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政治任务,她描绘了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内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借鉴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场所,担负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大学生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应该是在和谐理念指引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纳入整个社会和谐中去,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集55年执政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全新的结论,反应的中国共产党对执政问题的全新认识。“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和谐体系,包括大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内部环境的和谐),其中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中最主要的成分,认识“和谐社会”的主题,因为“和谐社会”是靠人去创 造、去推动、去实现;同时,人又是“和谐社会”客体,因为人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努力,而人的个性和谐和精神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同理,一个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健康大学生培养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就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健康的人格是一个人立身做人处事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优良的“港湾”。因此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了。
2 和谐理念对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认识,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是育人的过程,而非"制器"过程。"以人为本"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是"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2]。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不出心理问题”,在手段、方法上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与物质进步没有同步关系,甚至是负相关。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而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核心。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只有处于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而有些大学生的违纪行为就是由于心理障碍不和谐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施以大道理,而是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教育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2]。近年来,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普遍加大,因此引发了心理问题的增多,萌发了不满、焦虑、怨恨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消除,就会影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和谐发展。因此不仅要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还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贡献。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个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在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同时,必须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因为学生工作既是服务同学也是教育同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学生成才教育联系起来,也必须和学生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2]。学生工作应该也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同学是和广大同学接触最多的人,我们对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问题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有实质性的进步,这是留待所有做学生工作的同仁努力的地方。
3 以和谐的理念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和谐社会是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而不是机械稳定或没有矛盾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手段,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体系,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与时俱进就显得很有意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多渠道资源的整合的产物,教学及其它途径都不能孤立地发挥,而要主动融合、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一个新的和谐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3]。
3.1 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机制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键在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机制。和谐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的综合发展体。其中,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意义。就现实情况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和谐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理不健康,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心理咨询网络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找出不和谐的心理症结,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诊疗。它包括心理咨询场所的建设和维护、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资格认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和普及等。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人们获得自我和谐的工具,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达到自我和谐,从而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等[4]。
3.2 创建一个和谐的活动载体
活动是和谐身心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还可以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如在活动中体现的团队意识,可以防止学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加强集体荣誉和团结精神,克服学生注重自我的思想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高校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今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对大学校园进行侵蚀的环境下,更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3.3 构建一个和谐的服务体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对生活、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目前,例如就业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关系到每一位学子,牵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心。为此,大学生就业教育纳入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中,从改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率的出发点为毕业生相共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对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心理障碍生也需要给予更多关怀与帮助。首先,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积极发展资助育人功能[5]。其次,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开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等形式,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健康,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真善美的统一[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153.html
上一篇:论师德的四维心理结构
下一篇:大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