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R338.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032-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16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健康心理,良好睡眠”。世界卫生组织(WTO)调查确认,在世界范围内1/3的人有睡眠障碍。中医学中失眠又称不寐,首见于《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中称为“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眠[1]。2002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学基金会(IFMHN)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有45.5%存在睡眠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2]。笔者运用中医理论,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康复科收治的27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23±5.21)岁;病程1~3年;文化程度:大学19例,中学5例,小学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3],排除存在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晚睡前均给予盐酸多塞平片25 mg(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425,规格:25 mg),口服,连续治疗8周,并由专人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教育性干预 教育性干预是指通过提供有关治疗的目的、治疗效果、治疗副作用、医疗费用等信息,向患者解释疾病可能引起的情绪、心理、生理的改变,介绍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社会支持利用状况等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等知识,澄清患者的一些错误认识,并给予一定的保证、支持。了解患者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等,拟定家庭支持健康教育干预方案[4]。患者调节情感和防御缓冲外界精神刺激的功能下降,且多有闲思杂虑,故常因不能调控的情志引起失眠。刘海燕[5]认为失眠属心神病变,在治疗上主张心神并治,整体调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嘱患者调畅情志,解除疑虑,重视精神调摄,心理疏导和讲究睡眠卫生。张莉[6]运用中医辨证施护,针对失眠五种证型,采用不同的情志调护方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者,应避免思虑、劳累过度,保持平和;阴虚火旺者,指导精神调摄,喜怒有节,禁房事,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平和;心胆气虚者,注意精神调养,鼓励患者坚强,加强意志锻炼;痰热内扰者,采用诱导法或聆听轻音乐、催眠曲等诱导入睡;肝郁化火者,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排除精神刺激因素,使患者心情舒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睡眠卫生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对失眠的恐惧,降低患者的心理敏感度,提高睡眠效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采取有利于健康并提高生存质量的抉择及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1.2.2 心理认知干预 心理认知干预对睡眠障碍的运用,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生理问题更是心理问题。睡眠障碍首先是心理障碍,是人对睡眠的认识、理解和观念的错误理解,是失眠的重要因素。失眠患者因长期忧心忡忡,思虑过度,极易损伤脾胃,加重失眠,《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因此,中医护理十分注重失眠患者的饮食调节,谨合五味,保护和促进脾胃运化之职,借以恢复正气。运用饮食疗法,指导患者食用与病证相应的调补心脾、滋养肝肾、理气、化痰、祛瘀、安神的药膳,有利于改善睡眠。运用心理认知干预,普及疾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教会患者一定的行为训练程式,让患者表述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反应等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通过沟通交流及讨论,分析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纠正感知事物的片面态度。如果涉及家庭矛盾、个人情感因素,可联系当事人了解原因,取得他们的配合,解决和缓解矛盾,使患者解除心理负担,从而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1.2.3 行为认知干预 在人们的生活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对环境评价和预测,并同时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行为认知的产生总是离不开自身的情感、意志、动机、行为,同时它又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对行为的评价。如果存在个人识别错误,它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而导致或加重心身症状,加重和诱发人的躯体疾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患者认知和行为改变,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帮助患者纠正不健康的睡眠信念和态度,正确的引导纠正其错误或不良的行为,来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中医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动态观,择时服药是在中医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根据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以及疾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间服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治愈率的服药方法。叶浩然[7]采用早晚分治的方法,白天按辨证施方,晚上睡前1 h用镇静安神方,使本源得正,药有专攻,标本兼治。对于患者处于突发的生活事件中情绪不稳定时,给予认知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支持对其身心健康恢复非常重要,使其主动与其他老人多交流、倾诉,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量表由18个条目构成7个维度,维度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使用及日间功能[8]。每个维度用有、有时有、经常有进行评价,分值为0~3分,得分≥2分者被认为存在睡眠障碍。PSQI总分分值范围为0~21分,总分≥8分者被认为存在睡眠问题,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为0.8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01),治疗后各维度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人文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对与自身有关治疗的选择,患者有参与和了解的愿望,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9]。随着整体护理的全面开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利用健康教育,对失眠障碍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制定积极的治疗方向,以防止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之间的差异决定的睡眠质量,尤其是不现实的期望程度,夸大了负面影响,大多数失眠障碍患者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对睡眠时间的需求,失眠障碍患者在心理因素的暗示下,精神处于紧张的态势,而达不到心理预期,从而近一步影响睡眠质量,使生活质量下降。人的身体状态、家庭、社会环境、文化和个人特质,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长期的睡眠障碍,由于患者的失眠、精神不振、心理抑郁,严重影响了生产、工作能力、社会和其他社会功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以及由于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而造成的烦躁、焦虑及不信任的负面情绪[10]。通过讲解帮助患者了解睡眠生理,正确对待失眠,改变一些不良认知,建立睡眠合理期望值,从而减轻患者的烦恼和痛苦,使其振作精神,调动其积极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念。因此,加强健康宣教,以纠正其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对治疗失眠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一般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易产生耐受和药物依赖性,如何提高疗效以减少用药后的副作用,是笔者研究的目的。吕双喜等[11]应用奥氮平治疗可显著改善睡眠障碍,有效率达83.3%,而且对神经功能的康复有积极影响。袁金秋等[12]研究认为,应用1~25 mg多虑平,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但需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又因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身体。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失眠症,治疗8周后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01)。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患者睡眠效率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睡眠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