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刘倩
摘要:本文戏剧论文,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汉代名相公孙弘的研究不多,一些通论性的著作在不得不涉及他时,往往认为其人格不足道而对其贬损,忽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拜相封侯的儒者,在儒学理论上甚少创新,但却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完成了儒学的世俗化,实务化,促进了儒学官学的结合。
关键词:公孙弘,生平,政绩
一, 生平
公孙弘,字季,生于公元前200年,齐国菑川国薛县人,“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史记•平津候列传》﹚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公孙弘实为大器晚成,40岁拜公羊大师胡毋生为师,学习《公羊春秋》。汉武帝甫登帝位,开始将统治思想从黄老之学向儒学转移,即位第二年,即举贤良文学对策,选择儒生入仕,“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公孙弘以60岁的年纪被拔出同列,任为博士,出使匈奴,但“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可见,公孙弘第一次的仕途之旅是不平顺的,这也为他第二次出山积累了经验。六年以后的元光元年(前134年) 年近望七的公孙弘第二次被淄川国举荐应贤良文学对策,这次的对策过程对于公孙弘来说颇为惊险,也颇具戏剧性,“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太常将其对策定为下等,不了武帝却对其限量对策很是赏识擢为第一,自此,公孙弘一岁三迁“中至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年),晋升御史大夫,第二年就代薛泽任丞相,封平津侯,位极人臣,最后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卒,得以寿终。
二, 政绩
从元光五年(前130年)第二次被征为博士,到元狩二年(前121年)卒于丞相任上,前后10个年头。其间任博士、左内史约4年,任御史大夫2年,任丞相4年。在这十年中,公孙弘的最为后人称到的政绩就是他于武帝元朔五年,提出了著名的设太学,为博士置弟子员的主张:,从此以后,知识分子通往仕途便有了一条规范而畅通的道路。由于受利禄的吸引,儒学便成为当时士人专注的学业,“自此以后,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史记•儒林转》﹚公孙弘建立太学的建议得到武帝首肯并付诸实施后,促进了汉代儒学的兴旺发达,为汉代官吏的选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公孙弘居相位时期的另一政绩是根据“《春秋》大义”处理淮南,衡山王谋反事件。公孙弘和张汤相配合,任用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为丞相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以《春秋》之义正之。” ﹙《史记•儒林转》﹚ 经公孙弘、张汤等人的严密查办,淮南王与其弟衡山王谋叛案终于真相大白。在对此案进行审结时,胶西王刘瑞指出:“《春秋》曰:‘臣无将,将而诛。’安罪重于将,谋反形已定。”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臣无将,将而诛”便是此案所依据的“《春秋》大义”。
三, 为人和事君
首先,在事君方面,公孙弘对武帝确有曲意逢迎之嫌“每朝会议, (弘)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 可见其为人做事十分低调,收敛锋芒。其次,在为人方面,公孙弘“性意忌,外宽内深”﹙《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对不同政见者耿耿于怀,挟嫌打击报复。“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因此在当时和后来都受到众人的揶揄批评,《史记•儒林列传》借大儒辕固生之言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唐顺之曰:“此传暗以‘曲学阿世’摹写平津侯,极得神髓。”(《唐荆川精选批点史记》卷二)郭双成说:“以布衣为卿相的公孙弘极善于曲学阿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奉承者。”甚至,《史记》本传实录“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学者也认为这表现了公孙弘的诈伪性格。,但是,《史记•儒林列传》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戏剧《史记》本传谓“士亦以此贤之”、“公孙弘行义虽修”。这表明公孙弘在当时很有声誉。他受到武帝的重用,又受到学士的尊敬和追慕。因此,他是否真如世人所说也值得进一步考察。再次,公孙弘以布衣起家,在他贵为丞相后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食一肉,脱粟饭”事后母孝谨,又为人谦恭清廉,礼贤下士。还仗义疏财,救济贫寒,以致自己“家无所余”,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所以天下贤士莫不敬仰。这应该是他性格中所固有的善良、朴实的一面。
戏剧论文总结:纵观公孙弘一生,有功也有过,但人非圣贤,有些特定的性格行为是在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于公孙弘而言,也应该将其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样才能还人物以本来的面貌。
参考资料
①《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②《史记•平津候列传》
③《史记•儒林列传》
④《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⑤唐顺之,柯维骐之论见于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⑥重评公孙弘 宋艳萍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2期
⑦论公孙弘 孟祥才 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