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1.中国本土心理学素材缺失

  

  心理学的发展是在追求其学科的科学化基础上,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实用和有效的研究,以此来为社会民众服务,这是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路线。世界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始于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这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将心理学的发展引向了一条既定的路线,这条路线就是科学实证主义。虽然冯特在学术生命的最后20年完成了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将心理学一部分分成个体的实验心理学或生理心理学,另一部分分成研究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的群体的民族心理学。但是,19一20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已经很难改变个体的实验心理学所主导的自然科学取向被标榜为科学的化身的结局,科学研究就等同于客观的实证研究。世界心理学的发展的哲学根源沿袭的正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罗素和弗雷格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以及卡尔纳普和亨普尔等人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实证主义哲学最终还是将心理学的发展引向了实证主义的道路,这种重视实证材料积累,忽视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倾向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心理学整体的发展。中国早期的科学心理学是对西方心理学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也未能完全摆脱心理学研究实证主义化的困境。

  

  纵观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欧美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很难找寻到中国心理学家的足迹,这让本国心理学工作者感到很悲哀。因此,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问题在20世纪末期曾引起过港澳台三地学者的广泛探讨,问题的焦点是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但是,直至今日,对此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论。如,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分离抑或整合问题、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心理学研究之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心理学道路发展之西方化抑或自主创新问题、心理学之理论挖掘与理论独创问题等。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分离抑或整合问题

  

  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心理学学科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科学的心理学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主线的,无论是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早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还是近几十年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主要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其哲学基础。虽然人文主义心理学重视理论的研究,但是很多时候,它仍然承袭了欧美实证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导致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证主义心理学所追求的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的研究立场。

  

  传统科学方法论是以物理主义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直接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长工具客观地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观的真实的,否则是虚假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其实揭示的只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心理现象必须借助于非实证的研究。格根等人就曾指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大挑战是,从实证主义传统中解放出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冯特虽然推崇实验的心理学,但是他并没有对实证的心理学研究达到崇拜的程度,他清楚地认识到,实证的心理学根本无法揭示全部心理现象,因此也就有了经典的《民族心理学》。这部使用了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法对习俗、信仰、语言、神话、宗教进行研究的着作,已经证明了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同等重要,遗憾的是深受自然科学影响的心理学者无法容忍非经验证实和有主观参与的理论研究,最终将心理学推向了实证的极端。

  

  然而,20世纪后期,随着实证心理学研究弊端的显现,心理学理论研究再次受到重视。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85年理论心理学国际协会在英国的成立,它表明世界心理学已经开始关注理论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我国心理学者也在这一旗帜影响下开展了一些心理学理论研究,尤其是港台学者杨国枢先生的团队所进行的本土心理研究产生了强烈反响'大陆潘菽先生主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学建设也引起了强烈反响。21世纪初,一批年轻的心理学理论研究者,如葛鲁嘉先生对中国心性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形成了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体系m;汪凤炎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形成了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彭彦琴对传统佛家心理学思想进行发掘,形成了禅宗的心理学思想体系m。这些研究对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无疑是有建设意义的,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问题在于,是否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就只做理论而不做实证研究,而做实证研究的就不做理论研究?

  

  以笔者观察,在中国心理学界,大多数研究者都是要么做理论要么做实证,很少有将理论与实证结合起来的,不过北师大金盛华教授所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一个例外,他既做理论也做实证研究。但更多的学者仍是专攻其一。我们翻看国外很多知名学者的简历会发现,他们不仅在自然科学上有所造诣,而且在人文社会学科上也有建树,这让我们国内学者汗颜。科学史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在人文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辅之以严密的自然科学实证研究,才能对某一心理现象做到全方位的研究m。在这一点上国内心理学者做的还很不够,因此就有了我国本土心理学发展是否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割裂开来的问题。一般来讲,理论心理研究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但同时理论心理研究所提出的假设或做出的预测能够为实证心理研究提供课题,而对该课题的实证研究又可支持理论的假设。这样看来,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心理学实证研究不应该各行其是、互不相干’而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中国本土心理学也应该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相互配合,这样才有可能提升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品味和质量,才能更好地融人国际心理学的阵营。

