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04-02
家庭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家庭不仅可以满足个体的安全需要,情感支持,其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Olson于1978年根据“家庭功能”概念提出环状模型,其中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力结构、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1]。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作为测量家庭功能的重要指标。
关于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已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失常、家庭沟通不良等都会导致子女产生孤独感、行为混乱等问题[2]。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关系[4-6]。了解当代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关系及预测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紧密度,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层面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某大学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学生分层抽样,共发放450份问卷,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为85.33%。其中男生129人,占33.59%,女生255人,占66.41%,被试年龄为17至25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
量表由Olson等人于1982年编制,后由费立鹏等译为中文版,并进行了改编与修订。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亲密度分量表可评定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适应性分量表评定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量表共有30个项目,采用5等级计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量表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作为心理健康测验工具。该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量表使用5级评分,各因子分和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研究方法
采取团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现状
将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与国内常模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家庭亲密度得分为72.01,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家庭适应性得分均值为49.31,显著低于国内常模。说明当代大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比较好,但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稍有欠缺。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将测得的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9个因子分与全国因子分常模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2)。
大学生症状自测量表(SCL-90)总分均值为140.46,没有超过分界值160,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总体处于正常状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与全国因子分常模之间差异显著(P<0.01),且因子分均高于常模。
2.3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城乡、地域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
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城乡、地域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
家庭亲密度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女生在亲密度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家庭适应性得分在独生与非独生上有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在适应性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5)和地域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学生在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在南北方地域上,家庭亲密度得分的差异显著,北方学生在亲密度(P<0.01)和适应性(P<0.05)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南方学生。
2.4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将家庭亲密度得分和适应性得分与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分进行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与家庭亲密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抑郁因子分与家庭亲密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罗薇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说明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抑郁问题有关。 3 讨论
3.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现状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紧密,沟通良好,但对于家庭中发生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相应的改变能力稍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家人对于孩子的重视,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较高,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过分溺爱,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处于正常水平,但表现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问题。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状况的原因可能与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的策略,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缺乏探索未知事物和面对失败的勇气。
3.3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差异性分析
研究发现女生在亲密度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何心展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为女生相对男生更依赖父母且感情较细腻,更易与人形成亲密关系。城市大学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父母也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倾向于和孩子建立平等而亲密的关系。而且,城市生活的新鲜刺激较多,生活节奏快、变化多也可能导致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适应能力更强。北方学生在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上显著高于南方,可能受到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北方人更热情、开朗,善于表达情感,而南方人则更细腻、内敛,因此北方学生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较高。
3.4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分析
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抑郁问题存在相关关系。家庭亲密度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抑郁程度越低。即表明如果孩子们处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紧密的家庭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低,孩子产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也低。产生这种相关的原因,可能是孩子们在家庭中,家人们的关系越和谐,越亲密,形成的性格就越开朗,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更能进行倾诉;家人关系越亲密,更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孩子遇到问题时更能及早发现,以尽早帮助孩子纾解,即使不能解决,也能起到陪伴的作用,使孩子感受到温暖与爱。所以抑郁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低。而家庭联系不太亲密的孩子,长期处于缺少交流与家人的温情,可能更容易形成敏感性格,就愿意把心事放在心中,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抑郁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总之家庭适应性是一种应变能力,由于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可能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或多或少的社会接触,各种经验的累积而有所成长,并将这种心灵的成长延伸到家庭中去,这是一个锻炼能力的过程,使他们的家庭适应性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常模。可能与心理健康程度无直接相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