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世界哲学
和谐观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论演进
和谐是一个起源古老、影响深远的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和谐”概念以前,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实践就非常强调规论文联盟http://则和比例的重要性,“希腊工艺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和谐、庄严和恬静。” 上升到认识层面,英国哲学家鲍桑葵对古希腊美学曾有一个著名的论述:“在古代人中间,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对称、各部分的和谐等观念分不开的,一句话说,是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一总公式分不开的。”
一、关注自然——和谐观的开启
(一)从“物质始基”到数——毕达哥拉斯学派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是自然哲学派,他们试图在无限多样的存在中寻找世界的统一性,即“本原”,也称为“始基”。 作为“古代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提出了“物质本原”说,认为“水”、“阿派朗”、“气”等就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本原的“无定形性”。
另一方面,南意大利学派的创始者毕达哥拉斯对具体本原物质的看法和米利都学派有所不同。他及其追随者们对数学投之以巨大的关注,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或原则,“数目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元素”,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万物,“你不仅可以在超自然的和神的存在中看到数的本性和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语言中看到它们在起作用。它们不仅贯穿于一切技术生产,而且也存在于音乐之中。数与和谐的本质不容许虚假。”他们认为宇宙万物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还进一步在宇宙天体的层面上说,“星体的圆周运动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的”,在此“宇宙谐音论”的基础上,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的基础上,在希腊哲学史中最早提出“和谐”这一范畴,并认为适当的比例就是和谐。尽管该派的学说及推证过程带有神秘的形而上学色彩,但他们的理论基点 “数”实际上是与米利都学派看法相类的某种具体物质。无疑,和谐美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客体的外在特质。而这一符合希腊人自然气质的信念,奠定了以后希腊美学的基础,并成为它的根本特征。
(二)相反相成的素朴辨证——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另有一些人,不仅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而且认为对立也是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记载到,这些人拟定了十对本原,并明确规定他们之间是对立的东西,“对立是存在物的始基”。但这仍然只是一种相对协调、相对静止的观点。与此类似,活跃在公元前五世纪初的赫拉克利特也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并且进一步地看到了在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中的统一和和谐,认为和谐来自斗争。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由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皆流,万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生灭的过程中,因此其和谐观也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由数构成的相对静止的天然状态,而是经过对立斗争转化而来的“流动”的和谐观,具有一种素朴的辩证色彩。
二、审美主体——内涵及方法论的转向
(一)主体力量的觉醒——智者学派
古希腊社会进入公元前五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奴隶主民主政制的成长,人们愈来愈摆脱
对自然和神的依附,意识到人自身的力量和存在。这种观念集中反映到哲学上,由以研究自然为主的自然哲学,向研究人和人类社会转变,“趋向哲学的人类化”⑥黑格尔也指出,在智者到苏格拉底期间,希腊哲学思想从早期思考抽象的自然形式的阶段,进入了主观反思的阶段。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首先揭开了人本主义的序幕。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伟大的命题”,标志着审美主体的觉醒,意味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审美客体对象的分离。和毕达哥拉斯哲学所传达的客观和理性互相对立,智者学派强调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观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新思想在当时没有能立即产生影响。⑧而自智者学派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大多在与他们观点有所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
(二)追寻理性新方法——苏格拉底
和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也提出人本主义问题,但是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由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直观转向凭借理性,并将辩证法贯注到这种理性的探讨上去。
苏格拉底确立人在认识领域的中心地位,认为人应该掌握知识,并且可以凭借理性得到确定不移的绝对的知识。在对美的追寻中,苏格拉底提出同一个事物可以既美又丑,区别在于它是否包含合适和合目的性。 他“把有目的的美称作和谐(harmotton)(它和[harmonia]一词同源),而后来的希腊人称它作适当(prepon),罗马人在翻译这个词时分别用了得体(decorum)和适合(aptum),并区别两种类型的美:pulchrum和decorum,即事物因其形式而美和因其目的和功用而美。” “因其形式而美”便是纯粹客体对象的和谐,“因其目的和功用而美”则与人及人的生活相联系,走向审美主体相联论文联盟http://系的方向。
三、内外与整一——学理综合及提升
(一)从理性认识到身心和谐——柏拉图
柏拉图在方法论上继承了苏格拉底,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认识真理,并对智者学派主观地解释美的行为持否定态度。他说自己“不关心对于人们来说什么显得美,而只关心美是什么”。在柏拉图的追问中,美是不限于感觉对象的一种客观属性,其检验标准是一种天生的美感。最后,柏拉图采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秩序、尺寸、比例均称和和谐,并将和谐与人的境界、人的德行等联系起来论述:“尺寸和比例是与美和德行同一的”。在《蒂迈欧篇》中,他解释说比例之所以决定事物的美是因为它赋予他们整一性。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指出最理想的人生美就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融成一个整体”。
从整个哲学思想上,柏拉图表现出古希腊人的宇宙整体和谐的思想。他的哲学观念结合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并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比例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涉及了比较广泛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从早期希腊哲学中客体的和谐,经心灵的和谐,再到柏拉图首倡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这是自智者运动以来和谐观演进的必然结果,对后来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整一性的普遍和特殊——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事业,在对哲学的探索上走得更远。他同前辈们一样,认为存在普遍的必然的理性知识,但不同于柏拉图只承认普遍的理念而忽视世界中的个别事物,亚里士多德强调普遍的知识只能从个别事物中获得,所以他重视个别事物,重视经验事实。
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的宇宙和谐思想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和谐观点:“单一的和谐秩序是由最相反的本原混合成的”,这些本原“彼此谐和的聚在一起,……保证了整体的稳定” .显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由部分与整体、一与多、对立与统一所构成的。
这种对立与统一的观念严格地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本体说即形式—质料说中。在著作《形而上学》中,他把事物分为形式与质料两部分,两部分彼此对立。这种对立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质料仅作为一种可能性,是潜在的能力,它要使自己得到实现,必须获得形式,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形式是运
动,是主动的能力,它要实现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的目的。因此就整个世界来说,从质料与形式,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当论及美的本质时,亚里士多德明显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明确”。这一观点也在其讨论悲剧情节的完整与规模时得到具体的明确。在《诗学》中,亚里士多论文联盟http://德强调情节“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并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从本体意义上质料与形式的动态统一,再到具体领域中美的形式,显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整一被作为美的本质与和谐的规律而受到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