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脊柱骨折并截瘫是骨科疾病中一种较严重的类型,多由暴力导致,患者因截瘫丧失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加之病程较长,久而久之,患者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恢复,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该类患者应激因素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部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利于患者康复及生活信心的建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脊柱骨折伴截瘫患者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组和对照组,各14例。研究组,男11例,女3例,年龄平均35.4岁,对照组,男10例,女4例,年龄36.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住院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心理应激因素给予相关的心理干预。
1.2.1医护人员在护理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对患者的一些不当要求和不良情绪给予充分理解;同时耐心抚慰患者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进一步解除其疑虑和担心。
1.2.2及时回答患者提问,介绍疾病方面的知识,及同类病人乐观的康复情况,改善其对伤残的认识,树立生活的勇气。充分重视患者的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于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恢复,及时告知并给予鼓励,此外护理人员要注意态度和蔼、礼貌大方,举止稳重,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心,并逐渐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
1.2.3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鼓励家属多陪护患者,多照顾和抚慰患者,避免对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影响;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时间,对患者个人空间不要太多的干预。此外增加医疗费用的透明度可适当减轻患者对经济的负担。
1.3观察指标心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MCMQ和SCL-90评分,分别评定患者面对、屈服、回避及焦虑、抑郁、恐惧心理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MCMQ评分中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和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SCI-90评分中的焦虑、抑郁、恐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脊柱骨折并截瘫是骨科严重创伤,常伴有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终身残疾。应激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多表现为紧张;强烈的、有威胁性的或难以摆脱的环境或社会心理事件均可引起应激。脊柱骨折合并截瘫病人大部分为青壮年,原来身体都比较健康,但意外伤害突然出现,患者活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甚至丧失,患者体内神经生化、免疫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多数患者都会发生都具有焦虑、恐惧、绝望、抑郁等严重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甚至有的患者绝望轻生。
对于腰椎骨折患者常见的机体应激反应有:①焦虑,脊柱骨折病情较重,患者多担心预后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而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情绪,加之患者均需要手术治疗,且费用较高,较大的经济压力也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常出现激动,易怒,心悸,出汗等。②恐惧,恐惧是几乎所有脊柱骨折患者都会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情绪,多是由于患者在经历意外时心理防线已经遭受重大打击,加之围术期各种治疗风险,甚至危及患者会出现失眠、惊慌等恐惧表现。③抑郁、屈服、回避,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面临终身残疾,患者将失去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对未来感到绝望,会出现抑郁、回避、厌世的情绪。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人文护理越来越重要,患者的身心同步健康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心理应激、负性情绪对恢复的影响极为明显,因此针对引起心理反应的应激源,改善病人不良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配合治疗及护理,发挥残躯功能,融入社会、家庭,树立生活信心与勇气,在患者恢复中非常重要。
本文研究组患者给予3个月的心理干预后,患者面对评分增高,屈服、回避、焦虑、抑郁、恐惧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干预在改善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心理应激导致的不良情绪方面,有良好效果,值得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395.html上一篇:心理学研究方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下一篇:心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