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一)面临新环境的心理落差感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传统风俗比较浓厚,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这些造成了他们现在特有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体验。进入大学后,面临一个文化、习俗、生活、语言都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他们将感受到巨大的“心理鸿沟”,这种差异决定了贫苦新生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如果我们对此处理、引导不够及时,则会延缓他们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型过渡,甚至影响到大学后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情绪不稳,抗压较差
这部分学生因承受家庭的经济压力,以及家庭的其他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容易产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当遇到困扰时,就会显得自身很无助,再加上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就体现的的就比较差,而且自身的情绪不能很好的宣泄出去,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
(三)适应环境能力差
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基本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朴素、简单。而大学基本都是在城市中,经济、文化相对都比较发达,接触的群体也大多是城市居民。另外,在大学生中,形形色色的学生及其他群体较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导致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尽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人际关复杂、生活水平较高的生活环境。与其之前生活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甚至有些想法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不同。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适应力较差。
(四)不善表达,比较封闭,人际关系不和谐
他们有些人来自偏远地区、有些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来到高校后与城市的学生相处,产生了对比。使得这部分学生认为城市的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学生比他们优越,在某些场合或活动中就不太敢于表现自我,觉得自我不够优秀、没有特点,从而表现出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里条件的驱使下,就逐渐使自己封闭自己,也不懂得与他人如何交流。在遇到困难时,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也害怕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身的不足及缺点。通过这几点因素的作用,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因为经济条件及家庭条件的原因,在遇到困难时,或自身表现不好时。就会担心别人因此瞧不起或轻视他们,在与其他人生活的过程中,自己对于该类问题的出现,反应比较敏感。在集体活动中或生活中,表现不佳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会出现不自信、自卑的一面,自身容易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焦虑、厌烦等心理,反而忽视自身的优点。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正面积极的去面对,也不能很好的去体现自己的优点,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身在生活中、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欠缺正确的态度评价和理性的判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题的调适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针对心理有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其关注度,要尽可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部分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加大对他们的指导、引导频率,从而及时缓解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要长期关注他们的生活动态,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帮助他们解答疑惑,疏解心中困扰,避免问题积压,造成心理困扰。通过各种方式,以及侧面引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管理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心理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长期引导和调整的。因此,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定期跟踪,有助于定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避免问题恶化。同时,发现问题时,有助于找出根源,也能够起到长期监控的作用。
(二)加强精神关怀
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往往体现在经济上的帮助,却忽略了对他们精神上的关怀。其实精神上的关怀,往往对他们的改变和帮助最大。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往往是缺乏精神支柱,而感到无助,感到无奈。他们来到学校后多数是个人在校生活,远离家人,生活上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困惑时,更多的是精神上、心理上容易产生波动,从而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精神关怀,让他们有所依靠,感受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是有人关心的,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
(三)加强对三观的正确引导
经济基础的薄弱,家庭条件较差,以及以往生活环境与进入大学的生活环境相差较大,导致有些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产生了偏差。大多数有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主要问题都出现在这几种价值观念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就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影响他们对各种问题正确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判断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积压。可见,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让人理性判断,遇到问题和困扰可以合理解决。因此,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引导。
(四)注重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进入高校后,相关部门及社会针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帮扶政策有很多。希望通过在物质上的帮助,能够帮助他们减轻生活上的压力,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在物质帮扶上,高校应重点考虑这部分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他们减轻压力。另外,由于这部分学生经常表现出性格内向、不够自信等消极一面。所以,在就业指导上要经常加以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人际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五)开展团体辅导,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有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一是加强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加强教育和宣传,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二是向学生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使他们有意识、有方法地去和别人交往。三是通过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方式,将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进行专门剖析,解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负担,帮助他们更好地同别人交往,更好的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