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未参与维持治疗之前状况
1、价值观扭曲。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吸毒的初始阶段认为吸毒是一种娱乐,一般人消费不起、常人不敢探索并能带来一过性极度的身心愉悦刺激并掺杂着一种所谓的成就感,吸毒是一种高级享受。
2、与社会脱节。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成瘾后由于被毒品的心瘾和身理需求所控制,依赖者所有活动转移到以“毒品为中心”展开,交往以吸毒、贩毒人群为主,被社会和单位鄙视和疏远,逐随之呈现择业困难,生活技能下降,身染好逸恶劳、不诚信等恶习,家庭从希望到失望最后到绝望,逐步成为社会的“另类”。
3、安全感缺乏。依赖者由于经常与毒品有关的人交往,从事与毒品有关的活动,或者吸毒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撑,因此只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经济来源,满足毒品需求,但时刻担忧违法犯罪行为暴露和打击,常常处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
4、自信心丧失。高估自己和破罐破摔并存,吸毒者大部分认为吸毒与否是自己的事,吸毒具有可控性,不想吸就不吸了,对自己能力高估,然而戒毒不仅要对抗生理性成瘾和心瘾,还需要环境支持,152例阿片类药物依赖者中82.5%曾经多次选用多种方法包括自己戒毒、自愿强制戒毒、手术戒毒等均宣告失败,其中有19.67%的依赖者自暴自弃,随遇而安,无可救药,无任何正向人生追求,自卑感明显。
5、性格的缺陷。依赖者由于缺失了人生追求后逐步养成好逸恶劳习惯,觉得没有什么比的上吸食毒品更能找到幸福、快乐的感觉。性格上表现悲伤、孤独、忧郁、消极、自怜、焦虑、矛盾等复杂心情,除毒品以外的任何事情漠不关心,从言行举止上反映出性格上所存在的缺陷,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和转化。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参与维持治疗后心理障碍表现形式
1、急切渴望成的正常人。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在维持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药物依赖现象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吸毒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疾病。由于长期滥用毒品使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受到抑制,大脑功能、生化、形态和结构均发生改变,因此,对吸毒者的治疗是长期和困难的,并常常会出现反复,有了更深的了解。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同时在治疗中逐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在用一切可用的办法予以帮助,包括治疗、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建立一种被他们逐步遗忘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所重新拾得,急切渴望完全的正常人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大部分人拒绝、谨慎、缓慢接纳长时间过程相矛盾。2、思想开始反复。药物的心理依赖常在潜意识或同伴无意识的唤起,动摇继续服药的意志,依赖者从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工作与服药不能兼顾等方面以种种理由或借口为复吸或说服家人、脱离维持治疗。
3、需求层次低下。大多数维持治疗者都没有合法职业,更没有合法收入,有的依靠家人救济下生活、坚持维持治疗;有的通过违法犯罪获得经济来源经常处于生活、债主、公安等多重压力之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得不到满足。
4、抑郁心理。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望值过高,追求短期服药完全戒毒,但维持治疗机构的主张是长期维持治疗形成了反差。研究表明大多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有31.7%的治疗者处于轻度抑郁状态,有33.9%处于中至重度抑郁,甚至有约10%的治疗者处于重度抑郁心理状态③。随着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治疗时间的延长,对工作、医疗、社会认同等需求升级,但社会认同氛围滞后;其次依赖者生存的社会环境可变因素较多,任何一点的变化无论是预期与否、必然与偶然与否,如若阿片类药物依赖者感受到对自己不利,易导致依赖者主观想象社会的不容纳等心理上的波动,从可能引发依赖者发生不良行为。
5、创业与就业困惑。依赖者由于前期不良言行包括不诚信、好逸恶劳等恶习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依赖者一旦身份暴露,则社会对其创业与就业不予支持配合、拒绝来往乃至故意制造障碍等,依赖者往往需要更多的机会或更多的投入、更多的努力才会与正常人获得等同的结果。
三、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参与维持治疗后心理干预方法 我门诊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152例参与维持治疗后采取普遍性干预和重点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个月至六年时间(时间主要以患者在门诊服药治疗时间确定)不等的干预,帮助病人心理重建、精神转移、人格完善;引导他们学会管理自己情绪和应对生活挫折的方法;鼓励他们回归社会。
