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摘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特点以及弊端,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65-02
当下的大学生处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时代,网络接触更加广泛迅速,通过智能手机和无线WIFI,网络在校园实现了无死角分布,不少大学生倾向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那么,网络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网络带给大学生怎样的影响呢?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呢?这些都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
根据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果显示[1],截止今年6月份:(1)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比例高达88.9%。(2)我国网民日平均上网时间接近3.7个小时。(3)20~29岁的网民最多。(4)学生上网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4.6%。(5)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比例为11.8%。综上几个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渠道主要有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电子邮件、论坛/BBS等。颜欢对1300名江苏在读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考察[2],虽然结果无法代表所有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活动的情况。根据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1)在写日志、发微博和发状态等16项活动中,发状态、浏览信息和留言评论成为大学生的最爱。(2)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主要是其同学、朋友、师长和家人等,最关注的是亲朋好友的最近状态。(3)大部分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社交对自己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负面影响。(4)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14~28小时,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8小时的大学生人数占44%,可见网络社交对大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支配不容忽视。(5)对社交网络高度信任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分享状态,而信任度较低的学生对社交网络的参与度不高。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交流对象可分为现实交往对象和网络交往对象,分别标记为“现实他”和“网络他”,交流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因此人际交往的状态共有4种:(1)个体与“现实他”、“网络他”均积极交流,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多种人际交往关系,能分清现实和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同点,网络人际关系摄入适度,很好地促进了其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2)个体与“现实他”、“网络他”均消极交流,个体可能封闭内心的真实情感,好心情不与他人分享,坏心情藏在内心深处,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易受到威胁。(3)个体仅与“现实他”积极交流,对网络人际交往有抵触情绪或兴致不高,不习惯网络的不确定性、强自主性、无约束性和高开放性交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人际关系范围的扩充。(4)个体仅与“网络他”积极交流,可能过度依赖网络,对“现实他”存在交流恐惧,长期沉浸在网络交往环境中,慢慢脱离现实,分不清现实与网络,无法很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准确转换,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困惑。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3,4-11]。
1.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利影响。第一,网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捷、迅速的平台与渠道。网络让远离家乡、独自在外的大学生可以方便地联系故友亲朋,增强归宿感,加快缓解身处陌生环境的不安与焦灼,另外,网络使大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形形色色的多层次群体。因此,从大学生适应的角度而言,网络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网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与氛围。网络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在网络世界里可以换一个身份,没有不平等、歧视和限制。有不少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大学生在网络中活跃异常,愿意吐露心声,释放内心的真情实感。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而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网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奇有趣的视角与感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想法在网络中可能实现。对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充满了新奇与惊喜,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欲望,促使大学生更愿意主动接触网络,在网络中实践着交流。从大学生主观能动的角度而言,网络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
2.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影响。第一,网络让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强烈的依赖感。正是由于网络便捷、新奇、隐秘,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强烈的网络依附情节,尤其是那些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的学生,更是将自己深深扎进网络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这些不仅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造成沉溺网络的现象,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二,网络让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缥缈的错乱感。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交往体验带有一定的隐秘性,在网络中不必担心吐露真情实感而被洞悉,不必担心展示内心世界而被讥讽,相比于现实,网络似乎是一个更为“单一”的世界。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流连忘返,甚至用网络中的交往规则评定现实中的人与事,这种不分现实与网络交往的行为害人害己。第三,网络让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薄弱的约束感。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换一个身份,换一种角色,即使恶语相向、刻意欺瞒、言不由衷、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表里不一都不用负责任,对于部分约束力和自制力薄弱的同学,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不负责任、毫无顾忌、肆意妄为的行为倾向性。因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不合理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第四,网络让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潜在的危险性。多彩的网络世界同样鱼龙混杂,对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的大学生而言,甄别能力毕竟有限,这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大学生的真诚与善良,欺骗大学生的人身、情感与财产,类似情况屡见不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威胁。
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有效引导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高校应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积极引导,着力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的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首先,围绕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积极开展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与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吸引力强、效果显著的主题教育活动,以部分道德缺失、责任淡薄、信念模糊、素质欠佳的网络人际交往行为为反面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敏锐的观察,及时掌握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动态,尤其关注传播消极舆论、谩骂侮辱等不健康行为,及时进行引导与疏通,防止大范围负面事件的发生。其次,结合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人际交往实践,引导大学生自主提高网络交往的能力与水平。高度的敏感性和强大的自尊心诱使部分大学生沉浸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种现状,不要一味地阻止、抵制与批评,而是通过更加民主开放的实践,在网络中与大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沟通环境,使学生愿意说、敢于说、真诚说,努力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再者,对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渠道进行一定的干预与导向,从技术、人员和管理层面保障大环境的安全、健康与稳定。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校园BBS论坛等学生常用社交网络的建设与规范,在技术上要使校园网、校园BBS论坛既有思想性,又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积极培养网络人际交往的精神领袖,引导其对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服务与维护。通过一定的管理规定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坚决抵制有害信息及不当行为的负面影响,督促大学生合理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保持。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优越条件的同时,在无形中也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都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职责,通过有成效的措施、有力度的监督、有层次的渠道和有针对的实践,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进行积极、规范和合理化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适度的进行网络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作者:于珊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互联网天地,2015.
[2]颜欢.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研究——基于江苏省1300名大学生的实证考察[EB/OL].人民网,2014-03-11.
[3]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8-94.
[4]赖海雄,郭建中.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2,(1):40-43.
[5]张柱红.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6]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51-54.
[7]赵素燕.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8]王玉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8,(9):210-213.
[9]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2):90-94.
[10]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1(4):64-66.
[11]张开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1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