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喜剧表演
河南这片中原沃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朱仙镇木版年画就是被视为中华艺术之瑰宝的,活跃在民间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它的画面色彩明艳、线条刚劲,突显质朴粗狂的画风,承载了河南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对现代艺术创作有着极为珍贵的借鉴价值。然而当下的新数字化时代,这一民间艺术之花的传承却面临着许多困境,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传统年画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当代境遇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此时,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的数字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碰撞,许多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遭到破坏,面临失传和灭绝。
1、木版年画的困境。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朝,至今八百多年历史,在农耕经济社会中,一直是满足人民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抚慰精神的重要因素,并彰显着其自身的使用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与审美旨趣发生变化,木版年画这种以手工操作方式生产、依赖于传统年俗而生存的艺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形态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80年代初,河南政府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之后又恢复了天成老店等年画作坊,先后整理出木版一千余块;在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然各界学者不断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却大多是知识理论性梳理与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手法大多局限于博物馆陈列。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原本根植于人民生活的艺术,在现代基本脱离了大众生活,产品形式也仅以当地旅游纪念品为主导,其产业发展与文化推广范围严重萎缩,陷入了小众收藏的局面。
2、当代数字艺术的大发展。在传统年画艺术衰退的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码媒体逐渐成为文化艺术表达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数字艺术普及与推广于上世纪末,具有多维、拟真、便携、易传播的特质与优势,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当今社会、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较大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与生活方式,生成了如游戏、影视、动画、数字绘画、交互设计等行业。美国与日本是目前世界数字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庞大的数字创意产业已为他们带来了丰厚效益。动漫卡通、数字特效、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已发展成为日本的第二大产业,并领先于世界。以动画为例,199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以《猫和老鼠》、《机器猫》为代表的外国动画片,掀起了一股无法抵挡的旋风。到了20世纪末,美国大规模运用数字技术的3D动画,使其场景更加逼真生动,一直引领着我国和全球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日本和美国还通过动画的形式成功实现了本土文化在全球的推广和入侵。我国数字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因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过于“国际化”,过分注重技术层面,而缺少民族核心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深度。
我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如何借助传统民间元素来突出自身个性进一步铸就辉煌;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又如何借助新艺术媒介来摆脱当前困境,进行深入挖掘和再设计,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数字时代观看方式与审美需求的改变
在人类视觉文化的观看方式中,通常只会去看我们有目的、愿意看到的东西,具有选择性。而审美需求则是这种观看欲望的满足,它通过身体感官来完成。在新媒体时代,人类的视觉欲望不断增加,数字技术的发展亦使大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审美发生了深刻变革。
数码媒介成为了眼睛、耳朵等人体感知方式的延伸,能够带来更多的快感。例如数字影像艺术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将数字技术与艺术观赏相融合,通过声、光、电多方位感官的综合信息传播,完成了艺术家的叙事与精神表达,相较于传统图像的静态观赏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艺术表达的潜能,对应了人类视觉欲望的释放需求。而传统木版年画的载体是纸质的二维图像形式,这种静观形式在现代需求和观看方式中,其本身的符号价值和意义会被其陈旧的载体或表现形式所遮蔽,而丧失传播力与生命力。现代观众,特别是已经习惯于享受数字平台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年轻人,更容易被“沉浸”式的多媒体展示所吸引。2010年世博会中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数字影像的多维、逼真和交互性特点,对传统绘画进行展示,突破了人们的观赏方式而震惊世界。这件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等手段全新演绎了八百多年前北宋汴梁城的繁华生活。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对经典画作的欣赏不再仅停留在静态的纸面,而转向了更具互动性的动态屏面,缩短了审美距离,取得了惊人的展示与传播效果。
影像、虚拟真实、交互等新媒体艺术将人们从传统的观看与传播方式中解脱出来。然而,粗劣的复制品依然是我们欣赏与推广年画的主要途径,缺少当代技术与艺术精神的创新结合,自然难以打动观众。
三、年画与数字艺术的跨界活化
