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德育学习缺乏动力
中职生普遍在学习上都会产生厌学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这类学生群体的基础较差,没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框架或计划,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果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越差越不愿学习或是想学习时发现已经跟不上教学进度了,从而产生得过且过的惰性思想。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就更是这样,中职生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普遍都认为德育教学只是走个过场,教学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压力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动力。这种对德育片面的认识使得德育教学的局面更加被动。
(二)德育教学与社会实践不符
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不道德现象与中职生接受的道德教育严重不符,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中职生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牢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正面的道德思想教育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意做一个道德高尚、积极奋进的青年;但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又大多看到的是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的过度渲染,但仍然使得中职生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发生动摇,长此以往,甚至会做出随波逐流的行为。
(三)部分德育老师的修养、水平、态度不够
在学校中,中职生接受德育的来源主要是德育教师,因此德育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学水平及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德育效果。部分德育老师认为教导中职生是屈才,在学生面前自我感觉良好,经常表达一些对政府、社会的不满;还有的德育老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迎合学生的“潮流”“时尚”思想,损害了老师的职业形象,这些行为都使得德育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降低,不仅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无德的形象,还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二、心理教育渗透德育目标教学的实践
要想实现对德育目标教学的心理教育渗透,就应该深入挖掘德育教材中包含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利用这些丰富的心理健康实例给中职生树立一些优秀的道德榜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渗透后的德育教学。
(一)挖掘心理教育因素
德育教学前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教育目标找出学生没有完成目标的原因。以德育课程《诚信》一篇为例,该课程主要是想教育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自觉践行政治信用;在学习方面追求真知、杜绝作弊欺诈;在人际交往方面诚实守信;在经济生活方面,诚信花销,科学理财;再就业创业方面,踏实工作,有责任心。老师可以先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出学生未做到诚信的行为并分析出原因,如考试作弊、欺骗家长、不守时赴约等等。
(二)教学互动讨论
在情境设置过程中,可适当预留停顿时间,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遇到相同的事例时自己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起到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在《诚信》教学中,笔者在每个线索中间都有暂停,给学生自由讨论,如商人被救起会不会信守承诺给渔夫报酬,为什么,商人行为的心理特征,以及如果是学生自己,会采取怎样的做法?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了应该支付报酬,诚实守信的观念,起到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达到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三)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在学生已经基本接受诚信教育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做出承诺,在学校学习中或生活中应该做出哪些诚信行为、应该有怎样的思想态度,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号召学生学习身边的诚信榜样,以实际行为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完成从心理暗示到实际行动的启迪和升华。
三、结束语
要完成中职心理教育渗透德育必修课程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找准心理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切入点,设置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心理暗示,进而接受德育课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注意贴合社会、贴合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出发,层层引入,只要学生有了德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德育教学自然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