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心理健康,英文翻译为“Mental Health”。它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较为完整与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因此,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高校中的班级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教育和自我认知管理的主要群众性的组织,是学校在落实教学、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载体,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性的组织形式。良好的班风,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结果,并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辅导员人员紧张,能与学生沟通的时间较少且方式单一;另一方面,学分制实行,学生学习的场所分散,再加上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降低,班级管理很大程度上存在于面上的制度管理,很难深入。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高校班级切实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概述
樊富珉的《团体心理咨询》中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形式,是在团体情境中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是由领导者经过训练、商讨和引导,并且根据参加者自发组成的课题小组或者所提问题的相似性。以解决每位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者心理问题的相似性。一些个人交往中的学习、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以改善和调整人际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认识、接纳和探索自我。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和新的行为方式与态度。
团队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被誉为飞速发展、应用广泛和经济有效的咨询方式,是因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之处和积极主动效果。
2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班级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团体,学生的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角色、社会经历等基本一致,处在相似的心理发展阶段,班级成员的认知水平基本一致,所面临的成长问题、困惑和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视为一个发展性团体。因此,笔者希望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引入班级建设中。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灵活多样,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充分运用录音、影视、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身体表达、角色扮演、绘画运用、纸笔练习、人际沟通、行为练习等多种形式,以团体游戏的形式展开辅导,让学生在新奇、放松、快乐的气氛中有所收获,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当然,团体游戏只是一个载体,辅导过程中的体验与分享才是团体辅导的精髓所在。
(2)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使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
认为,在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才会有归属的需要。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增进学生之间的理解、相互认同。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班级中的学生成员通过分享经验和竞争机制,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并容易接受班级共同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动机。
(3)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一个心理问题。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交往的模拟环境,能使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团体动力,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班风。
(4)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大学时期是人格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自我完善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有助于积极乐观向上班风的形成。
3 在班级建设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团体辅导要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切入点。团体辅导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其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既要考虑到班级建设的需要,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团体辅导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围绕大学生的成长所涉及和关心的问题展开,在充分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辅导主题内容,尽可能地制订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团体辅导方案。
(2)团体辅导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计划、有系列的开展。为了使班级团体辅导取得更好的效果,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有计划、有序列地开展。比如新生刚入学时主要开展“团体形成”、“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等主题活动,大二时进行“价值观形成”、“时间管理”等主题活动,大三时进行“恋爱观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主题,大四毕业时进行“压力应对”、“团体告别”等主题辅导,将团体辅导贯穿在整个大学四年过程中。
(3)团体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还应与个体咨询相结合。虽然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比较健康,但还有不少学生存在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因此,要求辅导员除了在班级中做好团体心理辅导之外,还应仔细观察在团体中表现异常的学生,避免一些活动的设计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并对其进行单独辅导或转介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请专业老师为其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刘桂芬.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红艳,会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导刊,2002(7).
[3] 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识竞赛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4] 张祝平.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5] 张淑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透明性与差异性问题研[J].边疆经济与文教,2009(6).
上一篇:职场受害行为研究的理论综述
下一篇:品牌印象结构及其测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