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改善学生生理素质等方面,还体现在调适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等方面。基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重生理、轻心理的现状,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有效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环境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只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运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减轻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尤其是肥胖学生和平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如果体育教师再采用传统单向演示及机械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压抑、枯燥和无趣,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时,一定要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龄特征,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排遣和舒缓其内心的不良情绪。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上导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体育课堂上收获多种快乐、成功体验,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积极的心理情感。
二、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耐力、对抗力、抗挫折力,增强其对真、善、美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就应科学地组织竞赛活动。竞赛采用公开、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的比较进行挑战,所以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且要遵守规则、不断超越自我。对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一定要遵循真、善、美的合理尺度,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相互对抗与合作中体验生命存在、延续及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其在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此外,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环节,体育教师在竞赛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经历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之后,有效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增强战胜困难与不屈不挠的自信力,促使其心理品质不断改善。此外,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有规则约束和竞争关系的存在,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科学开展体育群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已经得到有效增强,但在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对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生生之间更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有的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面对困难时不懂得合理求助,容易将一些不利情绪压制在心中,时间久了必然会打破平衡的心理状态,产生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发挥体育群体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外的交往,并以此为基础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可以就学生容易遇到的适应问题进行情境模拟,组织一些关于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进对现实生活与人际交往的理解,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针对性格孤僻学生不信任他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信任背摔”“信任人椅”等素质拓展项目,再予以科学引导与评价,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对他人和集体的信任。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突出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增强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职能,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来,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科学组织体育竞技和群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