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所以,民间画工的配色口诀,往往是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的结果,如“粉青绿,人品细”,是指性格温柔妇女形象的衣饰配色;“红配黄,喜煞娘”,是指新娘形象的衣饰配色;如他们把桃红称为俏色,用此色多表现妇女、儿童的服饰及其花卉纹样,而对于较为庄重体裁的年画中则很少用。
在年画制作过程中,民间画工运用色彩很少受表现对象的限制,他们首先考虑大众普遍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丰富的用色经验。如把红、紫、黑色称为“硬色”,黄、桃红、绿为“软色”,从而总结出“软靠硬、色不楞”的设色原则,意为软色和硬色搭配使用更为恰当。因为硬色明度相近,互相配合画面易“发闷”,与“软色”搭配拉开距离,在明度上形成对比有序的关系。如“红配紫、臭似屎”口诀,说明紫与红色同是硬色,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容易产生气闷之感觉。山东木板年画“门神”的色彩的搭配,则是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的运用。民间画工还善于吸取在民间得到普及的其它艺术门类的色彩,来丰富年画的色彩语言,如对戏剧服装、化妆造型、民间泥塑等色彩的模仿和借鉴。如有些年画门神形象“秦叔宝”、“尉迟恭”、“锦地门神”和“御前侍卫”等的设色,与戏剧舞台上的服装颜色几乎相同。
民间画工们的作品,极少能够流传下来,他们所总结的经验也较少有文字记载,因此反映用色经验的施彩原则,大多以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口诀方式继承。尽管这些简白的色彩口诀,多是以直觉把握色彩,以简单直接的“难看”和“好看”描述来表达色彩判断,但却与现代色彩学原理和规律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因为不论古人或现代人的视觉经验,都是建立在视觉感受的生理基础之上的,由视觉感受所形成的视觉经验都具有基本的共性。如山东木板年画所使用的主要颜色为红、兰、黄、紫、黑加上白色的底子,在画面上构成如同现代色彩的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的关系,形成了共同作用、同时对比的色彩效果。另外民间年画中还利用套印,形成色块重叠、大小色块穿插、色线排列等色彩效果,其手法与现代平面装饰色彩的基本手法相同
这些民间工匠总结用色经验,所形成的丰富的施彩原则口诀,呈现了某个特定地域民间习俗的集体意向,简明易懂便于掌握,使人们只需经过简单的甚至无需经过专门的色彩训练,就能参与年画的制作活动。从清乾隆年间始,天津杨柳青已形成“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在民间年画产地陕西风翔小里村,目前还有十数家年画作坊,每年进入腊月,家家印刷年画,除满足当地需求,还远销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山东杨家埠、河南朱仙镇等地,历史上亦盛产年画,也曾出现人人善画、家家能印的繁荣景象。这样,虽然因为年画制作的普及性,不可避免地在设色上出现相互模仿和缺少变化的特征,但普通百姓作为年画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正是在这种普及性的约定俗成的色彩应用中,使内心的感情得到更直接、自然的抒发和表现,从而显示出色彩的生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年画的装饰色彩,是源于人类本能到感情表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富于民族文化个性的色彩艺术样式,具有本能性、象征性、大众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各个造型领域中得到吸收运用。所以,面对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不存在是否要继承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对民间年画的一些色彩元素,进行表象的借鉴或模仿,是不得其旨的。如文中所述,民间工匠的用色经验,主要体现在他们所总结的施彩口诀之中,这些口诀呈现了某个特定地域民间习俗的集体意向。所以,挖掘流传在民间的施色口诀,从中探寻年画的色彩规律,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上一篇:关于建筑管理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下一篇:浅谈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