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岗位任职能力,学生都很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他们往往期望有捷径或速成技巧,而拒绝能力提高过程中的复杂和艰苦,因此,学生往往视写作为畏途。要让写作不再可怕,有必要让学生多角度阅读,以读促写。
1 品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内容
文章反映客观现实,文章写作是在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创造和审美。但学生往往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生活中各种现象、事物,以至于他们常常提笔无言,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或者写得大而空。
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写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品读观察生活,把握时代新风貌,感受人生百态,及时捕捉住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有意识地丰富见闻,发现积累写作内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
在观察的同时应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仅是只言片语也无妨,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随时记下个人的想法,形成生活积淀。生活丰富了,有了积累,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文章,甚至写出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的好文章,或者是写出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文章。
2 研读经典范文,增长写作见识
广泛、反复研读经典范文是间接生活的积累,也是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积累写作材料、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阅读时,学生可自由摘录自己最喜欢的最想记住的信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同时,相比于纯理论地学习写作技巧,研读经典范文会使学生更实在有效地注意主题确立,材料选用,语言锤炼、结构安排等问题,从而能更清晰地明白如何才能做到中心突出、材料充实、层次清晰、语言恰当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写出来的文章能有较明显的进步。
再则,不少学生文体意识缺乏,写作时经常出现文体错位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不知议论文等为何物。而优秀的写作者,总是具有敏锐的文体判断,能够选择正确的文体进行写作,从而做到选用恰当的技巧表达思想情感。所以,研读经典范文时,时还必须加强对文体特点的分析综合,以培养、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3 评阅同学作文,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每次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教师将学生分组,交换评改作文,找出优点和缺点。因为学生都对同一写作题目进行了构思且写成了文章,他们评阅文章的同时,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作文与同学的作文相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开阔了思路,悟出了他人写作技巧,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优缺点。作家高水平的写作技巧不怎么容易学,而同学的优点相对而言更适合学生学习。况且优点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学生对其认识更深,有利于他们或无意或有意地借鉴运用。找出的缺点,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缺点,又有助于提醒学生避免重犯。
另外,学生中可能有一些人经常动笔写文章,甚至还可能发表了一些作品,可以让这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谈写作经验。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名家固然重要,但学生可能会认为名家的经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因为和身边同学的生活环境、写作环境近似,身边同学的经验更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学习、借鉴相对更容易一些。
4 析读批语和下水文,促进写作思考和积极性
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对学生的文章认真批改,尽量逐个写出具有针对性的批语,同时尽量发现学生的写作优点,多作鼓励。如果只是写上一个“阅”字就还给学生,势必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作家沈从文在教写作时,其对学生习作所写的评语往往比学生习作还长。教师还应对学生整体写作情况作讲评。在讲评前,教师最好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印发小册子,其内容是批改时收集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讲评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并将其分门别类作讨论分析,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作文讲评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对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不无裨益。
教师不能只是写作练习的设计者,还应是练习者,写好“下水”文,具有相关的写作实践,指导学生才更有实效。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下水”一说。他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沈从文先生在写作教学中,就常常以自己的文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而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阅读教师的“下水”文,不但能得到切实的技巧指导,还可以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即使是怕写作、不愿写作的学生,也会羞于一再逃避而提笔练习。
可以说,每个人都生而有自由表达的欲望,但往往苦于不知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当结合在一起”(夸美纽斯),所以,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在阅读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和写作兴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481.html下一篇: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