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矽肺是由于长期大量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空气而引起的, 以弥漫性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是尘肺中对人体危害最严重、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疾病[1]。慢阻肺是矽肺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长期的病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合理有效地护理及治疗的控制该病继续恶化的关键, 作为一种职业病, 现阶段尚无完全能够治愈的治疗方式, 合理的护理在矽肺痊愈及康复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2], 现阶段的护理措施中以心理护理措施较为常见, 为此本文对矽肺合并慢阻肺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展开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75岁, 1959~1966年在解放军某部队工兵团参与国防施工, 1966年转业到本市某煤矿从事掘进作业, 1982年调至市公交总公司, 于1994年退休至今。接尘工龄23年, 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患者开始无明显自觉症状, 退休后咳嗽、咳痰、胸痛及气喘等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 经市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为矽肺二期。
1. 2 研究方法 矽肺合并慢阻肺病程长, 体质虚弱, 易感染且反复发作, 长期的病痛和治疗常常使患者情绪低落, 对疾病产生了恐惧、悲观和忧虑的心理, 对康复失去信心, 而良好的情绪和信心是疾病康复转归的有利保障, 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全程实行心理护理, 当患者入院后, 热情、主动的与患者沟通, 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该病的主要症状、治疗预防方法及药物的简单用途和注意事项, 要让患者相信该病是能治愈的, 而且出院后仍可正常工作、生活,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调整治疗, 坚持一段时间用药, 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也不容易复发。医护人员要作耐心的恰如其分的解释, 并留出时间让患者提问题, 使患者相信对其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正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多沟通、多谈心, 通过交谈可以交流感情, 消除顾虑, 了解其内心活动, 解除患者的心理痛苦及紧张情绪, 告诉患者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促进疾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3 评估方法 采用MSSNS对患者进行评估, 采用4分法, 分数越高, 表明患者的情绪反应强度越高。
2 结果
上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心理干预后, 症状明显有所改善, 住院15 d后出院, 且出院后6个月内没有复发, 同时利用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治疗后MSSNS得分(1分)明显较治疗前(3分)有所改善。
3 讨论
矽肺合并慢阻肺患者长期住院, 病情反复, 经常需卧床吸氧、吸痰、静脉用药缓解症状, 再加上饮食差, 身体长期的营养不良, 自理能力下降, 从而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 多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3], 对康复失去信心。长期的机体不适加上心理不良应激情况的加重, 会给改善病情、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积极鼓励患者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病情, 给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 鼓励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经常与家人、朋友、医护人员沟通交流。责任护士要向患者讲述入院、治疗过程中及出院时相关事项、出院后的复查方案等, 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的疾病情况,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除了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外, 还要加强饮食能量的供给,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多食水果, 少量多餐, 均衡搭配, 保证机体足够的营养摄入,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4]。
本研究中上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心理干预后, 症状明显有所改善, 住院15 d后出院, 且出院后6个月内没有复发, 说明心理干预对上述住院矽肺患者治疗有效,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矽肺是一种患病持久、难治愈的疾病,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产生其他并发症, 而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与慰藉, 极易使患者消除紧张、不安等心理, 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 使患者更了解自己的疾病, 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疾病, 消除其不良的疾病盲区, 从而最终达到缓解疾病、消除不良心理的目的。
鉴于本研究的患者为老年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的各种身体机能逐渐退化, 部分老年患者在患病后, 极易产生忧虑、恐惧心理, 担心病情会继续恶化, 这种心态极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同时矽肺合并慢阻肺由于长期通气功能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存在, 长期的供氧不足使机体有氧代谢率降低, 无氧酵解加强, 肺部的机体代谢率受到影响而下降, 进而引起肺部血管收缩, 造成肺动脉高压, 引起肺心病, 引起机体缺氧[5], 长期缺氧还可出现记忆力降低、行为异常、个性改变等精神神经症状。这些可加剧患者活动能力受限, 使生活质量下降, 预后变差[6]。
综上所述, 心理干预对于矽肺合并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消除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 必要时要请相关专家进行会诊, 根据会诊结果及患者的特殊的心理状况给予一对一的心理分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