目前朱仙镇年画艺术的传承与数字艺术的发展,虽然处境不同但都问题种种,二者的结合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尤其是对身处困境中的民间艺术更是意义深远。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和数码艺术媒介对传统年画艺术进行再设计,使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探讨、研究的关键。
1、虚拟的展示平台。传统的年画展示与保护平台,往往是将实物收入博物馆馆藏展览,具有被动性与局限性。要想使博物馆中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与几近消失的民间文化更加鲜活起来,我们必须与数字博物馆的保护、影像动态展示、网络平台结合起来,达到最终视觉的活化。
在传统博物馆中可融入3D视频与数字交互的展示,以承载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并在多维虚拟和互动中,增加观者的沉浸性、主动性与趣味性,以适应现代观看方式。网络也是传统博物馆的有效补充,它能帮助不同地方的人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进行交流沟通。故宫博物院就在2006年启动了“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它是与IBM公司合作,利用3D技术建造虚拟故宫,将空间与物品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数字化展示。这使得全球互联网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游览故宫空间的任何一处,甚至在现实中极少开放的太和殿也有展示;文物可以360度无死角观赏,甚至超越人眼普通的视域范围,附有精美的高质量细节图;同时解说声音与背景音乐的加入更丰
富了观众的感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我们的木版年画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方式来提高自身博物馆的信息量、展示水平与公共性;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年画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可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记录、保存手工艺制作过程;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为民间美术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一个更活、更广的交流平台。
2、传统价值符号的提取。以往传统年画的研究容易被“传统”、“遗产”等名词所禁锢,追求的是守住自身历史,在产业实践中,也多是从工艺制作方法的角度分析探讨,视角过于保守。现代语境下,若要传统艺术再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不能单纯依靠博物馆的静态保护,而是要立足其文化根基,突破历史技艺性,深入发掘传统艺术的文化及商业价值,在数字产业的开发中寻找当代契合点进行创新再设计,形成自我生存能力。
要创造新生命力,就必须提取传统形式中最具有价值和代表性的符号,分析它的形态特征、挖掘人文内涵,提炼其中的可遗传基因元素。朱仙镇年画在构图、色彩、题材等方面都有其标志性。它画面构图饱满紧凑,基本不留空白,喜用丰满的对称布局体现完整与团圆。人物形象造型夸张、简明,英俊而不谄媚,线条表现粗厚有力,突出了中原朴实、稚拙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图形符号。在色彩表现中是采用水印套色方法,喜用对比色,黄紫、红绿的搭配是其独到之处,效果强烈而又和谐,是造型的重要补充与衬托。这些传统特征都是中原审美文化中拙与巧的完美结合,将成为重构新作品的重要因子。
3、数码产业中的再设计。要将传统因子运用在动漫、游戏、交互等数字艺术产业,在其原生性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拓展新生性的再设计。例如一部成功的动画,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号召力,可以成为地区文化的品牌标志。我们可结合年画图形特点,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形象。并且在创作时,不能是直接简单的年画人物或形象的复制和模仿,而需要将符号元素根据影片需要解构重构,才能唤起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例如,宫崎骏《千与千寻》中诸神的形象非常吸引人,虽然怪异,但都借鉴于日本传统神鬼志,并且每个形象都有传统图案元素,并有特定的某种文化指向和寓意。中国动画在早期也有许多类似的尝试,《渔童》的人物形象就是年画剪纸人物的生动展现,其中的莲花、河鱼、风景无不充满乡土气息,是早期的成功案例。而在国际化趋势下,2006年耗巨资生产的《魔比斯环》,人物形象与惨败。在我们对本土传统文化视而不见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动画电影却多次借鉴中国传统元素与题材,《花木兰》、《功夫熊猫》都是经典的代表。同样在日本,《三国演义》被开发为多种游戏,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与巨额经济收益。朱仙镇年画中也有《三娘教子》、《五子夺魁》、《步步莲升》等许多象征吉祥、美好的故事题材,具有极高的可借鉴价值。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背景,开发相应的电影、网游、手游及周边产品,这样才能为本土民间艺术带来更广的当代渗透空间。
结语
一张传统年画作品和一件具有年画元素的数字作品的价值是不同的。但数字再设计的重要价值在于被展示而非存在。这也正是美国、日本和韩国文化利用数字创意产业在全球成功推广的原因。
在数码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也逐渐成为每个国家科技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利用现代数字艺术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将传统年画进行“基因重组”性的创新再设计,完成从纵向的非物质传承向横向的物质传播转化的现实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我们通过研究,希望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能够立足于现代生活,在文化与经济方面都焕发新的生命力,以进一步促进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郝朴宁等.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科学出版社,2010
沈泓.中国濒危年画寻踪-开封年画之旅.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陈念群编著.数字媒体创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包冉,白羽,韩彪主编.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世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观察. 2004年02期
上一篇: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