  

心理学

  3.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

  

  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仍是我国本土心理学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探讨心理学为何会分裂和如何分裂的问题,必须首先澄清心理学学科的归属问题,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仍处于争论之中。从学科归属上来讲,心理学学科目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心理科学既不为自然科学接纳,又不愿依附于人文科学,而不得不沦为“准自然科学”。综合西方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关于心理学学科归属的界说:一是自从冯特用实验的方法建立科学心理学,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来,心理学就被人们看成一门自然科学;二是由于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它们与社会文化又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有些人又将之视为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是有些人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均不妥,便把心理学看作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综合科学。因此,心理学史学家墨菲就打比方说:“心理学独立之前曾经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那么,在心理学独立之后,在科学共同体中,心理学仍是一个到处流浪的打工仔,它的研究领域不断被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瓜分,已经失去很多本属于心理学自身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也有相关的理论探讨,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和张春兴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梁漱溟认为“心理学天然该当是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无比重要的一门学问,凡百术统在其后”;潘菽先生则明确指出“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是一种中间科学或跨界科学,具有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车文博先生主张树立大心理观,“把心理学视为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科学,采用主观客观统一的研究方法,重视实验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结合……至于心理学的分支,有的可作为社会科学如社会心理学,有的可作为自然科学如神经生理心理学”;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从系统科学思想出发,认为心理学应包含在思维科学之中。思维科学除了心理学外,还有人工智能、认识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语言学、数理语言学、文字学、科学方法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算法论等。

  

  从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学学科的不同归属的界定来看,学科归属的模糊是心理学学科分裂的必然结果。因此也就出现了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不懂实验心理学,做实验心理研究的学者不懂理论心理学;做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不了解人格心理学,做人格心理研究的学者不懂认知神经心理学;做人文心理学的学者看不懂做自然科学学者做的研究,做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不屑于与做人文心理研究的学者为伍。这种学科的分裂进一步表现为:心理学研究者之间的分裂、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分裂和心理学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分裂。这种学科间的分裂不仅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更重要的是使心理学学科之间越来越独立,互不往来,统一的愿望将很难实现。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彭斯所言:“在我的一个可怕的梦中,我预见到心理学组织机构的解体,实验心理学家被分配到正在兴起的认知科学学科当中,生理心理学家愉快地到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系报到,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被商业学院抢走,心理疾病学家在医学院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长此以往,心理学研究领域被其他学科瓜分的危机将会进一步增大。

  

  我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本与西方心理学体系相一致,学科归属、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也并没有太多变化。我国心理学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国外心理学,历史上曾经历过对国外心理学的三次模仿、复制和跟随以及三次批判和反思。但是我国本土的心理学显然是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心理学过度地引进和介绍国外心理学的进展,而很少将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和理论研究介绍到国外去,这导致的后果就是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始终未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其学科归属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也就不能最终解决中国本土心理学学科分裂的问题,最终也会出现欧美心理学学科分裂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本土心理学与其尴尬地逡巡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边缘学科之间,不如抛弃传统科学观,以宽广的胸怀,宏大的视野,树立系统科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目前心理学的发展。

  

  4.心理学研究之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

  

  在《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一文中,笔者曾就我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文化根植性、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适用的问题做过讨论?。前文已经提到,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曾有过三次模仿复制和跟随过程,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引进西方心理学(主要是美国心理学)为主。第二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学受政治形态影响,以前苏联心理学马首是瞻,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成为了中国心理学的代名词。第三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学又重新开始大量地引进、介绍西方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引进发达国家心理学对于一个发展较缓慢的地区来说,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发展速度,节省发展时间,另一方面也使该地区的心理学发展失去了自主性和创新性。20世纪80年代,很多中国心理学者发现了复制来的美国心理学研究理论和内容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的心理,因此才有了杨国枢先生的致力于发展本土心理学的重要宣言。

  

