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喜剧表演
摘 要:雅安川剧团是雅安地区唯一的专业川剧表演剧团,该团自1956年建立以来一直活跃在雅安地区。曾演出过传统戏《碧波红莲》、《双青天》、《十五贯》、折子戏《拷红》等获奖剧目,在全省、全国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受到广大川剧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以彭海清、邓先树、王国仁为代表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以及田笠、喻谠等著名川剧剧作者。笔者作为一个雅安人,且父亲是雅安川剧团舞美总工程师,对剧团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采访收集到了剧团现状的资料,特作此文,较为深层次的探讨该团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关键词:剧团;表演;现状;未来
雅安川剧团的前身是西康省川剧团。1951年9月在西康省成立了西康省文工二队。成立伊始便配合政府正在开展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排演了川剧《群丑图》、《一顿饭》、《复仇怒火》、《小二黑结婚》、《白毛女》、《三打祝家庄》、《九件衣》等剧目。
1953年,西康省文工二队更名为西康省文化处文工二队。当年6月,经中央文化部批准,西康省文化处文工二队更名为西康省川剧团。
1956年2月,西康省川剧团更名为四川省雅安川剧团,曾志林任团长。当时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珍珠塔》、《牛郎织女》、《夏侯淳》。
1958年,由剧团编剧兼演员的王国仁改编的著名川剧《碧波红莲》诞生,产生巨大反响。
1959年4月,雅安川剧团彭海清、邓学莲、贺剑虹、宋开玲赴北京参加全国戏曲调演。彭海清主演的《打红台》、《豫让桥》和邓学莲主演的《射雕》、《百花赠剑》获得好评。同年7月,邓学莲、贺剑虹、宋开玲参加“中国川剧团”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四国演出。
“十年文革”期间,剧团受到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上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
1977年,雅安川剧团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十五贯》,连演40余场,场场客满,受到雅安地区观众的热烈欢迎。
1981年9月,文化部派人到四川抢救戏曲遗产。雅安川剧团老艺人彭海清的《杀船》、《莲娘索珠》和《豫让桥》等剧目在成都录像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同年,雅安地区最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彭海清离开了人世。
1983年,雅安川剧团开始搞经济承包试点。
1985年3月,由省、地共同投资修建的“雅安剧场”破土动工,1986年竣工。80年代后期演出的剧目有《打红台》、《打金枝》、《碧波红莲》、《逃婚闹堂》等。
进入90年代,剧团出现生存危机。川剧市场急剧萎缩,演出形势严峻。由于自1979年以后剧团没有输入新生力量,到这时已经失去了排演大型剧目的能力,只能根据社会需求,恢复排演一些折子戏,创作排演一些方言小品到农村演出。演出的折子戏有《别洞观景》、《拦马》、《做文章》、《花田写扇》、《活捉石怀玉》、《打神》等。
进入21世纪,演出人员就更加匮乏了。川剧的演出就更加困难。
2002年,雅安川剧团的川剧表演结束了。同年,雅安川剧团根据剧团的实际情况,在转变内部经营机制的基础上,组建了四川雅安市演出公司。该公司承担起了组织雅安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工作,如从2003年肇始的每年一度的“雅安市新年音乐会”以及各类市级文艺演出等。
