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这一课题。我国的研究较晚,但是这个概念一出现就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关注,很多研究人员从各个角度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下就针对心理弹性的概念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
一、心理弹性的概念
从字面意义上而言,心理弹性实际上表达了人的心理的弹簧作用,在人身处逆境或者在一定压力的影响下,其心理功能会大受影响。逆境压力太大,导致人无法承受时,就会严重损害心理功能。但是如果个人能够承受这个压力,可以面对压力逆境的影响,那么,外界环境对于人心理功能的影响,就可以将其忽略不计。如果压力较大,而个体依然具备良好的适应力,这就说明这个个体有着良好的心理弹性,反之,也就不具备理想的心理弹性。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和作用,学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
综合起来,心理弹性的界定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认为心理弹性属于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的特质说。(2)心理弹性受到严重威胁,仍能够有良好的适应和发展结果的结果说。(3)心理弹性是个体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个体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所遭受的重大压力和危险的过程的过程说。
二、心理??性对个体的作用分析
对于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方面,学界的结论还不统一,在具体的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将心理弹性从保护性因素方面进行定义。
1. 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可以从内部保护因素和外部保护因素两方面来进行说明。内部保护因素主要指个体自身所具备的品质,例如性格、特质、能力等。心理弹性良好的个体交流能力强,能够积极解决问题,性格积极向上,在遇到难题时,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从外部保护因素方面而言,包括同伴、学校与社区、家庭几个方面,如同伴的接纳、理想的家庭教育、有爱心的伙伴等等。
2.危险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对于个体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研究显示,个体受到不良伤害的因素与心理、生物、环境、认知因素息息相关。性格孤僻、生活态度消极、同伴拒绝、社会不支持、药物滥用等属于影响个体心理的危险性因素。
3.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共同作用
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机制。从心理弹性模式角度而言,在特定的时间点中,如果一个人可以适应外界的发展,让自己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也会处于平衡状态。可见,心理弹性的发展过程是实现机能重组的过程。造成人们的心理挫折的是心态,而不是遇到的问题。
三、 逆境中不良心理弹性者的负向反应与成因
不良心理弹性的个体也就是心理弹性差者,这类人处于困境时心理的恢复能力较差。负向反应指的是个体长期处于危险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消极反应。例如辍学、自杀、犯罪等消极行为。对个体产生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和、家庭离异、就业问题等负面事件。面对困境,有的人会由于不适应出现上述的负向反应,而有的人就能够迎难而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明显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心理弹性的不同。心理弹性较差的个体面对逆境时,受消极情绪影响,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消极态度,往往做出一些负向反应来应对危险事件。而心理弹性较好的人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帮助自己尽快从逆境中恢复过来。
四、 心理弹性研究的启示
为了实现个体的发展,我们要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减少个体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增加保护性因素的支持,使心理弹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1.个体自身的调节和教育
要促进心理弹性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面对压力或者逆境时的乐观心态。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对人要平等和宽容等,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能够对心理弹性产生保护作用。
2.家庭教育
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鼓励,少批评,尊重孩子,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营造出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3.学校教育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逐渐减轻压力,避免学生受到打击。
4. 社会教育
社会也要为大众提供教育的机会,让个体能够在社会中产生合理的认知。多组织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缓解压力,增强大众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心理弹性的分析,探讨了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自身潜力发展的方法,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浅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091.html上一篇:瑜伽断食身心理疗案例教学分析
下一篇:女子赛艇青年运动员心理训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