  心理学的发展原本就没有脱离开文化的范畴,它存在着文化品性问题,这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品性是有区别的。心理学的自然品性表现为三方面:一是追求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二是依赖研究者感官经验的普遍性,三是确立实证方法的中心地位。心理学的自然品性作为心理学本身存在的两个属性之一,在使用研究物理现象的手段来研究主观自觉的心理现象时,不免会使人类内在心理产生隔膜,使心理学的适用性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从文化品性的框架来界说心理学的发展,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文化心理学,二是跨文化心理学,三是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强调人类心理行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与特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无法脱离文化历史背景对其进行理解,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文化与心理和行为是一个相互构建的过程?。跨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变量研究心理和行为异同的,通过跨文化比较,对心理学的某些概念、理论和假设予以文化上的比较和检验,从而找到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跨文化一致性及心理与行为的普适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兴起说明了文化间确实存在着文化心理的差异,心理学确实存在着文化不适用性,但是它的目的却是检验主流文化中的心理学理论在其他文化中的普适性,其实质仍旧沿袭了心理学的自然品性。本土心理学则是在跨文化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文化特征进行的研究。对心理学本土化的讨论也多见于20世纪末期,虽然有倾向于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有倾向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但是笔者仍坚持主张建立“内发性本土心理学”,其目标是要根植文化传统,挖掘文化资源,建立起特定文化中的特定的心理与行为解释方式,为特定文化中的人所服务的本土契合性心理学。虽然这三种研究取向都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目前仍只重视实证资料的积累而忽视本土理论的建构,当然这种建构是建立在本土文化特征之上的。目前仅有的少量的理论建构却只注重挖掘古代心理学思想,其目的不过是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寻找或提供中国文化中的证据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也无法回避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心理学研究的本真就在于“求真”(做最好的研究)、“求存”(解决生存问题)、“求用”(与实践相结合),而求真、求存、求用这六字也揭示了中国心理学最终目的是要用于实践、服务社会的。

  

  5.心理学发展道路之西方化抑或自主创新问题

  

  如前文所述,心理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是我国心理学发展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由此又引出了另外一个理论问题,即中国心理学究竟是应该走西方化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决定了心理学发展的目的,而西方心理学体系不能完全揭示我国文化背景下民众的心理现象已是公认的事实,所以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有三种观点:一是对西方心理学采取默认态度,这主要集中在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中间,他们往往不关注现实和实践问题,将心理学基础实验作为不受文化影响的研究来做。二是认为中国心理学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走与西方心理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因为文化的差异,必然存在文化心理的差异,因此要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典型的心理现象,进行独立的理论创新和研究。三是折衷主义,认为中国心理学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果,也应该采取自主的理论创新,这种观点存在于绝大多数国内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学者身上。

  

  这三种观点反映的是我国心理学者对西方心理学的不同态度,有排斥也有吸收。我国心理学前期发展走的是吸收的道路,通过三次较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过程,缩小了我国心理学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这是可以肯定的。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后期应该走独立自主创新的道路。当然笔者基本支持第三种观点,主张合理但不过度吸收国外有益的心理学成果,不盲从,毕竟我国心理学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学术资源,只有吸收有益的资源才能促进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可见,心理学的西方化倾向既有利也有弊,西方化容易使心理学研究迷失自我意识,缺乏创新,但同时也会给心理学发展带来学术资源。心理学独立创新同样也有利有弊,独立创新容易形成闭门造车,与外界隔绝的发展境地,但同时也可以提高一国心理学发展的独创水平。因此,心理学的发展需要资源,这种资源既是国外同行带来的学术资源,也应该是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基于这样一些资源之上进行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才能够既与世界心理学接轨,又能有效揭示我国文化背景下国人的心理现象,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6.结论

  

  心理学发展中的理论问题是最容易被心理学者所忽视的内容。我国科学心理学是在承袭了西方科学的实证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理论体系、研究内容还是在学科分类上都基本与西方一致。但是这种协调一致并没有完全使中国心理学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传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建构。本文对我国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分离抑或整合问题、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心理学研究之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心理学发展道路之西方化抑或自主创新问题的辨析,为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因此,我国本土心理学发展必须要澄清相关的理论问题,才能为其进一步明确的发展指明方向。由于心理学理论太过庞杂,文中只针对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姜永志 张海钟(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通辽028000;2 兰卅I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1614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