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先天性因素
虽然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但是人作为生理和心理的整体,人的某些活动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如精神疾病,据调查统计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人家属中,血缘关系从远到近,发病率具有从少到多的趋势,而且一般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与人的生理发展阶段相符合。个体的心理行为若严重偏离自己的生理年龄,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过分老成可能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过于幼稚则可能成为社会竞争中的牺牲品。总之遗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二)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后天性因素
家庭环境是个体主要的生活环境,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对个体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和谐民主与否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发展及潜能的发挥,而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如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保护,会使个体逐渐变得依赖,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减少与他人的交往和适应社会的机会,容易使子女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总之家庭环境因素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极易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也是个体日后心理健康与否的基础。
学校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个体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的,如果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不融洽,同学关系不和谐,都会使学生的心理紧张,精神压抑,易造成心理障碍。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社会生活中的不健康的思想、行为等会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目前各种网络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如游戏、不良网站等都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个体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这些一旦形成,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其一,个体具有各种认知功能,如果个体认知和需要或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疾病;一旦认知严重失控,还会损伤人格的完整性,从而导致人格变态;其二,人的情绪是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个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情绪积极与否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稳定而积极的情绪使人的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相反波动而消极的情绪有损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其三,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和个性倾向等因素,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如面对挫折,有的人消极应对从而自暴自弃;有的人正视现实,奋发图强,这就是个性使然。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的基础,如谨慎小心、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病.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层面
我国各中小学校由于升学的压力,较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所以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邀请校内外的心理专家或教师,并调动学校心理协会的力量,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放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片等等,组织参观心理健康图片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识,增强他们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期间分年级或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尤其是新生,对普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并管理,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长期关怀,因为我们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的资料,能透过某种现象充分地看到体现在某些学生身上的本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意外事故的发生。从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和科学根据,并且贯彻了“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辅导的原则。
同时我认为高校除了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与学校一起制定辅导计划,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通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的方式来预防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又往往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前提的。因为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中共中央早就强调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且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道德水平。因为两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心理疏导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统一体,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心旷神怡的感觉,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缓解学习生活中紧张烦躁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有益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具有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余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当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美术书法作品展和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学雷锋活动、迎新活动、田径运动会等,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和上进心,增强集体观念,锻炼意志,学会与人交往,认识和了解社会问题,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还要利用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571.html上一篇:叙事疗法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