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患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为了进一步研究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的临床疗效, 作者收集了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本院住院治疗的62例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2例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上述患者均与VD诊断标准以及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相吻合。其中, 男44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65~86岁, 平均年龄(75.4±3.5)岁。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口服舍曲林片治疗, 1次/d, 30 mg/次;静脉滴注脉络宁, 1次/d, 20 ml/次;口服阿司匹林, 1次/d, 75 mg/次。31例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 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健康促进。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 通过心理知识辅导以及健康心理讲座等形式, 向患者传递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预防等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②预防干预。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在准确评估患者具体病情的基础上, 真正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帮助患者解决问题。③心理咨询。医护人员结合心理学技巧,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更好地帮助患者认识自己, 纠正其存在的不良心理障碍, 尽可能降低患者烦恼与痛苦。积极克服心理障碍, 全面发挥个人的能力,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通过内心交流的方式, 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点, 有效提高自我管理效能、恢复自信心, 降低外界干扰。④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方式, 促进患者产生心理变化、行为变化甚至是生理方面的改变, 消除或缓解其焦虑情绪。对患者进行个案治疗, 针对其存在的不同心理状态, 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1. 3 疗效标准 对上述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 简易智能量表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由工具性自理生活能力与躯体自理生活能力各组成[2]。采用1~4级评分方法, 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根本没办法做。正常1分, 功能下降为2~4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数据处理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工具性自理生活能力评分与躯体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工具性自理生活能力评分与躯体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上, 抑郁症与血管性痴呆是两种高发的精神疾病, 属于心理神经活动异常范畴[3]。早期诊断与治疗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 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效保护患者认知具有重要作用。5-HT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其以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较强等特点, 临床应用范围广泛。通过药物治疗方式, 有效缓解患者的躯体症状与情绪。通过心理干预,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不良情绪障碍,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疾病, 提高其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进而改变对周围环境与自身的歪曲认识,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适应社会。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 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性。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与全身自觉症状, 大幅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718.html上一篇:女性不孕症的心理分析及干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