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文史论文 > 纳粹主义的崛起:逃避自由的“后果”

纳粹主义的崛起:逃避自由的“后果”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纳粹主义的崛起:逃避自由的“后果”

冯琦翔 马蕙紫

[摘 要]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分析了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更多自由的同时却也被孤独侵蚀。一战后二战前,德国兴起了纳粹主义,纳粹主义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所造成,其心理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之一。弗洛姆从心理方面分析了纳粹主义为何会在德国兴起以及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纳粹主义 逃避自由 心理因素 文学论文,文学职称论文,发表论文网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庭,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为了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其代表作品有《逃避自由》、《爱的艺术》、《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人类的破坏性剖析》等。弗洛姆于1940年出版了《逃避自由》一书。在他看来,在20世纪上半页,虽然人类的意识还在继续提倡“自由”和“民主”,但人类的心理却己在倾向于相反的方向,人类的行为已在选择“逃避自由”,这个逃避自由的心理趋势最终导致了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和希特勒的执政。

1.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生成

弗洛姆从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出发,展开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弗洛姆认为,他认为,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必然相应有两个结果:一是人的自由的增长,二是人的孤独感的增强。正是这种冲突,形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表现为三:第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即个人放弃自己的独立自由,去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第二,攻击性和破坏性。是以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由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力感。第三,舍己的自动适应。顺世和随俗。前两者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往往采用更温和的方法逃避自由。一般来说,普通人为了消除自由和责任带来的重负和孤独,往往倾向于通过采取与世无争的方式或沉溺于、封闭于内心世界的方式来摆脱世界,摆脱威胁与孤独。使自己变为无主体的“普通人”。就像动物随着环境变换身体的保护色一样,个人放弃了其独有的个性,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相似,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这种内在的人的生存冲动便成为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生成基础。人由于对孤独的恐惧而倾向于逃避自己本质的自由,而与某种整体和权威认同,获得安全感。正如弗洛姆所说,“人类的历史是冲突和斗争的历史。朝个体化加深方向没迈出一步,新的不安全感对人民的威胁就更进一步。始发纽带一旦切断,变无法重续。乐园一旦失去,便无法返回” 正是面对这样的生存境遇,人可能会产生逃避自由的心理冲动,会使人产生对原始安全感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恐惧,于是,“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各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弗洛姆从人类形成的历史过程出发,深入地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形成的原因。弗洛姆指出,自中世纪结束以来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在中世纪,人类与自然界处于同一状态,人类完全受制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也处于原始的自然联系之中。在这个时期,虽然人缺少独立和自由,但他并不感到孤独和焦虑,这是因为,传统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制度、狭小的生存环境、不变的社会地位等等,都给人以一种原始的束缚,同时也给予人们一种天然的安全感。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建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破了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体系,人类开始了个体化的进程,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开始出现。然而,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却失去了中世纪以前传统人所固有的社会秩序和不变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因此,现代人虽然获得了自由,然而却又陷入了孤独,并由此而产生了不安全感。这样使得人们倾向于逃避自由。

2.纳粹主义崛起的社会心理基础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中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的仇恨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纳粹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为什么纳粹主义会在德国有众多的平凡而普通的支持者?纳粹主义为什么会得到各个阶级的支持?纳粹主义为什么会产生于当时的德国?

??弗洛姆认为,尽管社会经济和政治根源是纳粹主义崛起的根本原因,如纳粹主义代表了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半破产的容克贵族的经济利益,没有他们的支持,纳粹党是不可能上台的。但纳粹意识形态得到大众的狂热拥护并占统治地位,必须从心理学上解释。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其书中写到“合理生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她超过了地球上其他的一切能量”。 日本的心理学家寺内礼治郎也认为“共同体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物理的特性,能够刺激一定的态度、感觉、个性类型或者社会性格等特定的心理发展。并且这些心理条件都具有反馈的效果。就是说,它们可以对外部环境起反应并改良其最初的性质。改变了性质的外部环境又产生新的心理发展。如此,历史一面形成心理的、社会的循环,一面向前发展。”

??弗洛姆认为,社会经济、人的心理和意识形态在历史进程中是相互依赖的,尽管它们各自都有某种独立性,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心理和思想文化的力量。弗洛姆这里所说的心理的力量主要是指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即在一个社会的共同生活方式和基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和性格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一般是植根于社会性格中的,社会性格本身是由某一既定社会的生存模式塑造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质反过来又变成塑造社会进程的生产力” 在弗洛姆看来,社会性格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中介,又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而这种中介本身又是一种能动的力量。

??弗洛姆正是用这种社会哲学来解释纳粹主义崛起的。纳粹主义之所以受到下层中产阶级(小店主、手工业主、白领工人等)的狂热拥护,原因在于他们的阶级特征:随着垄断势力的兴起,他们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但他们与垄断势力在经济利益上又有密切关系。他们由于依靠和屈从垄断势力而得到一种安全感和自我陶醉的骄傲,并从对现存当局的服从和忠诚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当时德国1923年达到顶点的通货膨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极大地打击了下层中产阶级,使他们被挤在工人和上层阶级之间,成为最无助的集团。工人尽管看上去处境更糟,但他们本来一无所有。而中产阶级牺牲了逐渐建立的良好社会地位,辛苦积攒的钱,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这种打击在心理上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更加促使中产阶级增强了对权力的追求,期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权威,代表他们的利益,而他们宁愿屈从于这个权威去侵略、摧毁其他国家,去虐待、屠杀其他民族的人们,从而使自己从失败中恢复过来。比其他阶级,中产阶级对凡尔赛条约表现出更强烈的义愤,因为民族主义义愤是他们的性格倾向的最“合理”的表现方式。

??对于众多普通劳动群众之所以“顺从”法西斯主义权威,弗洛姆认为除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权威主义性格因素,还因为他们具有“自动适应”的心理机制。一般来说,与那些极端的、极具破坏性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相反,大多数往往可能采取更加温和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即顺世与随俗,主动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他们之所以能顺从法西斯主义政权,就是因为法西斯主义以“新权威”面目出现,利用了他们的这种“自动适应”心理。

考虑了其社会心理基础,希特勒的性格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希特勒的性格在一定程度是代表了下层中产阶级的性格。希特勒本来是一个没有机会没有未来的小人物,他在年轻时曾强烈地感到自己将成为一个被遗弃的角色。于是他开始了“我的奋斗”,而奋斗就是追求权力。对德国群众,他以施虐狂的方式予以蔑视。尽管他声称“热爱人民”,但这仅仅是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以便更顺利地支配他们。他宣称个人无足轻重,不值一提,个人应无私地为国家牺牲自己。而他本人则代表国家。这正是有施虐倾向的“领袖”的惯用伎俩。希特勒说,“犹如一个女子,宁愿委身于强悍的男子,也不愿支配懦弱者。同样,群众热爱支配者而不是哀求者”。希特勒对政敌,则表现出施虐狂和破坏性相结合的残酷的迫害。除了统治、侵略,希特勒还有一种受虐的渴望,他表明他要服从上帝、命运、必然性和历史,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正是这种服从的表现,实际上这些名词仅仅是强权的象征。

3.结语

一战中德国败北固然是纳粹分子上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德国战后各个社会阶层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变化而衍生出来的新的社会性格才是纳粹分子上台的关键。纳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时人们一种逃避自由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美] 《逃避自由》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任丽杰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

3.田新元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l2月

4.杨春花 逃避自由的根源及其机制---解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王继成 魏玛共和国的国民心态与纳粹的崛起 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6.李工真 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世界历史,2000 年第6 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wenshilunwen/12416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