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梁冰
摘要
经过几代有识之士的努力,近代佛教被赋予了现代佛教新的生命力。近几十年,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建筑、园林建设不断增多。作为集文化场所、观光休闲场所和宗教场所为一身的佛教文化类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设计人员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体现创新精神?这需要设计人员在今后的设计中不断努力,以“经典、传承、创新、”作为设计的目标,创作出更多佛教文化类景观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佛教文化、长寿文化、风景区规划、园林设计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扎根并得到发展,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与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特色的中国佛教。本文社会学论文旨在探讨佛教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影响与贡献。
1佛教文化元素在重庆市长寿区菩提山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1项目现状概况
菩提山生态公园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城中,距长江约3公里,最高海拔597米,相对高度400米。南邻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路和渝利铁路、渝万城际铁路,东面和南面紧邻长寿城市发展区,西面和晏家工业园区隔山相望。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1.2风景区性质及功能分区
菩提山是依托于佛教文化的风景区,有其独特的景观和历史文化,但与周边东林寺、石佛寺等佛文化旅游景区相比,景观资源和佛教传统遗留匮乏,缺乏竞争力。充分挖掘菩提山佛教文化资源,结合“森林长寿”建设,加快恢复菩提山的良好生态,在修建完善寺庙建筑的基础上,重现绿树成荫、修竹映月、殿宇恢宏、香烟袅袅、暮鼓晨钟的佛教文化景观并重燃“菩提圣灯”加快推进“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建设,完善佛寿文化朝圣区、长寿文化游览区、长寿古镇等九大功能分区,将菩提山打造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佛教名山。论文中将着重介绍宗教文化朝圣区,其余区域应专文讨论,论文将不再涉及。
1.3佛寿文化朝圣区规划设计
1.3.1佛寿文化朝圣区规划范围
佛寿文化朝圣区用地面积为13公顷,建筑面积为0.65万平方米,位于景区最高点菩提山顶,风景优美。在规划中将其定位为佛文化朝拜圣地。
1.3.2佛寿文化朝圣区规划构想
充分利用菩提山的历史及自然资源,围绕广为流传的菩提圣灯的传说和菩提寺的历史文化底蕴,策划一系列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作为整个长寿文化城的核心旅游区。集中展示长寿区的宗教文化,设置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满足人们的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休闲养生的需求。
2佛寿文化朝圣区项目设置
2.1菩提寺
在菩提寺原址及周边区域,建设菩提寺。民间有很多菩提山的形成及山名由来的神奇传说,但是对于菩提寺的记载颇少,只记载着人们曾在此驻寨建庙、开物造化。历史上菩提寺建在山顶凹处,又名晶山寺,金荣寺,吸引了众多信徒、游人前往朝拜,香火甚旺。因此考虑本地区的宗教朝觐需求和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需要,策划恢复菩提寺,并设置菩提圣灯、放生池、菩提三宝等项目,让游客拜佛朝拜、听梵音、点圣灯、参与佛事活动等。
2.2菩提晓钟
恢复重建菩提圣灯同时,在菩提山现状的另一山顶设置一古钟,形成朝有钟声,夜有圣灯的壮景,增加旅游看点和神秘感。
2.3菩提圣灯
据史料记载,明代僧人大智曾铸造一根长近20米的铁柱,立于山顶高台上,名曰“灯杆堡”,燃灯于山顶铁柱上。每当夜晚,灯光四射,百里可见。由此菩提山以“菩提圣灯”之名,被列为长寿八景之一而闻名遐迩。
2.4佛塔文化苑
“塔”,源于印度的古老的建筑形式,代表生命的止息与消散。佛塔、寺院、石窟被称为是佛教三大建筑。在此以小型壁雕、山石、模型、缩微景观等形式,展示世界各地佛塔样式、形制风格及历史演变,使游人观一园而知天下塔,增进对佛塔文化和建筑的了解和崇敬。
3论文结语
综上论文所述,景观作为佛教类文化圣地的载体,目的是更好的体现佛教文化底蕴极其鲜明特色,在设计中应当协调处理各种景观与现状佛教文化资源的统一,追求空间格局与佛教文化传统的的协调统一,在风格上避免符号元素的堆砌以致各地区景观的雷同。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就是要弘扬佛教思想中积极有益的成分,使其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焕发活力,彰显价值,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 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M].中国台北:台北市建筑师学会出版社
【2】 吴庆洲、吴锦江.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 [M].中国园林
【3】 王玉琼、刘 力.论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 刘元春.共生共荣—— 佛教生态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48.49
【5】 曹绘巍.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2.4:48-5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wenshilunwen/12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