创造就失去了动力、目的,人类的每一种创造活动背后部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即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人的需要;离开了创造,需要也就不是真正人的需要,人永远不会满足于自然、自我的现存状况,而要不断地寻求更新、更高的“自然”与“自我”。
二
“需要-----创造”不仅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样式,而且构成了人的基本价值,由此使人生活在价值的世界,“意义”的领域中。如前所述,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活动方式,这一选择的根据就在于价值,即人依赖价值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并改造世界、创造世界。首先,人类存在的独特性——“需要一创造”性就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人的开放性的需要体系决定了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止境的、永恒发展的,这也表征着人类高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以发展求生存,通过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及其潜能的发挥来显示其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人的存在及生命的维持有其相同的自然性的一方面。如人和动物都要不断地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然而人类决不仅仅满足于维持生命体简单的重复性的存在与延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进步的永不满足的历史。之所以如此,在于人具有创造的本性,具有不断地追求价值的意识。人的活动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追求某种价值,在发掘自身潜能的同时改造世界和创造价值,通过创造更高的价值来展现生命的意义。没有价值意识——即对自身的价值需要及外物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识——人类根本不可能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离开了创造的活动人类历史将止步不前.不可能出现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跃迁,人类也就不成其为人类。
其次人类活动的独特性——能动的创造性,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一方面,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就是人类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即人意识到自身的某种需要及外物(或其某种特定形态)对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从而进行有目的追求价值与创造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觉性”,即人们在对价值目标追求的整个过程中一一一包括目标制定、实施、检验——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调整目标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使之最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这种为目标的实现而对活动的方案、措施所进行的选择和调整,具有价值范导性,实际上是人们进行价值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目的人们追求一定的目的就是追求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尺度”, 也体现了其价值意义。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进行生产。井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 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叫这里马克思讲了人的活动的 三个尺度:求真、求善、求美;并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本特征。求真,即合规律性。把握“任何物种的尺度”以使自己的活动合乎于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求善,即合目的性。把握“内在固有的尺度”并将之运用于外在事物,使外物由“自在”的存在转化为“为我的存在”。达到了“善”,也就实现了价值目标。“求善是求真”的目的;只有在“善”这里“真”才获得其实在的意义。主体把握客体尺度、认识客体的活动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主体将自身 尺度运用于客体、改造客体的活动是一个求差的过程,两者的统一即“美”的世界。求美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充分肯定即“自由”的境界。它充分肯定并展现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及人的活动的创造性。这里人的内在尺度,不断发展的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不仅建构个人价值世界而且使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而成为价值世界的内在动力源。因此价值的实现,真、善、美的产生,自由的获得,本质上是一回事。它们都与人的主体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因而也就成为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类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
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客观性不是自在意义上的客观性,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类自身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矛盾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不断物化的过程,又是外在事物的自在性、异已性不断被克服并内化人类自身力量的过程。伴随着这一矛盾过程的发展人的存在方式、本质力量日益丰富。确切地说.这一过程也就是人们对‘自由 的不断追求的过程,充分发挥人类的潜能、创造性成为目的本身,即价值的最高本质。
三
“需要一创造”性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的“由自己的需要驱动起自己的创造,用自己的创造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本质,并使人的存在表现为一种能动的实践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的个人其自身的价值问题也具有复杂性。
首先,我们说“需要---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表征着人类的特性。因此,我们在讨论人的价值问题时,不仅要看到人的能动的创造性,即创造价值;还应注意人的存在又是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的存在。不少人一谈到人的价值只注重于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 值.是一种“产生价值的价值”。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还有维持存在和发展出种种“需要”。人类需要的特有性质决定了需要既是人的活动的力量源泉,又是人的活动结构中的一个因素,因而成了人性结构的内在规定。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现实也就成了句空话,更谈不上进行价值创造。从这 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活动无非是创造并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并日益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就社会来说,应注重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当然,人的需要也存在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分。我们认为,判断人的需要是否正当、合理主要应看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否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提高。因为从根本上说,价值是客体对于增强人的主体性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看,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不断地满足人的日益丰富的需要,进而继续进行“扩大着的”价值再创造活动。这一过程即:创造(付出)一需要的满足(回报)——创造(付出:扩大再生产)。由此价值的创造呈现出日益递增、扩大的趋势,整个社会才能处于良性运动发展之中,其中任一环节失调而打断这一循环,整个社会的运作、发展必然受到损害。总之,那种只将劳动、创造而不将任之为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当然只讲需要及其满足,而不讲人之为人的创造这样的存在并非“真正的人的存在”,“毫无价值”的存在。无论何时,对于人类自身特性的认识,都要确认“需要 ——创造”的双重性。
其次,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再价值关系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具有主体性的价值客体。人不仅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而且能把自己同他人区别开来;他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需要,而且还必须处理自己的和他人、社会和关系,这就产生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目标的关系问题。人的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即自我实现和个人全成发展。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我实现,或者说,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⑿同样人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一定的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目标向联系,这一切不仅影响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而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自我实现的成败。在这一意义上,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目标的确立又要以他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及社会价值取向为依据。这一点是大多数人主张并一再强调的。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不应该忽视、更不能压抑、限制其成员个体的价值实现即不能过分强调价值实现的社会本位。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人的作用合理推动的,人们通过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已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着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无数个体的价值理想、自我追求,都是由其现实生活激发起来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只有重视其成员个体价值实现和潜能的充分发挥的社会.才是朝气蓬勃、有无限生命力的社会;理想社会应该促进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使人人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早已的提出的目标。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第1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上)第118-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第286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shijiezhexue/2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