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梦想成真的奇迹
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把“对人或事物始终怀着憧憬和期待,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验证这一效应客观存在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的著名实验:1968年,罗森塔尔等人从美国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当众“严肃”预测为“最具发展前途”的学生。8个月后,对学生再次测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不但成绩进步神速,而且性格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与老师的感情也愈加深厚,最后真的如预言一样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由此看出,罗森塔尔效应无疑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特别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更具非凡意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视其为“可塑之才”,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差生”则被拒于千里之外。但实际上不管处于任何水平的学生,只要给予足够多的关怀和帮助,发展潜力都不容小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一些期待的眼神、循循善诱的启发、适度中肯的评价,经常用“你能行”“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好”等言辞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最终必然能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共同期待中逐步成才。
二、保龄球效应――让胜利更近的选择
保龄球效应,其取名源自保龄球运动――当球员成功打倒七个球(打偏三个)时,教练员一般有两种反应,有经验的教练会及时发出“好”“打倒了七个”之类的鼓励。球员会因此受到鼓舞,稳定情绪;还有些教练会指责“还有三个没打倒,下次一定努力。”这种消极方式会给球员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其心理压力。因此,教练员用及时的赞扬取代批评指责,使球员自我激励、取得更好成绩的现象,就被称为保龄球效应。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肯定,相反,一旦面对指责,都会下意识地自我辩护,同时把注意力迅速聚焦在“没击倒的三只”上,往往会给现场情绪的恢复和更佳成绩的取得平添阻挠。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收拢到“已成功击倒的那七只”上,“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自然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与此同时也应注意正确选用激励模式,尽可能做到“态度热情和善、语调张弛有度、措辞不偏不倚、时机恰到好处”。通过宏观方向的指引与微观细节的调整,使学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积极动机与自我暗示,进而形成规模化、持续化和常态化的保龄球效应,带动日常的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更高台阶。
三、定势效应――让真相偏离的暗示
定势效应是指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
《列子》中所记载的“疑邻窃斧”的故事,就是观念定势。产生这种定势效应与一个人的习惯行为、知识经验、价值观念、所处环境等都有密切联系。定势效应与许多效应一样,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它一方面能让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更为娴熟,有效节省心理能量、全面提升活动效率,另一方面也会束缚常规思维、增加认知偏见,走进思维的死胡同。尤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产生各类消极因素,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因此,通常情况下,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或个别不良习惯,就将其贴上“重点防范对象”的标签。带着“有色眼镜”审视评判,或者只要学生犯一点小错误就抓住不放,只会加重其逆反心理,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泛滥开来。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懂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处世。
四、马太效应――让差距悬殊的杠杆
古往今来,人们对待优劣、贫富、成败的态度总是有天壤之别――即“优者优待,劣者劣待;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成功者更加成功,失败者更加失败。”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也广泛出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即“优生优待,差生差待”现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单纯从分数上、考试中片面衡量学生的优劣,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格外关照,甚至犯了其他错误也尽量“轻拿轻放”,使得学习成绩优秀者自信心不断增强,成绩愈加提升;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冷眼相待,轻则批评、重则惩罚,使其自卑心理日积月累,甚至产生嫉妒心理,或自暴自弃。马太效应的积极之处显而易见,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效应。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注意马太效应的合理运用,尽可能避免其消极影响。
广大教育工作者如能更清晰、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心理效应,并将其合理、灵活地运用,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本身的艺术性,还能加倍增强和全面巩固其最终效果,为业界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为社会培育更多有用之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851.html下一篇:做学生精神、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