雅安川剧团经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从曾经的辉煌走到今天停止了川剧演出。笔者通过调查对剧团的生存现状做出了以下四点分析。
1剧团负担沉重,生存艰难
从1956年至1985年剧团职工工资按100℅领取。到1986年,新的剧场落成,政府认为剧场可以带来部分收益。于是,实行了差额补款,在职人员的工资调配成:国家拨发60℅。剩余的40℅由剧场出租收益、剧团门面出租收益及剧场副业(茶馆、小卖部)收益发放。据采访了解到,由于80年代开始,川剧演出日趋减少,剧场收益逐渐递减,加上管理混乱,从改革至今剧团职工从未领取到过这剩余的40℅的工资,一直领取的都只有国家发放的60℅。剧团为了搞活经济而开设的录像厅、小卖部、舞厅、茶馆等最终都以亏损告终。
目前雅安川剧团的自创收益主要来源于剧场出租,而这部分收益主要用于剧场的日常维护以及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和退休人员部分医药费用。目前剧团在职人员49人,退休人员91人,退休人员是在职人员的两倍。在职人员所拿国家拨款的60℅约为人民币1500,退休人员所拿国家拨款的100℅约为人民币1200。职工的年终奖金由剧团承担,退休人员的过节费都由国家拨款,剧团无力承担过多开销。
剧团职工的住房问题也是剧团自己解决。据了解,从建团以来,政府未给予剧团用于修建职工宿舍的费用。以前的职工宿舍是当时的艺术馆占有了川剧团的旧宿舍给予的拆迁费(20万左右)所修(1980)。如今的职工宿舍是用剧团用地与房地产开发商换取的50℅的住房权(1992-1995)修建而成的。
目前职工的居住情况是:40℅的职工住老宿舍,以每户平均3人计算,每户约40-50平方米左右;50℅的职工住新宿舍,仍以每户平均3人计算,每户约60平方米左右。10℅的职工住自购的商品房。
2剧团人才流失,出现断层
50-70年代剧团在职人员约有140人左右,主要演职人员如下:
姓名 | 行当 | 代表作品 |
彭海清(面娃娃) | 文武小生 | 《火龙镖》、《长坂坡》、《打红台》、《杀船》、《活捉石怀玉》。 |
王国仁(红灯教主) | 襟丑/编剧 | 《告贫》、《骂相》、《劝夫》、《碧波红莲》。(担任演员) 《车夫爱国》、《铁血情花》、《劝夫》、《骂相》、《金霞配》、《牛郎织女》、《逃婚闹堂》。(担任编剧) |
邓先树(青莲) | 工旦/导演 | 《情探》、《思凡》、《杀狗》、《打神》、《拾玉镯》、《别宫出征》。(担任演员)《和亲记》(与人合作)、《金沙江畔》。(担任导演) |
曾志林 | 小生 | 《八件衣》、《十五贯》、《易胆大》、《霓虹灯下的哨兵》。 |
王静萍 | 青衣 | 《三祭江》、《踏伞》。 |
钟琛 | 花旦 | 《拷红》、《谭记儿》、《碧波红莲》。 |
黄啸如 | 花脸 | 《铡美案》、《张飞审瓜》。 |
罗志彬 | 丑 | 《娄阿鼠》、《花子麻相》。 |
摇旦 | 《柳荫记》、《御河桥》。 | |
肖志成 | 灯光师 | 以上所有演出 |
80-90年代剧团在职人员约有90人,主要演职人员如下:
姓名 | 行当 | 代表作品 |
苏亭康(王静萍徒弟) | 青衣旦 | 《三祭江》、《寒山岭》。 |
费雅平 | 花脸 | 《张飞审瓜》、《考陶》、《双青天》。 |
许井华 | 丑 | 《跪门吃草》、《于无声处》。 |
王苏丽(邓先树徒弟) | 花旦 | 《碧波红莲》、《别洞观景》、《拦马》、《江姐》。 |
张艺梅 | 奴旦 | 《珍珠塔》、《拷红》。 |
魏斌 | 武 | 《拦马》、《桂英打雁》。 |
肖永杰(肖志成徒弟) | 灯光师 | 以上所有演出 |
2000-2002年剧团在职人员55人,主要演职人员如下:
姓名 | 行当 | 代表作品 | |
苏亭康(王静萍徒弟) | 青衣旦 | 《三祭江》、《寒山岭》。 |
|
费雅平 | 花脸 | 《张飞审瓜》、《考陶》、《双青天》。 |
|
王苏丽(邓先树徒弟) | 花旦 | 《碧波红莲》、《别洞观景》、《拦马》、《江姐》。 |
|
张艺梅 | 奴旦 | 《珍珠塔》、《拷红》。 |
|
目前剧团在职人员有49人,主要人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