1、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的手段主要是采用言语,了病人现状、分析病人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包括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情绪问题的治疗,以及对维持治疗疗依从性进行指导,包含药物剂量的确定、药物副作用的应对、如何坚持维持治疗、人际关系处理及健康宣教等。
2、行为治疗:对依赖者坚持维持治疗情况进行评价,对表现不同予以不同的正性强化措施,一是门诊对不同表现依赖者在物质、精神上予以奖惩;二是在公安机关对其表现优良者在法律适可的范围予以一定宽容,表现不良的违法行为零容忍;三是对其表现优良者,政府部门予以更多关心帮助如办理低收入保障、传递创业、就业信息、培养就业技能等可使依赖者的异常行为得到矫正。
3、家庭治疗:有的依赖者的心理障碍的产生根源可能来源于家庭,解决家庭的问题才能解决依赖者的问题。家庭成员对依赖者可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可使依赖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和自卑,影响依赖者恢复正常生活,在家庭治疗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对依赖者疾病的认识、对依赖者的态度、对依赖者维持治疗语言和行为支持度、对依赖者回归社会肯定及保持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等。
4、 集体心理治疗:一般是将有类似家庭、社会问题以及心理障碍的依赖者组织成一个小组,定期进行活动。可以促进依赖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启发以及相互帮助的作用,同时为这部分依赖者提供了一个社交的机会。
5、加强健康宣教和政府的政策宣传。门诊加大对依赖者健康宣教,经常性对依赖者生活工作关心,交流对生活、社会等现象看法以及政府对健康门诊维持治疗的支持、对依赖者人文措施等宣传,并在完善社会考核体系、健康门诊考核体系等鼓励依赖者参与健康门诊维持治疗。
四、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心理干预后效果
在我健康门诊对参与维持治疗三月以上的依赖者,通过上述五种方式各有侧重的干预其效果明显优于未进行心理干预的依赖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传染病防范意识。我健康门诊对所有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均进行艾滋病、丙肝、梅毒等传染病传播方式等进行宣教,拒绝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减少不洁性交等,所有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经过健康宣教对传染病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2、需求升级。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由于与正常人接触、沟通增加,其戒毒行为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增强了戒毒主观愿望和信心,在贩毒吸毒上尽力克制约束,对羞耻认知趋向正常,继而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需要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需要并在其中不断得到满足。
3、拒绝毒品意识提高。依赖者戒毒行为得到家庭认可支持,重拾亲情及社会支持,不仅获得是认可而且也是一种成就感,需要层次提高并反复的刺激和激励,依赖者拒绝毒品意识增强,维持治疗者脱失率降低③。
4、社交圈扩大。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逐步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其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淡出“吸毒贩毒的小圈”,迈入社会生活工作的大圈,依赖者复吸率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④,从而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机率降低。
5、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加强。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的仇恨社会、自暴自弃、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心理得到明显改观,在面对误解、挫折不时能理性认识,应用理性的态度、采取理性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自卑、焦虑状态明显优于未参与干预的维持治疗依赖者⑤。
6、创业、就业成效明显。依赖者家庭责任意识增强,愿意挑起家庭责任,因此对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意识明显强于参与维持治疗的没有心理干预依赖者,更远胜于一般的阿片类依赖者。
7、社会责任感回归。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价值观回归原位、心理障碍得以消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依赖者自发的上升了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乐意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总之,对于参与维持治疗的依赖者采取心理干预其在回归社会、降低复吸、减少违法犯罪、社会担当等明显优于参与维持治疗的未进行心理干预依赖者,心理干预提高了依赖者的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⑥。研究还发现干预的时间愈长其效果愈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